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社區慶祝中元盛會

2020-12-20 環球網

民眾祭拜面燃大士。新華網發(張紋綜攝)

中元節期間,在距離馬來西亞首都北部檳榔嶼州的一個小鎮大山腳(Bukit Mertajam),當地華人社區焚化俗稱「大士爺」的面燃大士以慶祝中元盛會。

當地民眾認為面燃大士管理所有在陽世的亡靈,祭祀大士爺祈求平安。

民眾祭拜面燃大士。新華網發(張紋綜攝)

演員們在進行焚燒前的儀式。新華網發(張紋綜攝)

面燃大士被轉移到焚燒廠。新華網發(張紋綜攝)

在民眾祭祀下把高達27尺2寸的面燃大士焚燒。新華網發(張紋綜攝)

中元節期間,在距離馬來西亞首都北部檳榔嶼州的一個小鎮大山腳(Bukit Mertajam),當地華人社區焚化俗稱「大士爺」的面燃大士以慶祝中元盛會。

當地民眾認為面燃大士管理所有在陽世的亡靈,祭祀大士爺祈求平安。

相關焦點

  • 去往馬來西亞,恍若隔世 - 在檳城慶贊中元
    這次過來檳城,除了看風景,吃美食,更主要是為了參加本地的中元節慶典,這個慶典曾經在廈門風靡許久,每年普渡的慶祝活動不輸春節,隨著老一輩慢慢離世,這些中元節活動也逐漸在廈門銷聲匿跡,反而是遠在海外的檳城華人,還年年持續慶祝,甚至在活動的規格上還有一些進步和發展,我們忘記的,他們記住了。
  • 消失的中元盛會!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王凱泰詩中寫到中元節盛況:道教中元節普渡,佛教盂蘭盆節救難,民間七月半祭祖。一般認為,中元節即為盂蘭盆節,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其實這種認知有很大誤解。
  • 臺灣靈鷲山以法結緣 永和社區啟建「中元普度」法會
    臺灣靈鷲山以法結緣 永和社區啟建「中元普度」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8月20日,為社區安宅祈福,安定社區人心,提振地方興榮。臺灣靈鷲山舉行了慶贊中元普度法會,禮請靈鷲山法師擔綱誦經法儀。從2001年起,為打造社區善環境,推動善念倫理,世界宗教博物館每年都會與所在的東家創世紀大樓及附近捷和生活家社區居民,共同舉辦中元普度法會,成為社區間七月的盛事。今年已經邁進第十年個年頭,附近住戶每年都熱情參與。
  • 馬來西亞華人:支持華教,功德無量
    在東南亞或者澳新旅遊工作的國人,常常會接觸到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黃皮膚,黑眼睛,長著一張與我們並無二致的臉,開口說的也是普通話或粵語,甚至同我們一起慶祝農曆新年但當你以為是遇到了同胞上前詢問他們來自哪裡時,卻會得到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我來自馬來西亞。「哦,馬來人啊。」當你這樣稱呼他們時。「不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華人」不管多麻煩,他們都一定會鄭重地糾正。目前華人在當地的經濟地位很高。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馬來西亞議員抱怨華人太富有 指責華人「貪得無厭」
    本報駐馬來西亞特約記者 李 峰本報特約記者  伍沽河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日前報導,該國右翼的土著權威組織主席易卜拉欣•阿里稱,馬來西亞華人正在控制馬來西亞經濟的主要部分,在最富有的人群中,華人佔了9成之多,但這些華人仍不滿足,想得到更多。
  • 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的自白
    |坐觀君(ID:china_2049)先叨叨幾句|題圖是馬來西亞華人在舉行漢俗成人禮儀式。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
  • 馬來西亞的中元節,與中國有什麼區別呢,不看不知道
    普度戲就是中元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曾經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娛樂和精神的寄託。中國鄉村戲劇具有多種功能,即維持秩序,增強宗教影響力、凝聚力,擴大交往、聯誼等。普度戲在檳州華人區域演出,除了或多或少的宗教功能之外,同樣具有這幾種世俗功能。普度戲是華人社區每年祭祀活動的最高潮,指的是在中元節期間上演的華語地方戲。
  • 馬來西亞華人將春節當新年
    馬來西亞華人,每年都有兩個年好過,一是陽曆新年,一是農曆新年。一般上,華人對陽曆新年比較冷漠,相反的,對農曆新年,則熱情洋溢寵愛有加。  買年貨,肯定是指農曆年,貼春聯,也肯定是指農曆年。購新衣、大掃除、遊子歸鄉、吃團圓飯,無一不是衝著農曆年而來。  如果說「年」是一對孿生子,無庸置疑,華人是有偏愛。偏愛的是農曆年。
  • 赤道上「沒有春天」的春節:馬來西亞華人如何過農曆新年?
    馬來西亞沒有四季,就如阿牛在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馬來西亞華人過的,正是沒有春天的春節。春節的叫法,為中國所用。馬來西亞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一來與西曆新年區別,二來也合乎本地氣候的常識。
  •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正如國民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在這個一年只有兩季/沒有春天的熱情國度,馬來西亞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而本地各族則用英語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Tahun Baharu Cina來稱呼。
  • 中元節慶祝方式
    這樣一來,中元節的特點,是道佛兩教之義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遠近聞名。
  • 獻禮電影觸痛馬來西亞歷史傷疤 華人被指元兇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一部描述馬來西亞1969年5月13日「種族衝突事件」的影片《王者之風》(英文名為TandaPutera)近日在全馬公映。由於該片中將「5·13」事件歸咎於華人,在當地引發爭議,電影舉行首映式時,沒有馬政府要員參加,電影上映以來觀眾寥寥無幾,連該片導演都稱自己為票房毒藥。
  • 馬來西亞都有哪些重要節日
    馬來西亞留學:一個多節日與慶典的國家馬來西亞是名副其實的節日與慶典的國家。多元種族慶祝各種主要的節慶,標記著各種族與宗教的重要節期。其中大多數節慶都是多姿多彩的,其古老的歷史傳統與習俗被保留了下來。整理這些節日,是為了讓想要去馬來西亞留學的學生能夠提前了解,才能更好的通過節日拉進和馬來西亞人的關係。
  • 馬來西亞官員:華人新村貼春聯有傳承意義
    &nbsp&nbsp&nbsp&nbsp中國僑網1月14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近日,由馬來西亞華總主催、森美蘭華堂主辦的「家家戶戶貼春聯」活動開幕,馬來西亞國會議員謝琪清出席並致辭。
  • 馬來西亞華人比例以前是40%,現在只有21%,差這麼多?
    這個國家就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分為西馬和東馬兩部分。這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雖然官方國家是伊斯蘭教,但其公民享有宗教自由的權利,從而在這裡形成了多民族分布和聚集的繁榮景象。華人社區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去馬來西亞旅遊,經常能遇到一個說閩南語或粵語的中國人,有時會讓你覺得自己可能還沒有出國。
  • 承載華人集體記憶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亟待發展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2月23日電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日前刊載文章,介紹了幾位學者對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歷史與發展的看法。新村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它承載了馬來西亞數百萬華人的集體記憶,隨著時代變遷,新村老化和人口外流等成了人民對新村的既定印象。
  • 馬來西亞華人期待老熟人馬哈蒂爾帶來新變革
    馬來華人熱切期望變革在吉隆坡,28歲的伯納德·恩從事商業諮詢。他中文說得地道,甚至略帶京腔,但與筆者交流時堅持使用英文。「我首先是馬來西亞人,之後才是馬來西亞華人。」他說。伯納德作為志願者參與了馬來西亞第14屆大選,擔任計票員。
  •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搭建一帶一路傳播橋梁
    通過對馬來西亞當地三份典型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和《東方日報》進行調研發現,在「一帶一路」倡議傳播的過程中,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以下簡稱「馬華社會」)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參與其中,而是主動根據當地的社情民意對該倡議進行解讀,並且試圖成為該倡議在當地的傳播載體和橋梁。與此同時,「馬華社會」對於「一帶一路」的參與實踐也塑造和再造著馬來西亞華人的集體身份和集體情感。
  • 都知道馬來西亞華人很多也很牛,可為何他們紛紛選擇離開?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王高飛):近日有美媒報導,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中,華人所佔比例正在逐年減少。根據馬來西亞最大的獨立智庫「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的統計數據,如果該國目前的外向移民趨勢不變的話,到2030年,馬來西亞華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將從1957年的38.2%下降到19.6%。若此數據屬實,那麼是何原因導致華人紛紛離開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