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可以爭辯,但不可在爭辯中失去真理

2020-12-10 基督教資訊平臺

某個教會裡只有兩位牧師,一男一女,平時還算融洽,配合也算默契,兩人在講道上的恩賜也各有千秋。可是 ,有一天兩人卻因為舉行聖餐禮的一些事宜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辯。具體細節不提,最終男牧師怕因此影響教會的合一,便停止爭辯,一切都依照了那位女牧師的意見。誰知,即便如此,那位女牧師還是不屑一顧地離開了這個教會。

本來教會就僅有兩位牧師,突然離開一個,教會的牧養力量自然受到折損。最可怕的是,平時傾向與追隨那個女牧師的一些信徒,也隨之離開這個教會,還有一些信徒看見牧師之間的矛盾與分裂,即刻便被絆倒,也離開教會而不再信仰。這一串的連鎖反應,讓主的教會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對聖經真理的爭辯,應該是為了堅守這一真理,但結局卻讓教會遭遇了一場不該有的損失,使得對真理的爭辯損害了教會,絆倒了信徒,主的真理也隨風飄走。類似事情不僅在牧者與領袖之間發生,在信徒之間也是經常發生的。

真理自然可以爭辯,爭辯的目的是讓人更加認清真理,得著生命的造就。如果陷入爭辯的輸贏上,陷入爭辯的對錯上,一個人內在的私慾就自然會從裡向外蹦跳出來,幹擾聖靈的工作,被撒旦所利用,成為阻礙我們信仰的絆腳石。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爭辯的實際意義,不但不能從中受益,反而因此失去真理。如果長此以往,內在的信仰也就因此不復存在了。我們爭辯得越是激烈,越是尖銳,就越是容易進入撒旦的網羅。所謂的堅守真理,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空洞的說教。

十九世紀著名布道家司布真對此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他說,有兩位學問高深的博士在討論著食物的本質,兩人爭的面紅耳赤,都很生氣。但有一位頭腦簡單、沒文化的鄉下人,卻在一旁正盡情地吃著那擺在他們面前的食物。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在主內有一些好爭辯、愛批評和喜歡懷疑的基督徒,他們就像那兩位博士一樣,總是在為真理爭辯,不但自己不能彼此得到益處,對其他人也沒有好處。所以,我們只有效法那個頭腦簡單的鄉下人,以神的話語作為精神食糧,才會真正的得著神的造就。

其實,在教會裡類似鄉下人的信徒很多,都在默默地「吃喝」著主的真理,滋養著自己的靈性生命。這樣的信徒可能沒有什麼文化,但只要記住了牧師講的一句話語,便會義無反顧地按著真理的要求去遵守和踐行。

在教會裡,凡是好爭辯、愛挑剔的信徒,幾乎都是比較聰明的信徒,對聖經真理也是比較熟悉的人,更是肯學習和鑽研神的真理的人。對在信仰上出現的問題也比較敏感,如果教會給以正確的引導,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護教衛道的基督勇士。在當下,異端學說、曲解聖經的現象很是普遍,教會也是需要這樣的勇士的。

猶大書裡告訴我們:「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因為有些人偷著進來,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罰的,是不敬虔的,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猶1:3-4)」

所以,爭辯是必要的,無論是牧者還是信徒之間,發現有人歪曲篡改聖經、扭曲亂解神的真理,就一定要給以指出,勸其悔改。如果我們在真道的行進中是非不分,在走向永生之路上就完全可能迷失自己。因此,我們「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做準備,要成為屬靈爭戰上的勇猛者。

讚美詩歌《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牛頓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我們看重基督的榮耀,我們就會看重他教會的和平與合一,我們若看重教會的和平與合一,也會看重教會的純潔。說的更深入一點,如果我們對於任何、全部的爭辯都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很有可能意味著我們對於真理本身也是無所謂的。」這無疑說出了爭辯的重要意義。

顯然爭辯是必要的,但不能因爭辯而失去真理,辱沒了真理,更不能因爭辯而讓教會蒙羞受損。在爭辯中,「 唯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的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誡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提後2:23-26)」這就告誡我們,爭辯不但是有界線的,也是要講究態度和信仰的,尤其是那些牧者和領袖更要如此。

一句話,不能因為爭辯脫離了信仰的軌道,脫離了主的真理。我們爭辯是為主的真理而辯,不是為了個人私慾爭辯。是為捍衛主的真理而辯,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屬靈」而辨。一切脫離了主的真理的辯論,都是屬於肉體的衝動與激情,很容易滑向給人定罪的歧路上去 ,釀成教會的紛爭與分裂。

這是我們時刻都要加以警醒的。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我媽倒是很平靜地說:「從小讓你多讀書,就是為了不讓你成為和她們一樣的人。想法差太多,誰都吵不過誰,讓她說去吧,沒必要失了和氣。」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媽做人的智慧。因為接觸的圈子不同,我沒辦同意鄰居的「讀書無用論」。
  • 真理是否越辯越明?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實踐在探索真理、檢驗真理中的巨大作用,他是必要條件,而我們認為,辯是使真理明的充分條件,( 基本沒什麼問題只有充分條件值得懷疑)第一:在真理的過程中,辯可以使認識由片面到全面,由含混到清晰,由膚淺到深刻,大千世界、萬物運行無數規律隱藏在表象的背後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檢驗,
  • 鵝湖之會朱陸爭辯 勝者居然是他
    鵝湖書院鵝湖之會的爭辯於呂祖謙有關,也是宋明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呂祖謙與朱熹和陸九淵都有所交好。呂祖謙為了自己的兩位朋友能夠化解學術爭辯上帶來的誤會,將自己的兩位朋友都邀請到鵝湖寺進行討論,引發了為期三天的辯論。雙方學術上的分歧也是使得兩家分歧公開化,陸九淵的心即理學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真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結合兩人的學術思想來看,雖然陸九淵創立了心學,但兩者都是理學家,都認同宇宙真理的存在,都認同理是世間萬物發展的規律。兩者的世界觀是一致的,認同理。
  •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就是說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這純屬浪費時間。因為它從來沒有感受過寒冬,它從來沒有體驗過冰雪,在它的世界裡只有春天的陽光和炎炎夏日,它永遠都無法理解你所說的冰雪寒冬,這純屬浪費時間。這就好像是給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盲人講關於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說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明,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光明。
  • 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就像對牛彈琴,看了你就明白
    就算你在爭論中稍微佔點優勢,可是一旦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別人就會怨恨你,對人際關係不利。 普通的爭辯尚且這般損心耗力,一旦不是和自己不是同一層次的人爭辯,就更是浪費自己的精氣神,沒有一點意義。 和自己層次相仿的人爭論,是為了探索真理,而與層次差異大的人去進行爭論很有可能會演變化對人身的攻擊。對誰都沒有益處,更玷汙了自己的價值觀。
  • 爭辯無處不在,求大同存小異
    在我們的生活中,爭辯幾乎無處不在。01 爭辯的印象爭辯通常需要兩個人以上,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某種現象,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觀點。但因大家意見不一、看法不一,而各自又都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於是,開始唇槍舌劍,你來我往。
  • 永遠不要和認知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有人說,真理愈辯愈明。但爭辯有個重要前提:參與的人要處於同一個維度。單身至上的女人硬要和熱衷相夫教子的女人討論「婚姻是一場災難」,選擇北漂的青年非得和留守家鄉的同學爭論「是大城一張床好還是小城一間房好」,都是行不通的。和認知不同的人爭辯, 絕大多數都是在浪費時間。
  • 永遠別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
    卡耐基曾言:「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一個成大事的人,不應處處與人計較,也不應花大量的時間去和他人爭論,很多時候無謂的爭論,不僅會有損我們的個人教養,而且會讓我們失去自控力,做出過激的行為。
  •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說得太對了!)
    1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這純屬浪費時間。孔子也曾勸戒弟子,不要和春生秋死的螞蚱談論四季。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他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不知道你讀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
  • 莊子:夏蟲不可以語冰,遇事永遠不要和這樣的人爭辯
    不要和自己不在一個層次的人去爭辯,沉默就是最好的應對,聖人和小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從不會主動惡語相向別人,從不會對別人產生惡意,小人總喜歡看別人的難堪,戳別人的痛處,還暗地裡竊喜不已,這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真的是夏蟲不可以語冰。你和不同層次的人去爭辯,爭得面紅耳赤,爭得臉紅心跳,最後的輸贏誰都不服,有什麼價值呢?
  • 呂沛淵:在愛中說真理
    辨別基要真理的唯一準則,就是聖經真理本身,不是「影響得救與否」;唯有在主的光中,我們才能見光。四.其實,聖經已經明說:「人類始祖犯罪至使全人類都墮入罪中,墮入罪中的人類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意志,即自由選擇歸向神的意志」。
  • 做父母的應給孩子爭辯的權利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子女以反駁、頂撞等方式的爭辯。面對這種爭辯,做父母的該怎麼處理呢?明智的做法是給子女以爭辯的權利,認真地聽取孩子的爭辯。然而,我們的很多家長往往信奉自己說了算,不給孩子爭辯的餘地,這是不對的。李君對此深有體會。有一次,他在學校家長現場會上說:我是個中學教師,教學生不覺得困難,可教育兒子老不得法。
  • 別去跟低層次的人爭辯
    最開始的時候還是會經常爭辯,但是久而久之,就慢慢明白了,別去跟低層次的人爭辯。比如,對於女性在社會上的角色問題,關於婚姻觀的問題。我始終是相信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不存在女性就要依附著男性生存的問題。女性每天的生活,也不是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鍋碗瓢盆,女性也可以做職場精英。然而,我的父母總是會認為,女性就註定是要成為男性的所屬物。隨之,女性的一切的選擇和作為,都必須要更好地輔助男性。每次聽到我的父母這樣的言論,我就會很生氣,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是會和他們發生爭吵。
  • 口齒伶俐,擅長與人爭辯的四大生肖
    而這四大生肖就是口齒伶俐,擅長與人爭辯的類型,我們就來看看吧!1、生肖鼠生肖鼠的人,向來都是靈活多變,是處事圓滑的那種人。而生肖鼠的人平常表現得沉默,只是怕自己的口舌之爭會惹來禍端,才故意閉口不說話的。
  • 畢業致辭|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朱國華:保持住對真理的忠誠
    這裡我想做個我個人的回答,那就是我們最低限度還可以保持住對真理的忠誠。在這裡,我並不想把這個問題引入哲學的思考,我不想論證真理是什麼,這方面我顯然也很業餘;我只想跟大家分享我認為是常識性的兩個看法。這兩個看法肯定既不全面,也不系統,更未必深刻,但我相信,正是我們遺忘了包括這兩個看法的常識性觀念,我們才會時常處在話語的暴力衝突之中。
  • 真正情商高、會說話的人,在與人爭辯時往往有6種表現,別不懂!
    人際交往,不可能沒有一點爭辯。善意而適度的爭辯,不僅會促進人的思考,讓人明辨是非,而且還會給對方留下誠摯的印象。但是,人們在爭辯中也常常會犯一個毛病,那就是把握不住火候,容易得罪人,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結局往往不妙。
  • 《莊子》: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
    每次讀《莊子》,都感到心曠神怡,今日感悟如下:不爭辯,不計較,是一個人變強大的徵兆。一、不爭辯,定靜生智慧。古時修道人言:「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別人無法理解你,嘲諷你,是他們的認知有限,不需要跟它們爭辯和計較。每個人的認知,有大,有小。認知小的人,就像斑鳩麻雀一樣,無法理解鯤鵬,而譏諷別人。反之,認知大的人,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不計較,是一種氣度和涵養。
  • 當媽的酸甜苦辣:孩子太會爭辯,當媽的該怎麼辦?看我的
    兒子超級會爭辯,每次說出來話讓我無言以答瞬間石化,不信,請看,這都是他小時候的「名言」。1、任性、頑皮搗亂時——你沒有激發我聽話的心情。 (都是我這當媽的錯。)2、不講衛生,亂扔亂丟垃圾時——有什麼樣的媽媽,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 牢記:永遠不要跟不同層次的人爭辯
    如果能遇見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相互交流分享,也許會有很多不同觀點,即便是在爭執中,也能夠帶給你很多啟發。如果和一個不同層次的人交流,就真的話不投機半句多。更不要與愚蠢的人斤斤計較,否則只會得不償失。之前,昆明發生了一場悲劇。28歲的演員劉潔,帶未婚夫去醫院看望生病的外婆。
  • 在實踐中檢驗真理 在實踐中發展真理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刊發了這篇文章,新華社向全國轉發,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引發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了這場討論的重大意義。他說:「目前進行的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