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元盛會!

2020-12-20 子曰無咎

歷史·風俗篇·中元節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

王凱泰詩中寫到中元節盛況:道教中元節普渡,佛教盂蘭盆節救難,民間七月半祭祖。

一般認為,中元節即為盂蘭盆節,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其實這種認知有很大誤解。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盂蘭盆節,是分屬民間俗信,道教,佛教的說法,三者並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而是實實在在的三種節日。道教自隋唐興盛,其遵奉「三元說」。在唐朝中期時正式將道教的中元定為七月十五這天節日名稱。隨後便是「三俗合一」。

「七月半」祭祖習俗自古有之,原本是民間祭祖節。春祭秋嘗,這個節日源於早期「七月半」農作物豐收秋嘗祭祖。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正是穀物收割的時節,古時候人們對農事豐收寄託於神靈庇佑,所以在「七月半」時期舉行豐收祭祀,將勞動果實供奉神靈,祭祀先祖亡靈,祈祝來年好收成。其實七月在民間並沒有「鬼月」一說,或許「三俗合一」後,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演變而來。相反「七」乃復生之數,古人在七月十四祭祖,也與此有關;且七月為豐收之月,是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緬懷先人的好時節。

正是三種節日意義不同,自然習俗也不同。因此在王凱泰的詩中有「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的感慨。全詩大意是「道教中元節做道場普渡鬼魂,佛教盂蘭盆節自出現以來就有救苦救難的意義;但在民間看到紅色精美箋紙貼門口,喝酒吃肉歡慶節日。"卻不知道詩中的"怪"是奇怪還是責備的意思。

「七」在易經中是一個變化之數,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陰陽反覆是自然法則,天地之間陽氣消盡之後,經過七天可以重新生發,這是天地運行之道,暗合陰陽消長循環之理。無獨有偶,西方《聖經》《創世紀》中恰有七日創世之說。因此七日為一周,如此反覆。而在古羅馬紀曆中,沿用古巴比倫流行「七曜」記日法,把七天順序加上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球的名稱,是為「七曜日」,也就是一星期。

話說回來,民間傳說中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後一年消一魂,一日散一魄,三年魂消,七日魄散,是以有了守孝三載,祭祀七期。在《天幹地支紀法》中,甲庚為煞,子午對衝,甲至庚為七,子至午亦為七,是故天幹逢七為煞,地支逢七為衝。人死後七日遇天煞地衝,魂魄離骨,或記憶未消,牽掛家中,或感親人哀思,故而有「頭七返魂」一說,也就是「回魂夜」。相傳頭七之日,家人備好吃食,就應迴避,早早入寢,以免死者看見,徒添牽掛,影響投胎轉世。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七次,俗謂「燒七」。直到七七四十九日方才結束,「七七」為終,亦為始。通俗來說,假若七為負,則負負得正。

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出自《易經繫辭》,是故有了「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天理命數,自有一線生機的說法。其代表結束,又代表起始,新生,因其後便是「一」。

道教尊奉「天,地,水」三位神靈,既「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因其誕辰分別在上元,中元,下元(上元元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之日,又稱「三元大帝」。道經中「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是故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是地官統領五帝五嶽,掌管地府,檢點諸路眾鬼,放歸人間,由世人祈福消災,寬免罪過。所以中元節又稱「鬼節」。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有主的歸家去,無主的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食吃。人們進行各種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超度。

中國自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其源於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上古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膜拜。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出自《太一生水》

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盂蘭盆的意思是「倒懸」。所謂眾生疾苦,如倒懸枝頭,為了解眾生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大意是「目犍蓮尊者的母親因業報,死後墮落餓鬼道。目犍蓮不忍,請教佛陀。佛陀說: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人功德圓滿的日子,用盆子裝滿百果,供奉佛陀和僧侶,便功德無量,以此可以救他母親脫離苦難。於是目犍蓮尊者照做,果救其母。」

佛教的盂蘭盆節有誦經布施,解救苦難的意義。強調藉由供奉佛陀,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因此七月在佛教中是吉祥月,孝親月。

七月十五日,作為道教」三元盛會「之一,中元節這天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禱告,道士們日夜誦經。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民間的街道村頭塔起施法臺,焚香燒紙。

20世紀50年代之前,七月半仍是個隆重熱鬧節日。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掃墳墓,焚紙錠,燒袱紙、紙紮 ,放河燈的古老習俗。早在七月初市面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在民間的中元節活動中,放燈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作為三大祭祖節日,去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直至50年代末,中元節盛會,祭祀活動被宣揚是封建迷信,這一盛況逐漸消絕。

在日本,盂蘭盆節是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學校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外出工作的日本人都會利用假期返鄉團聚祭祖。

作者:無咎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人社區慶祝中元盛會
    新華網發(張紋綜攝)中元節期間,在距離馬來西亞首都北部檳榔嶼州的一個小鎮大山腳(Bukit Mertajam),當地華人社區焚化俗稱「大士爺」的面燃大士以慶祝中元盛會。當地民眾認為面燃大士管理所有在陽世的亡靈,祭祀大士爺祈求平安。民眾祭拜面燃大士。新華網發(張紋綜攝)演員們在進行焚燒前的儀式。
  • 《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
    《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道教把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地官的生日,此期間可以赦免亡魂的罪,在古代經常會有人家做中元法事為亡魂赦罪,的赦罪並不是赦免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盼願幽魂早日安息。道教的中元節開始只是宗教的節日,後來慢慢民間也普及起來,可能是因為對逝者親人的思念,超越兩界,用以緬懷。
  • 臺灣靈鷲山以法結緣 永和社區啟建「中元普度」法會
    臺灣靈鷲山以法結緣 永和社區啟建「中元普度」法會(圖片來源:資料圖)臺灣靈鷲山舉行了慶贊中元普度法會,禮請靈鷲山法師擔綱誦經法儀。從2001年起,為打造社區善環境,推動善念倫理,世界宗教博物館每年都會與所在的東家創世紀大樓及附近捷和生活家社區居民,共同舉辦中元普度法會,成為社區間七月的盛事。今年已經邁進第十年個年頭,附近住戶每年都熱情參與。
  • 中元佳節,邂逅最美的中元詩詞
    《中元》宋代:仇遠初秋當望夜,平楚帶斜曛。暑氣能昏月,砧聲不隔雲。華燈浮白水,老衲誦冥文。漫說中元節,儒書惜未聞。《中元燕百丈小樓詩》宋代:王逵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雲齊。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中元節前後,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七夕已過 中元將至!中國文化下的鬼節為何和西方不同
    七夕之後就是中元了,很多人都把中元節當成了中國的萬聖節,其實這就挺離譜的。中西方節日在其根本性上是不能對標的。哪怕號稱「中國情人節」的七夕,其本身含義也不單單是情人節這麼一說。與中元節相近的還有一個清明節,但清明其實是一個更大的盛會,它融合了很多習俗和文化,這裡暫且不談,只是多說說這個完全和鬼有關的中元節。傳說在中元節這天鬼門會大開,無數鬼魂回到陽間,其中既有家中祖先,也有孤魂野鬼會跑出來。一般在這天,人們會準備些糧食給孤魂野鬼食用,同時佛教和道教也會選擇超度這些亡魂。
  • 臺灣新竹縣中元普度義民季 2000斤米豬公上桌(圖)
    記者林麒瑋╱攝影(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8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新竹縣關西鎮金錦山義民廟,舉行一年一度中元普度義民季,其中黃秀蓮所飼養每年農曆7月10、11日所舉辦中元普度義民季,已有95年歷史的傳統習俗,並由金山和錦山兩個裡、6個鄰輪流主辦,成為當地民眾相聚的盛會。
  • 今日中元:中元寄哀思,燈下念故人
    中元節由來「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就這樣每年到了這一天,它成為了一個秋嘗祭祖又表達著祈禱祝福的華夏傳統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組成了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臺灣基隆中元祭:東方人的「萬聖節」
    一年一度的基隆中元祭最高潮,在此上演。  煙火映襯下,海面上被點燃的中元祭品,帶著民眾祈禱平安的祝福越燃越旺。這個沿襲自漳泉的民俗活動,至今已經159年了,祭典除依古禮和傳統外,還融入了諸多現代元素,並用濃濃的人情味串聯各類巡遊民俗表演,打造出一場熱鬧的民間嘉年華,成就「東方萬聖節」的獨特魅力。
  • 七月十五是如何從秋收祭祖變為中元鬼節的?
    02盂蘭盆會的影響如果沒有佛教盂蘭盆會的影響,七月十五絕對不會從秋嘗祭祖變成中元鬼節。03中元之名顯現爭鬥哪裡都有,政治鬥爭很殘酷,但宗教間的爭鬥一點都不輸給政治鬥爭,尤其是在迷信思想嚴重的封建社會。不過無論是道教盛會還是佛教盂蘭盆會,能舉辦的,都要是一定的經濟實力。奈何普通百姓囊中羞澀,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在中元節這天,大部分百姓都是以家為單位,掃墳、燒紙、上供,雖簡單卻一直流傳到了今天,依舊隱含著人們對祖先的崇拜,對鬼神的敬畏。
  • 御英丨中元普渡祭拜回顧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而道教中則稱為「中元節」,稱呼不同而各有節俗,例如中元節時,我國民間就有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普渡十方孤魂野鬼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中元普渡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中元節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中元普渡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 今夕是中元,人和鬼,宜思念
    今夕是中元,人和鬼一樣可憐可憐,可憐七夕是碧落的神話落在人間。中秋是人間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中元屬於黃泉,另一度空間——余光中《中元夜》那年中元,正逢我馬上要去千裡之外的讀書,外婆特意在那個位置上放了一包煙,立在一旁給那個空位斟酒,一邊說——「你外孫女要去很遠的地方讀大學了,你要看到,肯定高興……老頭子,你現在哪兒都能去,你要好好保佑她。
  • 基隆中元祭普渡,真講究啊
    農曆7月15日,也就是中元節當天,中元普渡。基隆中元祭由「十一字姓」 輪流主普。按順序是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的順序,稱為「張頭許尾」。去年的輪值字姓是許姓。基隆的中元普渡, 即有佛家說法, 又有道家說法。
  • 中元普渡的意義及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的由來源自於道教,道教有所謂的「三元三官」、三元節。所以,道家在中元是以祭祀地官大帝方式來呈現。而民間信仰在七月十五這天會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生物得以綿延不斷,是以感恩惜福的方式來迎接。
  • 基隆中元普渡
    基隆中元普渡——雞籠中元祭,始於清鹹豐4年(1854年),是臺灣最負盛名的鬼月祭祀活動,每年的祭祀活動由地方15姓人士輪流擔任主普,自農曆7月1日開鬼門起,陸續舉行主普壇點燈放彩、迎鬥燈、燈車遊行,至15日前夕放水燈達到高潮,接著公普祭祀
  • 中元普渡法會通告
    中元普渡法會通告尊敬的各位善信大德、愛心人士道安萬福:中元普渡地官赦罪
  • 在這中元之夜,讓我們聊聊所謂的「鬼節」
    盂蘭盆節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很可能是源於一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嘗」密不可分。孟秋時祭在先秦時期便已施行。明 戴進 鍾馗夜遊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幾乎在同一時期,道教也將七月十五作為節日命名為「中元」。在道教世界裡,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
  • 雲林縣虎尾中元文化季將開啟 孫悟空與牛魔王現場「神氣十足」
    華夏經緯網8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雲林縣「虎尾中元文化季」歷史悠久、規模盛大,享有「北基隆、南虎尾」美譽,虎尾鎮公所今年精心規劃鬼妝遊行、光雕燈光秀等系列活動,12日記者會眾人扮成「降妖聯盟」,邀請臺灣民眾一起來普度慶中元。
  • 30首中元節詩詞:中元不眠夜,詩詞寄哀思
    在中元詩詞中,祭祀、朝拜是主要的內容。許多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隱娘收集了30首中元節詩詞,中元不眠夜,詩詞寄哀思!
  • 中元拜拜 買祭品咬緊牙根
    中元普渡前臺灣的傳統市場蔬菜物價格仍處於高檔。記者陳易辰/攝影 農曆7月開始,下周就要中元普渡,但物價飛漲,和去年同期相較,拜拜要用的蔬、果、雞、豬、魚,今年價格全面翻漲二成到五成,而且短期內價格很難回跌。
  • 《桃花源記2》新服「中元普渡」今日預創建
    中元節將至,好玩不坑錢的免費回合網遊《桃花源記2》中元節新服「中元普渡」角色預創建於今日中午12點準時開啟,參與新服角色預創建提前搶註個性角色名,爭當桃源村最靚的仔!完成預創建的小夥伴們在開服當天進入遊戲還能獲得專屬預約禮包獎勵呦,小夥伴們趕快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