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執政為民
1、得眾得國 失眾失國
【原文】「《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禮記·大學》
2、好民之好,惡民之惡
【原文】「《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禮記·大學》
3、言信乎群臣,澤施乎百姓
【原文】「入是國也,言信乎群臣,則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則仕可也;澤施乎百姓,則安可也。」 《說苑·說叢》
二、堅定志向
4、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5、大節不可奪
【原文】「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
6、明德新民 止於至善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禮記·大學》
7、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
8、執仁立志
【原文】「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千裡之外皆為兄弟。苟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
三、調研決策
9、尊其所聞則高明,行其所聞則廣大
【原文】「君子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於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10、格物致知
【原文】「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
11、思而後動,論而後行
【原文】「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12、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
四、仁政德治
13、將說富貴,必勉於仁
【原文】「君子將說富貴,必勉於仁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14、國以義為利
【原文】「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禮記·大學》
15、天下以仁為尊
【原文】「君子以仁為尊。天下之為富,何為富?則仁為富也。天下之為貴,何為貴?則仁為貴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16、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原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禮記·大學》
17、安上治民
【原文】曾子有問,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孝經·廣要道章》
18、移風易俗
【原文】曾子有問,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廣要道章》
19、教可化民
【原文】曾子有問,子曰:「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孝經·三才章》
20、善以為寶
【原文】《尚書·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禮記·大學》
【譯文】 《尚書·康誥》中說:「天命不是永久的。」這是說,行善就會得到天命,不行善就會失去天命。《國語·楚語》中說:「楚國沒有什麼可以作為寶,只是把美德作為寶。」
【啟示】 善就是美德。孔子強調「為政以德」,用道德治理國家,從政者就要把美德作為寶。
五、敬業勤政
21、進則能達,退則能靜
【原文】「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22、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原文】曾子有問,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孝經·事君章》
23、益上之譽,損下之憂
【原文】「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24、食人之祿,憂人之事
【原文】 「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25、晝則忘食,夜則忘寐
【原文】「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
【啟示】這就是廢寢忘食成語的來源。
26、多知而擇,博學而算
【原文】「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27、目者心之浮,言者行之指
【原文】「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於中則播於外也。故曰:以其見者,佔其隱者。」《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28、聽其言,知其好,觀其悅,知其術
【原文】聽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也;久而復之,可以知其信矣;觀其所親愛,可以知其人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29、巧言令色,難於仁
【原文】 巧言令色,觸小行而篤,難於仁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30、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原文】「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禮記·大學》
31、忠信得之,驕泰失之
【原文】「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禮記·大學》
32、舉賢退惡
【原文】「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禮記·大學》 【譯文】發現賢人不能舉薦,或雖舉薦了卻不能讓他處在自己前面,這是怠慢;發現惡人不能斥退,或雖斥退了卻不能驅逐到遠方,這是過錯。
七、理財用財
33、德本財末
【原文】「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禮記·大學》
34、財聚民散,財散民聚
【原文】「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禮記·大學》
35、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原文】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禮記·大學》
36、悖入悖出
【原文】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禮記·大學》
37、生財有道 生之者眾,食之者寡 為之者疾,用之者舒
【原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禮記·大學》
38、高而不危,滿而不溢
【原文】曾子有問,子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孝經·諸侯章》
39、貧不勝憂,富不勝樂
【原文】「弟子不學古知之矣,貧者不勝其憂,富者不勝其樂。」《博物志·雜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