今天的文章我們先從一道選擇題開始:
如果孩子非常想要一雙鞋子,但這雙鞋子比你平時給他買的鞋子貴很多,然而孩子非常想要。你會怎麼做呢?
A.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然要給孩子買,掙錢不就是給孩子花嗎?
B.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掙錢非常辛苦,而且日常開銷已經很大了,勸他買雙便宜的。
C.孩子的想法一會兒一變,先用別的話糊弄過去,他不會在意的。
D.如果孩子想了比較久,又非常想要,還是要適當滿足的,可以跟孩子收拾一下平時穿的鞋子,商量購買計劃。
選項分析
選擇A的父母,一看就不太計較孩子花錢,但有可能過分溺愛,過度「富養」;
選擇B的父母,給孩子傳遞的是「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選擇C的父母,沒正面回應孩子的要求,但傳遞出一種負能量,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喜歡的東西,甚至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
選擇D的父母,看得到孩子內心的渴望,給予肯定,消費也比較理性,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適當滿足孩子。
有句調侃的話:「孩子就是碎鈔機」,養育孩子花錢的地方的確非常多,不可能孩子要的每一樣東西,父母都能滿足。
但當我們跟孩子說 「太貴了」、「不值得」、「不能買」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呢?
孩子其實對錢很敏感
這一代孩子,比我們之前的任何一代都更早地接觸到錢的概念,雖然大人可能從來沒有跟他們談過錢,
但他們從小通過超市購物、電視廣告、買好吃的好玩的,早就了解了錢的價值。
《少年說》中有一期,一個男孩說自己連吃飯都壓力好大,曾一度以為自己明天可能就吃不上飯了,連買一支新筆都要跟媽媽軟磨硬泡很長時間。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麼多年,全家過得最貧困潦倒的是自己。媽媽每天去做美容,而爸爸穿的衣服都是一水的名牌。男孩站在上面喊話,下面的觀眾都笑得不行。
面對兒子的吐槽,媽媽表示:錢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後……就算你現在長大了也要勤儉節約。講完之後,全場為這位媽媽鼓掌。
這個男孩向媽媽提出要求,以後每周長點零花錢,媽媽聽了說好,「但是要省著花」,還不忘補一句:「想花自己掙。」最後,兒子表示很無奈,揮手說了一聲:拜拜。
很多父母對孩子哭窮,並不是真的窮,而是擔心。
擔心不向孩子哭窮,孩子花錢就會大手大腳;不懂得父母賺錢生活的不容易,不懂節儉;擔心孩子不努力進取,養成伸手要的習慣,還會跟同學攀比炫富。
教育孩子節儉不浪費、懂得感恩珍惜沒錯,但以哭窮的方式,凡事苛刻要求,顯然讓教育變了味。
微博上有個話題,網友作出了回答:
吃5塊錢的冰淇淋都是三思再三思,最後與一頓飯比較後,還是默默放棄;
買東西時,腦子裡像裝了大型計算器,衣服只買打折的基本款,就算再喜歡,也暗示自己不需要;
遇到喜歡的人不敢追,認為自己配不上,最後連媽媽也看不過去了:你為什麼這麼看低自己。
父母或許不知道,在「太貴了」「窮」「買不起」「不懂事」這些話時,就像把病毒注射進了孩子的體內,日日重複,它們紮根繁殖,最後慢慢變異成:「自卑」、「愧疚」、「我不配」、「我很差」、「我不值得」……
他們默默承受著父母刻意製造出來貧窮帶來的內心匱乏,性格變得自卑敏感、膽小怕事,時時充滿著羞恥感和不安全感。
或者自己身體裡永遠「記得」那個不被滿足的需求,成年後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癖好,比如零食癖、收集癖、異裝癖……
別因為太貴,壓抑了孩子真實的渴望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說:三代出貴族。
不是說,三代的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是否豐盛。
一位朋友,她的童年家裡並不富裕,但是媽媽總是保持著生活中的美感。她經常挑來淡雅的桌布,把舊家具變得不一樣,也會時時給自己和弟弟買回點美好的小玩意。
儘管生活艱辛,但媽媽從來沒有抱怨過金錢來之不易,也從沒跟孩子們傳達過懂得珍惜這種沉重感教育。
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後來憑藉自己的能力,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且有精神追求。
我們在跟孩子說太貴的時候,孩子接收到的其實不是物質層面的貴,而是心靈上的匱乏,而那些被「富養」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心靈上的輕盈富足。
小時候,家裡是全村第一家買電視機的,一到晚上幾乎全村的人都來我家看電視,院子裡人們說說笑笑非常熱鬧,至今都覺得蠻自豪的。倒不是覺得自己家富有,是擁有之後的自信,覺得靠自己的能力,可以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小時候有一次過生日,媽媽帶我出去玩說:「今天你想吃什麼,就可以買什麼,媽媽都答應你。」那天,我吃了冰激凌、糖葫蘆、棉花糖、大白兔奶糖,喝了汽水,我至今都覺得那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一天。
從小到大家裡都不是很富裕,但爸媽願意帶我去各地旅行,從偏遠的地方,到大都市,我的眼界寬了,說實話也激發了我內心的欲望,我一生都願意看到更高遠的東西,不被當下的生活局限。我一直告訴自己:你值得站在高處,看更美的風景。
TED有一個關於「為什麼窮人往往做出最差勁的決定」的演講,演講中提到了一個實驗。
印度的甘蔗農民,每年60%的收入是來自甘蔗的收成。研究表明,甘蔗收割季後,農民的智商比收割後平均高了14分。
演講中同樣提到一個實驗,加拿大多芬的一個小鎮,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就是吃飯穿衣,孩子教育問題是不用擔憂的。
但是多年後,這個小鎮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他們的人民變得富有、聰明、健康,學生成績提高,住院率下降,連家暴事件也在下降。
數據證明,貧窮與身體所分泌的皮質醇水平密切相關,而皮質醇水平標誌著壓力大小。由壓力釋放的皮質醇,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和決策,也就是說,貧窮的人很難做出理智的決定。
我們再看這兩個實驗,人們只是滿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後,就有了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會從大人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所以,怕的不是窮,怕的是把孩子養窮。
經濟上的窮不可怕,怕的是心也窮了,不再有追求,覺得自己不配,做不到,不值得。
當人的內心精神時時充滿困頓挫折感,再難養出如貴族一樣的精神氣質。
孩子想要的真的那麼貴嗎?
孩子喜歡奧特曼,但每次只能買一個;
孩子想在遊樂園多玩幾個項目,但要催促著回家寫作業;
去餐廳吃飯想喝一瓶可樂,都得看大人眼色……
捨得花大筆的錢給孩子報益智課程是大人想要的,而多買一個奧特曼、再坐一次過山車、偶爾喝瓶可樂,才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渴望。
大人以為放開了滿足孩子,孩子要求得會很多、很貴,事實上最能讓孩子內心滿足的,並不是花費多少,是來自於父母真實的愛。
這種愛不是「訓練」某種能力,而在希望在自己的能力和意願範圍之內,儘量滿足孩子的真實渴望。
如果你的確沒有辦法滿足孩子,你也可以坦率地說:「媽媽現在的能力,還不能滿足你現在的要求,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
「我很擔心***對你的身體不好,所以,不敢給你買。如果你特別想要,我們可以買一點嘗嘗。」
平靜、不帶攻擊情緒地表達出你的態度,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愛,也能了解父母的擔心,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自己不配擁有。
相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自然綻放出更高貴的品質,更自信、更有能力去追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