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俗篇·中元節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
王凱泰詩中寫到中元節盛況:道教中元節普渡,佛教盂蘭盆節救難,民間七月半祭祖。
一般認為,中元節即為盂蘭盆節,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其實這種認知有很大誤解。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盂蘭盆節,是分屬民間俗信,道教,佛教的說法,三者並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而是實實在在的三種節日。道教自隋唐興盛,其遵奉「三元說」。在唐朝中期時正式將道教的中元定為七月十五這天節日名稱。隨後便是「三俗合一」。
「七月半」祭祖習俗自古有之,原本是民間祭祖節。春祭秋嘗,這個節日源於早期「七月半」農作物豐收秋嘗祭祖。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正是穀物收割的時節,古時候人們對農事豐收寄託於神靈庇佑,所以在「七月半」時期舉行豐收祭祀,將勞動果實供奉神靈,祭祀先祖亡靈,祈祝來年好收成。其實七月在民間並沒有「鬼月」一說,或許「三俗合一」後,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演變而來。相反「七」乃復生之數,古人在七月十四祭祖,也與此有關;且七月為豐收之月,是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緬懷先人的好時節。
正是三種節日意義不同,自然習俗也不同。因此在王凱泰的詩中有「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的感慨。全詩大意是「道教中元節做道場普渡鬼魂,佛教盂蘭盆節自出現以來就有救苦救難的意義;但在民間看到紅色精美箋紙貼門口,喝酒吃肉歡慶節日。"卻不知道詩中的"怪"是奇怪還是責備的意思。
「七」在易經中是一個變化之數,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陰陽反覆是自然法則,天地之間陽氣消盡之後,經過七天可以重新生發,這是天地運行之道,暗合陰陽消長循環之理。無獨有偶,西方《聖經》《創世紀》中恰有七日創世之說。因此七日為一周,如此反覆。而在古羅馬紀曆中,沿用古巴比倫流行「七曜」記日法,把七天順序加上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球的名稱,是為「七曜日」,也就是一星期。
話說回來,民間傳說中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後一年消一魂,一日散一魄,三年魂消,七日魄散,是以有了守孝三載,祭祀七期。在《天幹地支紀法》中,甲庚為煞,子午對衝,甲至庚為七,子至午亦為七,是故天幹逢七為煞,地支逢七為衝。人死後七日遇天煞地衝,魂魄離骨,或記憶未消,牽掛家中,或感親人哀思,故而有「頭七返魂」一說,也就是「回魂夜」。相傳頭七之日,家人備好吃食,就應迴避,早早入寢,以免死者看見,徒添牽掛,影響投胎轉世。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七次,俗謂「燒七」。直到七七四十九日方才結束,「七七」為終,亦為始。通俗來說,假若七為負,則負負得正。
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出自《易經繫辭》,是故有了「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天理命數,自有一線生機的說法。其代表結束,又代表起始,新生,因其後便是「一」。
道教尊奉「天,地,水」三位神靈,既「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因其誕辰分別在上元,中元,下元(上元元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之日,又稱「三元大帝」。道經中「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是故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是地官統領五帝五嶽,掌管地府,檢點諸路眾鬼,放歸人間,由世人祈福消災,寬免罪過。所以中元節又稱「鬼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歸家去,無主的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食吃。人們進行各種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超度。
中國自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其源於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上古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膜拜。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出自《太一生水》
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盂蘭盆的意思是「倒懸」。所謂眾生疾苦,如倒懸枝頭,為了解眾生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大意是「目犍蓮尊者的母親因業報,死後墮落餓鬼道。目犍蓮不忍,請教佛陀。佛陀說: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人功德圓滿的日子,用盆子裝滿百果,供奉佛陀和僧侶,便功德無量,以此可以救他母親脫離苦難。於是目犍蓮尊者照做,果救其母。」
佛教的盂蘭盆節有誦經布施,解救苦難的意義。強調藉由供奉佛陀,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因此七月在佛教中是吉祥月,孝親月。
七月十五日,作為道教」三元盛會「之一,中元節這天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禱告,道士們日夜誦經。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民間的街道村頭塔起施法臺,焚香燒紙。
20世紀50年代之前,七月半仍是個隆重熱鬧節日。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掃墳墓,焚紙錠,燒袱紙、紙紮 ,放河燈的古老習俗。早在七月初市面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在民間的中元節活動中,放燈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作為三大祭祖節日,去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直至50年代末,中元節盛會,祭祀活動被宣揚是封建迷信,這一盛況逐漸消絕。
在日本,盂蘭盆節是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學校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外出工作的日本人都會利用假期返鄉團聚祭祖。
作者: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