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額貸引發刑事案件 專家:立法規範民間借貸行為

2020-12-23 正義網

  正義網北京5月30日電(見習記者 單鴿)近年來,民間借貸日漸活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之相對應的,因一些民間借貸機構游離於國家正規金融機構管束之外無序發展,也擾亂了國家金融秩序,引發經濟犯罪,進而滋生了暴力犯罪。

  民間借貸規範性不強易引發刑案

  5月24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在通報「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情況」時指出,2015年至2017年,該院共審理因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20餘件,犯罪金額達1億餘元,涉及詐騙罪、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非法拘禁罪、故意殺人罪等多項罪名。

  「基於供需雙方的需求,民間借貸日益活躍。」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副教授印波分析說,「但是相較於正規金融機構而言,民間小額借貸規範性不強,且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再加上資金可能大多被投入高利貸和高風險行業,因而存在嚴重的信用風險,引發的刑事犯罪案件數量較多。」

  據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介紹,民間小額貸款易引發索債型犯罪。「債務人缺乏誠信意識或沒有還款能力未能及時還款時,債權人可能採用偏激方式暴力索債。」法官表示。

  2016年,北京市二中院審理的一起非法拘禁犯罪案件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魏某受其姐夫陳某所託,以其名義向邵某借款90萬元,月息為1.8%。後陳某因生意虧損未及時還款,邵某便委託王某等人向魏某索要欠款。王某等人在北京市豐臺區一大廈等地對魏某進行拘禁,限制其人身自由,討要欠款。期間,存在侮辱、體罰等行為,致使魏某在被拘禁地點跳樓自殺死亡。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以非法拘禁罪分別判處王某、梁某、呂某12年、10年、9年有期徒刑。

  另外,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告訴記者,當前,民間小額貸款與金融犯罪、詐騙犯罪等違法犯罪形成了彼此誘發、相互交織的複雜情形,同樣也可能引發衍生型犯罪。例如,部分集資詐騙犯罪分子虛構「高回報、低風險」項目,唆使被害人以房屋抵押、借款合同等方式向民間小貸公司貸款進行投資,案發後不僅投資款血本無歸,抵押的房屋也難以收回,造成慘重損失,還有少數借款人因欠下高利貸而鋌而走險,騙取銀行、其他金融機構貸款或詐騙他人財物,最終走向犯罪深淵。

  很多高利放貸行為刑法難以規制

  當前,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呈現出涉案金額大、人員眾多,犯罪主體多元化,涉案罪名相對集中,犯罪手段多樣等特點。

  在印波看來,這就帶來了該類案件司法認定難和刑、民性質區分難等難題。

  記者了解到,民間借貸市場中存在許多從事高利放貸的資金中介,他們有的是自然人個體進行放貸,以較低的利息向民眾集資,然後以較高的利息放貸,從中賺取差價;有的是有組織地進行放貸,形成一個團夥組織,從聯繫放貸到催討債務,組織內部人員有分工有計劃地開展非法高利放貸;有的是以典當行、寄售行、擔保公司或者成立專門的公司為依託進行公開或半公開的放貸。

  印波告訴記者,資金中介高利放貸的利率高於正規金融同期、同檔次利率倍數甚至數倍,嚴重破壞了金融監管制度和金融市場秩序。「但我國刑法除了『高利轉貸罪』以外,並沒有其他條文直接將高利轉貸行為定性為犯罪,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法律依據不足,大多數高利放貸行為沒有得到刑事追究。」

  高利放貸行為刑法規制難是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中存在的一個難題,此外,還存在非法集資案件「社會不特定對象」認定難和「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認定難等難題。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非法集資解釋》)中,對集資對象「公眾」作出了界定,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同時規定,未向社會公開宣傳,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於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但印波告訴記者,在實踐中,對如何認定「社會不特定對象」「親友」爭議比較大。「另一方面,在非法集資對象裡既有親友又有親友以外的人時,向親友吸收的數額應否計入犯罪數額也存在著爭議。」

  同樣的,《非法集資解釋》中進一步規定了「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等八種可以認定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情形,但作為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活動,往往具有隱蔽性,實踐中對「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也存在爭議。

  民間小額貸款還可能涉及民事案件,在印波看來,如若完全以民事案件來處理,則存在著放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犯罪行為之嫌。

  「而且,當期民間借貸領域新類型犯罪層出不窮,法律監管也難以面面俱到。」印波表示。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表示,對於各種無資質的民間借貸「組織」和眾多借貸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部門不盡相同,容易導致監管不利。高利貸行為在民間借貸的合法外衣下,存在一定的隱蔽性,規避法律能力較強,監管部門難以及時掌握有關情況,打擊犯罪難度較大。

  專家建議出臺立法規範民間借貸行為

  面對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種種問題,應該如何規制?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建議加強監管,將民間借貸納入金融監管體系。建議監管機關積極引導和幫助民間借貸公司構建風險預警和處理應對機制,完善民間借貸公司風控體系,完善中小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控制融資風險,保障融資各方的合法權益,確保民間借貸向依法、規範、安全、健康的方向發展。

  「我們要確立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並重的刑法規制理念。」印波告訴記者,「應以刑法手段打擊民間借貸活動中的嚴重犯罪行為,以最大可能降低民間借貸的風險程度,同時,應有『施予刑法之利與害的權衡』,避免由於刑罰的嚴厲而過分限制經濟活動自由。」

  印波還建議充分發揮犯罪預防職能,防範金融創新及監管的刑事風險。一方面,加大職務犯罪預防的工作力度,加強與監察、審計等部門的配合,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另一方面,要主動服務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對金融改革創新的同步監督,防範小額貸款公司等在運行中的金融違法行為,維護民間借貸市場的規範有序發展,維護中小企業的融資安全。

  2018年4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會同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民間借貸行為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市場準入、資金來源等方面均做出了禁止性規定。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建議在此基礎上完善配套措施,使民間借貸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印波同樣認為應進一步完善立法。他建議國家相關機構儘快出臺《放貸人條例》或《民間金融法》等相應的法律、法規,賦予民間借貸主體及相關行為應有的法律地位,通過法律保護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明確界定民間借貸的行為準則,對借貸形式、相關手續、雙方的權利義務、準入條件、融資使用範圍、利率水平、稅收徵收、違約責任等內容加以明確,規範和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明確民間借貸的管理機關和職責,建立民間借貸的運作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確保民間借貸向依法、規範、安全、健康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法官評小額民間借貸:易引發經濟犯罪和暴力催債
    原標題:法官評小額民間借貸:易引發經濟犯罪和暴力催債  近年來,日漸活躍的民間借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因游離於國家正規金融機構管束之外無序發展,不僅擾亂了國家金融秩序,還易引發經濟犯罪,滋生暴力行為。
  • 欠債遭拘禁跳樓自殺 小額民間借貸風險並不小
    小額民間借貸 風險並不「小額」法官提示:易引發經濟犯罪和暴力催債 應抵制非法借貸行為近年來,日漸活躍的民間借貸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因游離於國家正規金融機構管束之外無序發展近日,北京市二中院對近年審理的由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進行專題調研,顯示此類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涉及領域廣泛且人數眾多,容易引發集資詐騙等涉眾型經濟犯罪。
  • 民間借貸新規對民營企業家借貸的影響
    經金融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本規定。一些民營企業家名下開設了小額貸款公司,從事相關經營活動。如果發生民間借貸糾紛,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是否受到《民間借貸新規》的約束呢?解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小額貸款公司是否屬於《民間借貸新規》第一條中界定的「金融機構」。
  • 典當、小貸行業民間借貸新規適用問題探討
    摘要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為「民間借貸新規」「民間借貸新司法解釋」「新規定」)正式施行,該解釋就民間借貸的利率等重點問題進行了調整,新規是否適用於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主體,新規適用是否會導致溯及既往的問題,公證處在出具執行證書時應如何適用民間借貸新規,新規對小貸
  • 套路貸與民間借貸、高利貸、非法討債的界限
    為加強全省民間借貸案件的審查甄別,依法懲處「套路貸」違法犯罪,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深入開展,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如下意見:一、準確把握「套路貸」與民間借貸、「高利貸」、非法討債的界限
  • 民間借貸「大地震」
    民間借貸迎來了有史以來的最嚴格「紅線」。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而此前的民間借貸司法保護線出自2015年,最高法當年公布《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了「兩線三區」的做法,以此規範民間借貸行為——24%以下為司法保護區;24%~36%為自然債務區;超過36%為無效區,屬於非法放貸。新規引發了市場強烈關注,究竟如何定義民間借貸,其邊界是什麼?為何將民間借貸利率上限進行如此大幅度的下調?
  • 民間借貸利率上限調整,影響幾何?
    8月20日,最高法召開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新聞發布會。對於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的確定,最高法決定: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取代原《規定》中「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的規定。
  • 湖南規範民間借貸案件審理 投資公司訴市民借錢不還被駁回
    起訴借錢不還,為何被法院駁回省高院出臺意見規範民間借貸案件審理,出臺通知防範制裁虛假訴訟7月5日,省高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印發《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關於在民事訴訟中防範和制裁虛假訴訟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有關情況,對民間借貸、虛假訴訟等案件的審判進行了有關規定, 並發布了四起民間借貸、虛假訴訟典型案例
  • 「民間小額貸款」誘發不少刑案,涉及這些罪名,有的還挺重
    2018年5月27日訊,雖然被稱作「民間小額貸款」,但由此引發出的刑事案件裡,涉案金額一點也不小。北京二中院上午通報稱,從2015年至2017年,二中院共審理因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20餘件,犯罪金額達一億餘元,涉及詐騙罪、集資詐騙罪、金融票證罪、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多項罪名。
  • 民間借貸新規出臺,有人企圖鑽空子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旭閱讀提示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調整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記者採訪了解到,該新規施行以來,有人試圖借「誤讀」「誤用」鑽新規空子。
  • 向民間小額貸借錢無力償還 男子遭非法拘禁後跳樓
    像魏某這樣因民間小額借貸引發的刑事案件已不少見,今日上午,二中院召開通報會,2015年至2017年該院共審理此類案件20件,涉及金額達1億元,其中不乏職業放貸人。法官介紹,2015年至2017年,二中院共審理因民間小額貸款引發的刑事案件20餘件,犯罪金額達1億元,涉及詐騙罪、集資詐騙罪、合同詐騙罪、貸款詐騙罪、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故意毀壞財物罪、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等多項罪名。
  • 民間借貸新規出臺,有人「誤讀」「誤用」企圖鑽空子
    原標題:借款人混淆時間點,拒不歸還部分欠息;債權人分拆合同以規避利率上限;小額貸款公司推出超上限「分期業務」——民間借貸新規出臺,有人企圖鑽空子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調整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 有小貸公司「耍花招」推分期業務 民間借貸新規落地還需細節支撐
    11月5日,一場民間借貸糾紛案庭審中,借貸連帶責任人孫娜的代理人說。當天,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人民法院做出民事判決明確表示,借貸行為(2015年6月)、訴訟時間(2019年12月)均發生在「新規」前,而且借貸人已經認可利息,視為事實發生,不按「新規」執行。
  • 下調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小貸公司不屬於持牌機構?
    在最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調整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明確以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 劉瑜律師解讀民間借貸利率劃定新紅線的意義:讓「套路貸」再無生存土壤
    50歲的周先生因為要給即將結婚的兒子湊婚房首付款,通過網上小額借貸平臺借款5萬元。從法理研究,「套路貸」與親友間的小額借貸並無區別,都歸屬同一個法律關係之下。但在我國現行法律中,明確規定民間借貸的法定最高利率為24%,而在實踐中,網貸公司在24%的法定利息外,還存在著一個「自然利息」的概念,這部分利息的大致範圍為本金的12%之間(法定利息+自然利息最多不能超過本金36%),而對於自然利息,法院是無權作出相應處理的。
  • 對民間借貸案件的司法對策和建議
    近年來,受經濟形勢下行影響,我市民間借貸糾紛大幅上升,民間借貸亂象日益突出,我院對2015年-2017年期間的民間借貸案件進行梳理分析,形成首份民間借貸案件審判白皮書,並向社會公布。  一、民間借貸案件的基本情況。
  • 民間借貸利率新規全解讀 ——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的修改在仲裁中適用...
    、機構適用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來約束金融機構借貸行為的判例。規範和引導民間融資秩序,依法否定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預扣本金或者利息、變相高息等規避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的合同條款效力。」及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 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整治辦函〔2017〕141 號)中規定:「(二)各類機構以利率和各種費用形式對借款人收取的綜合資金成本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禁止發放或撮合違反法律有關利率規定的貸款。
  • 辦理金融糾紛案件是否需要參照民間借貸法律規範體系?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取代原《規定》中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的規定,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 北大法學院博導江溯:降低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對金融犯罪的影響
    當此類犯罪涉眾時,還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會上,捷信、新網銀行、信也科技等高層做了主題演講,北大法學院郭靂院長,中國政法大學李愛君院長,銀保監會相關部門領導以及多位法律資深專家點評,深度探討民間借貸利率問題。
  • 河北高院關於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調研報告
    為了解民間借貸的現狀和特點,分析民間借貸出現危機的誘發因素和防控機制,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成立課題組,對全省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民間借貸涉訴案件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河北省法院新收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增幅明顯,涉案金額不斷攀升,因民間借貸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見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