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學術評價是遵循「質量第一」原則的,所以對於研究生來說,從一開始就要把路子走正,自覺樹立精品意識,把精力高度集中到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上來。這裡,根據本人多年來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的體會,就人文社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與創新略述管見。
一、學位論文選題的兩個層面
人們通常認為,博士生和碩士生的一個重要區別即是,博士生基本上具備了自主選題的能力。其實對於碩士生來說,努力掌握自主選題的技能也頗有必要。因為,在確定學位論文題目的時候,導師通常會徵求學生的意見,學生也還是有一定選擇餘地的。所以,不論博士生還是碩士生,選題均是學位論文寫作中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研究方向,選題都有其特殊性;而且,選題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當然,共性也還是有的。一般地,學位論文選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宏觀為研究方向的選擇,微觀為研究問題的選擇。
1.研究方向的選擇
研究方向的選擇,即是在某學科內關於研究領域的選擇。每個學科都可以劃分為許多研究領域,尤其是科技哲學,所轄研究領域特別多,所以就有一個研究領域的選擇問題。研究方向的選擇是否恰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每一位學者的學術高度和學術壽命,而且,對於學位論文的難易程度和質量高低,也有相當大的制約作用,尤其對於那些準備讀博的碩士生和將來有意從事學術性質工作的博士生來說,意義特別重大。
一般說來,研究方向的選擇是基於個人的興趣、知識基礎、師承關係、研究條件、學術環境和社會需要等因素的綜合考量。其中,以下兩點需要特別予以重視:
(1)結合畢業去向。近些年,在具有學術性質的單位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科領域的青年教師中出現了一種普遍性的現象:他們在讀研究生時,科研方向比較專,但走上工作崗位後,往往會遇到所在單位學科建設需要與個人科研方向之間的矛盾。在此情況下,多數人選擇了改變原定研究方向的做法。由於這種改變大多出於權宜之計,準備不足,再加上社會發展迅速、外界誘惑很多,於是他們的研究方向就不斷地變來變去,「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最終,喪失了一個明確而穩定的研究方向,科研陷入了極大的被動。針對這一問題,青年教師最好的選擇是既要適應所在單位學科建設的需要,又不要輕易放棄當初在導師指導下經過深思熟慮所選擇的研究方向,即應當在兩者之間尋找一種最佳的結合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堅守原定的研究方向。其實,在讀研究生時便可以就此早作準備。雖然鑑於當下就業的現實,科研方向與實際工作完全吻合的可能性極小。但研究生在選擇研究方向時,還是應在綜合權衡各方面的主客觀條件和學科發展內在邏輯的同時,儘量考慮到自己將來畢業後有可能從事的工作。當然,學位論文重在科研能力的訓練,沒有必要過分追求完全吻合。這裡,我們想強調的是,在儘可能的情況下,使學位論文研究領域的選擇適當向自己畢業後有可能從事的工作的方向靠攏,是十分有益的。
(2)有一定的自由度。即在所選擇的研究領域,大腦能夠自由思考,「手腳」伸展得開。學術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而未知世界充滿了大量偶然因素,各種各樣的困難隨時都可能出現,因此學者在從事學術研究的時候,必須保持自由。學術自由主要包括心靈自由和外部自由。心靈自由是指知識分子在從事學術研究的時候,思想超脫,能夠擺脫名利羈絆,抵禦各種誘惑。也就是達到了科學家竺可楨所說的那種「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境界。大量事實表明,只有淡泊名利,才能保持心靈自由。心靈自由是一個人的修養和思想境界問題,關鍵在價值觀的選擇。科研方向的選擇主要涉及另一類自由,即外部自由。外部自由首先是指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觀點自由。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伸到禁區裡去了,意識形態不允許,那就需要斟酌;其次是指要有從事研究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資料條件。如有些領域裡的研究,常常存在開展社會調查和利用稀有文獻的問題,若沒有經費,便會寸步難行。另外,某些領域裡的統計資料不實或不對外公開,勢必會影響研究的正常進行。在選擇研究方向時,研究生都要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
2.研究問題的選擇
研究問題的選擇,即是選擇論文所要研究的問題。這一選擇,最根本的原則就是,選題一定要「匯聚到點上」,切忌「大而無當,浮泛不實」。「大而無當」是指題目過大。就科技哲學而言,諸如「論思維」、「科技發展的規律」、「粒子論」等題目,就是一些大而無當的題目。選這種題目做論文,最終都只能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浮泛不實」是指論文題目沒有畫龍點睛,凝聚到中心論題上。這種情況特別常見。例如,研究某人的科學思想,文中講了某人科學思想的形成、內容、影響、評價等,可謂面面俱到,但只是停留在面上,沒有凝練出中心論題,找到某人科學思想中最具創造性、最閃光的「點」。因而沒有形成一個深具個性的題目,只能是大而化之的「論某人的科學思想」。
為什麼有的人易犯選題過大和浮泛的毛病呢?最常見的原因有二:①沒有充分認識到任何一般都存在於個別之中。尋找一般,往往需要著眼於個別,從個別入手,尤其是在全局中具有關鍵意義的個別。而通過關鍵性的個別尋找一般,乃是選題要「匯聚到點上」的真諦;
②缺乏「問題意識」。在論文寫作中,作者具有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胡適一幅題詞所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問題意識的實質就是善於在經驗事實和現有理論之間敏銳地發現和捕捉矛盾。
在學術研究中,問題不是一般而言的問題,而是「科學問題」。即科學前沿或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
①它不是哪一個人、哪一部分人不明白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都不明白的問題,即科學上還沒搞清楚的問題。
②它是比較成熟的問題,即其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已經比較充分的問題。
③它是真問題而非假問題。真問題要有一個正確的前提,而假問題之所以假正是因其建立在錯誤的前提基礎之上。
總之,當我們說選題要「匯聚到點上」時,這個「點」應該達到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讓人聽後不僅能夠明白無誤,而且要意識到「對,這個問題是該解決了」!此外,這個「點」至少應具有以下特徵:
(1)具有新意。什麼問題具有新意?如上所述,就是別人沒有研究過的,或者研究過了但沒有研究透的,或者看似研究透了但是仍有分歧的,以及應該予以糾正、補充或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準確地說,具有新意的問題,即是學科前沿的問題。可是,一般情況下,人文社會科學的前沿不像自然科學的前沿那樣容易辨識。而且,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前沿極易被等同於由社會對學科知識點的需要所造成的「熱點」,或者被等同於本學科國外的新動向。其實,人文社會科學前沿的要義,乃是本學科內在邏輯發展的需要及其與社會需要的契合之處。單純的社會需要,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不少屬於已有理論的應用,還算不上真正的科學前沿。
(2)具有關鍵性。具有關鍵性的問題即是在學科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引起同行廣泛重視的問題。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是正在進行正確的而且是重要的工作的人。」
選細枝末節的問題,做那些內涵貧乏的文章,不僅未必省力,更為重要的是選題意義不大,難以產生影響。愛因斯坦說得好:「我無法容忍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拿起一塊木板,專找最薄的部分在最容易鑽孔的地方鑽了很多孔。」
(3)具有可行性。所選的問題不能太難,應該選擇那些所需客觀條件或主觀條件大致具備,通過竭盡全力有可能做出點成績的問題。
(4)能夠系列化。選題要系列化,就是說點不能脫離面,要使所選的點處於一個系列之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選題技巧,因為它不僅便於把研究引向深入,而且突出的優點是「經濟」。系列化的問題彼此之間是有內在聯繫的,做完第一個題目就等於為第二個題目鋪平了道路,甚至是做完了一半的工作。如果說,孤立地選題是事倍功半的話,那麼選題系列化就是事半功倍。一般地,凡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是沿著碩士學位論文方向做的,不僅省力、做得快,而且也容易做得比較好。試想,已經思考了三年的題目再去思考三四年,還能做不好嗎?
那麼,這樣的點怎麼去找呢?不存在捷徑,還是得從讀書、查資料入手。通過系統、全面地查找與自己研究目標相關的資料,摸清研究現狀,發現問題,然後通過比較所發現的諸多問題,找出自己中意的「點」。
強調「匯聚到點上」,是不是就反對選擇宏觀題目?不是的,原則上說宏觀的、微觀的項目都可以選,就研究生而言選微觀的比較適宜。研究生科研經驗較少,選微觀的題目容易些,而且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可以收到以小見大、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論大問題還是小問題都是研究對象本身反映出來的,二者息息相關、密切相聯。小問題做大、做深入後,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到大問題,觸及到事物深層的本質。既然論文選題選微觀的比較好,為什麼又說選擇宏觀問題在原則上是可行的呢?這是因為,選宏觀的題目易於高屋建瓴、統籌全局、提綱挈領、直逼根本。特別是,如果一個人學術積累厚實,時間又比較充裕,選宏觀的題目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選宏觀的題目,仍然要避免面面俱到,而應著眼於題目的整體,看哪個地方最關鍵,選擇一個關鍵點,由此入手,向深處開掘。這樣一來,仍然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二、學位論文創新的四項指標
同其他學術論文一樣,學位論文也以創造性為其生命線。缺乏創新、搞重複研究,有悖學術研究發展新知識的宗旨,浪費人力、物力,浪費讀者的時間,是學術界所鄙薄、拒斥的。一般來說,學位論文的創新主要有四項指標,一是選題新,二是材料新,三是方法新,四是觀點新。選題新,已如前述,下面談後三「新」。
1.材料新
材料新即是文章中使用的是學界沒有發現過的材料,或對於所研究主題從沒有使用過的材料。
①新材料可以是文獻上的,也可以是地下發掘出來的或田野調查得來的等。
②新材料可以是一宗,也可以是零星的,小到一件事、一件實物、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均可,也可以是一宗。
③新材料是相對於研究主題而言的,不一定是從未發現過的,只要在某個研究主題沒有使用過的材料,原則上,都可以稱為新材料。
例如,我所指導的一位碩士,現為北京某高校的青年學者,從科哲轉向了《資本論》研究。最近,他以「基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文獻的《資本論》創作史研究」為題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獲準立項。MEGA共114卷,現出版了58卷、66冊,把它用於《資本論》創作史研究,至少國內還沒有過。鑑於《資本論》創作史研究是一個老題目,所以,材料新當是該課題申報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一些年輕學者對新材料不太重視。其實,新材料絕不僅僅是材料的問題。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和觀點是緊密相關的。「材料蘊含觀點」,這句話雖然老套,卻放之四海而皆準。誠然,個別不能證明一般,觀點不能單純依靠材料來證明,但是,新材料,尤其是關鍵性的新材料,對於支撐觀點是很有用的。因為材料對於觀點作用的大小,主要不是靠材料的量,而是取決於材料的質。關鍵性的材料對於觀點的支撐作用,能夠以一當十,其真偽對於觀點的真偽具有一定的支配性作用。此外,當新材料發表後,即使作者不做概括,新材料裡蘊含的觀點或理論也會被有些讀者感受得到。所以,寫文章一定要到學術前沿、稀見文獻、地方史料、新出土的文物中或到社會實踐第一線去尋找新材料。史學界通常高度重視材料,尤其重視一手材料,認為搜集一手材料是「採銅於山」(顧炎武語),遠勝於「舊銅錢」般的二手材料。歷史學家傅斯年一再強調說:「史學便是史料學」、「史學本是史料學」、「史學只是史料學」。他還有句名言:「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他代表了一派人的觀點,雖然對材料的強調有些過頭,但重視材料這一基本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2.方法新
方法新是指論文使用了新的方法。新方法包括新創造的方法、首次從其他領域引進到所研究領域的方法或者看問題所採取的新角度等。
對於方法創新,一些人在思想上不夠重視,但更多的人是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創新方法。這一點十分典型地體現在一些人填報課題申報書中「研究方法」一欄時的表現:敷衍了事,所填寫的方法大都是一些習見的、大而化之的方法。如,文獻研究方法、歷史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比較方法等。給人的印象是這些方法無關痛癢,申報人也不打算認真運用。更有甚者,胡編亂造,杜撰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方法來。如,歷史梳理方法、歷史主義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方法、工具調查方法等。
必須充分認識到,方法對於學術研究至關重要。可以說科學誕生的關鍵在方法,科學突破的關鍵在方法,科學發生效用的關鍵也在方法。近代實驗科學誕生的關鍵在於,它擺脫了古代依靠經驗、思辨和猜測等研究自然的方式,成功地實現了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的結合,從而為科學家確立了以定量的實驗觀測結果作為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檢驗的標準,並且以數學作為表達科學理論的形式化語言。
正是基於此,自然科學得以發展起來。為什麼說科學突破的關鍵在方法?因為實現重大科學突破,走老路不成,非得獨闢蹊徑不可。每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獲獎研究總是伴隨著方法的更新,在方法上有其獨到之處。還有,科學發生效用的關鍵也在方法。想把科學發現轉變為技術和專門的應用,關鍵的環節在於通過中間試驗解決如何轉變的問題。可以說,方法創新是觀點創新的根本保障。
一般來說,方法有多種多樣的分類方式,例如可以分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邏輯思維方法和創造性思維方法,也可以分為軟體方法和硬體方法等。軟體方法就是通常說的科學方法,是科學研究的無形工具;硬體方法就是實驗儀器和實驗設備等有形的研究工具。對於現代自然科學而言,實驗儀器和實驗設備的重要性已經極大地提高了。同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也分為軟體方法和硬體方法。科學研究的軟體方法更新很快。例如,過去研究科學思想史,通行宏大敘事式的研究方式。如果研究一個人的科技思想,比較規範的做法是,把這個人的著作全集找來,甚至把全集裡面沒有搜集到的資料也一併予以搜集,包括將其交遊範圍內的人所涉及的有關資料搜集起來;接著熟讀這個人的所有資料;最後,把這個人放到他所在時代的整體當中去,考察其科技思想。
人文社會科學方法也有硬體方法及其創新的問題。不久前,臺灣清華大學黃一農先生提出了歷史學研究的「e-考據」方法,即利用網絡和電子資源,大規模地搜集資料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研究某個歷史人物,現成的資料很少或不夠用,怎麼辦?就需要去查他的交遊圈裡的那些人的著作,進而匯集出所研究歷史人物的相關資料。然而古籍資料浩如煙海,通過手工查找,即便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也未必能如願以償。如果某個朝代所有的書面文獻都刻成光碟或上網了,使用關鍵詞進行搜索,肯定會有收穫。「e-考據」雖然本質上仍是過去的考據方法,但研究工具由手工操作變為計算機操作,這就是硬體的變化。
原則上說方法創新並無一定之規,關鍵在於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結合研究條件與環境予以綜合考慮。例如,研究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問題,按照傳統的做法,主要是關注科學知識與經驗的關係,看後者能否證實或否證前者。事實證明,這條道越走越窄。於是有人開始考慮,能不能把研究的重點移向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看一看科學家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是否做到了完全屏蔽社會因素對科學知識的侵染?於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拉圖爾等人提出了「實驗室研究方法」,他們深入到實驗室,對科學家進行全程跟蹤研究,記錄其一言一行。最終,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們根據大量事實得出結論:科學知識是科學家磋商出來的,很多情況下,是科學家之間、科學家與企業主之間、科學家與政府官員之間的利益博弈。儘管他們的結論並未獲得廣泛認可,但他們研究科學知識的客觀性不是單純就知識論知識,而是獨闢蹊徑,轉向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使用了「實驗室研究方法」。這一方法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其研究成果頗具啟發性。
移植相鄰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是方法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學科交叉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普遍規律之一。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間的理論和方法經常並大量地互相借用,而且隨著一個學科的逐步成熟,這種現象會呈急劇上升趨勢。例如,過去生物學並不怎麼使用數學,現在則不同了,目前生物學的某些分支用到了大量的數學,諸如資訊理論、運籌學、概率統計、函數方程、動量理論等。
方法創新還關涉採用新角度的問題。新角度有時表現為新理論、新框架。新角度實際上是研究的新路徑,這也是一種方法創新。例如,就研究杜甫詩詞而論,山東大學的蕭滌非先生那一代,自幼就對唐詩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對杜詩達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當今已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了。所以,若用傳統的方法研究杜詩,超越蕭滌非先生將會非常難;若用新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先把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詮釋學鑽研透了,然後從詮釋學的角度研究杜詩,就可以看到蕭先生未發現的東西,很有可能超越他。創新方法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3.觀點新
在「四新」中,「觀點新」是核心。因為其他「三新」最終都要通過觀點新來體現。人文社會科學是幹什麼的?就是不斷提出新的思想,更新人們的觀念,給人以指導或啟迪。關於觀點新,應該明確以下幾點:
(1)基本觀點應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前進,發前人之所未發。這也就是比較嚴肅的學術論文都需要有文獻綜述的緣故。自然科學論文相當重視文獻綜述,沒有文獻綜述的論文一般是不能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出的問題和觀點是不是新,必須有所根據。這個根據就要靠文獻綜述來提供。所以,撰寫學位論文,對於「國內外當前的研究現狀與問題」部分要下真功夫,應該把它當作一篇相對獨立的論文來寫,不要敷衍了事。
文獻綜述常見的缺點是:
①文獻量少。搜集文獻不是一網打盡,而是蜻蜓點水,隨機找一些,致使許多基本文獻缺席。
②文獻名稱羅列,缺少觀點的概括;或者有觀點概括,但缺少對觀點的分類;或者對觀點的分類不到位,太粗泛。
③只有流水帳似的述,沒有恰如其分的評。對所述文獻的貢獻和不足缺乏說明。
④述評與學位論文中心論題錯位,一般是述評範圍較之中心論題過寬。如,論文題目是《論愛因斯坦的宗教思想》,但所綜述的文獻主要是有關愛因斯坦研究的。
⑤所述非所評,述、評錯位。最為常見的情況是,把文獻評論變成了脫離文獻的自我陳述等。總之,文獻綜述必須緊扣有待研究的問題和需要創新的核心觀點來寫,其作用就是交代清楚學位論文的中心論題和前人研究的關係,落腳點是證明自己的中心論題和擬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有創新的。
(2)觀點新不是針對某個人或某群人而言的,而是針對在此之前所有同行的。學位論文的讀者對象是學界同行專家,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寫論文實際上是在和學界高手下棋、對話。科普和科研是兩碼事。毛澤東主席說,哲學應該從哲學家的課堂裡解放出來,說的是哲學普及,不是哲學研究。陳景潤寫哥德巴赫猜想論文,若要讓老百姓看懂,必須從四則運算開始,那樣論文就長得不得了。
(3)觀點新是內容上的、實質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舊觀點換了個新說法仍然是舊觀點。有人寫文章不在觀點創新上下功夫,功夫全用在胡編亂造新名詞或文字表述的改頭換面上,甚至玩弄增減字數、變更語序的小把戲,這是十分低劣的。
從更高的要求說,觀點新還包括分量問題,就是它有沒有衝擊力的問題。有時,一篇文章讀後,會讓人覺得作者所提的問題很好,回答得也不錯,但就是過於中規中矩、四平八穩。因此我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學位論文,應當拒絕平庸,一定要有衝擊力。所謂衝擊力,不是譁眾取寵,而是提出的觀點能夠讓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甚至能夠起到指點迷津、引領人生的作用。我們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該往這個目標上奔。這個目標看起來很高,但有沒有它是大不一樣的。照這樣去做,論文的立意就會比較高遠。
當然,有衝擊力的文章,除了有社會現實意義外,還有一種類型,就是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如果一篇論文解決了學科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那麼這篇論文肯定會有衝擊力。每一學科的發展,都有著自己的「哥白尼革命」。一篇論文能在本學科裡引發一場「哥白尼革命」,一定是有衝擊力的。這不是說大話,只要有人能做到,就應該努力去爭取。
做到論文有衝擊力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奠定紮實的學術功底,密切關注社會發展現實,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努力拓寬學術視野等。不過有一點應予特別強調,就是解放思想。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永遠推動著理論發展。因此,必須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發展已有理論;另外,有一定衝擊力的觀點,一定是超越傳統和世俗的新觀點,而傳統和世俗的勢力是異常強大的,一旦有所觸犯,它一定會不遺餘力地進行打壓。所以,從事學術研究,既要有一點莫言式的汪洋恣肆、天馬行空的精神,也要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做好隨時跟保守勢力作殊死鬥爭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