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亂象的歷史根源:法國「以夷制夷」的殖民統治

2021-02-13 人類行為密碼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中東觀察員,獲授權

原文來源:澎湃新聞

概要:巴黎和會以後,法國接管大敘利亞,取締了奧斯曼帝國時期建立的米利特製度(一種按照民族與教派劃分自治範圍的基層自治制度),撤銷了各族群原先享有的自治權,解散了阿拉伯敘利亞王國時期的行政機構,摧毀了大敘利亞的上層政治建築。像之前殖民非洲時那樣,法國人派出了大量官僚來管理敘利亞,在敘利亞建立起了一套與法國本土近似的統治體系,力圖將其本土化,並駐紮了大量法軍來鎮壓阿拉伯人的反抗活動,維護殖民統治。

為了切斷大敘利亞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更方便地分而治之,法國還將原為一個整體的大敘利亞拆為5個部分:大馬士革邦、阿勒頗邦、大黎巴嫩、阿拉維邦與德魯茲邦,分化各邦內的不同團體,離間各邦之間的關係,「以夷制夷」,使得各邦為各自的利益而戰,而非為了大敘利亞整體的利益而奮鬥。

二戰爆發後,法國迅速被德國擊敗,戴高樂帶領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再也無法維持昔日的強勢,無力處理各地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運動,決定放棄一些不太重要的殖民地,1943年大敘利亞一分為二——敘利亞與黎巴嫩分別獨立,1946年法軍撤出兩國。法國殖民者雖然走了,卻給敘利亞與黎巴嫩埋下了無數「定時炸彈」: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不同教派之間的仇恨……一切苦難才剛剛開始。

敘利亞陷入內戰已有6年之久了,400萬敘利亞人逃亡國外,760萬人在國內顛沛流離,敘利亞國內民不聊生。

淺層次上,敘利亞危機和內戰是國內經濟發展停滯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產生的不滿情緒,在國內外反政府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深層次上,敘利亞目前的亂局和數十年前被法國殖民的歷史不無關係,法國在其殖民敘利亞的三十多年間,為自身的利益對敘利亞各部分進行了切割,打破他們之間的聯繫,實施了「以夷制夷」的政策,使得敘利亞內部的凝聚力和認同感顯著地下降了,族群對立也被煽動了起來。那麼,法國為何會殖民敘利亞,又是如何殖民的呢?

 


約旦境內一處規模巨大的敘利亞難民營


在內戰中被炸為廢墟的阿勒頗

出爾反爾的列強



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奧同盟國陣營,對英法俄等協約國宣戰,中東戰線出現了對英國不利的形勢。到1915年下半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進攻了英屬埃及,圍困了英國的亞丁保護地(今葉門南部),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達達尼爾海峽相繼失利,在波斯灣地區還面臨著一些阿拉伯部落酋長發動的「聖戰」。

加利波利戰役中裝備了MG08馬克沁重機槍的土軍


在這種情勢下,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向來自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即來自此家族)的麥加謝裡夫(Sharif,阿拉伯語,意為「聖裔」)海珊·伊本·阿里提供現金和武器,並允諾在戰爭結束後阿拉伯人將不再受到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阿拉伯人將成立一個統一的自埃及到波斯、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阿拉伯國家,而海珊將是阿拉伯之王。英國希望通過將阿拉伯人拉入戰爭來減輕其在中東戰線上的壓力。

麥加謝裡夫、漢志王國國王海珊·伊本·阿里


1916年,在英國派出的中東通陸軍軍官託馬斯·勞倫斯的協助下,海珊的漢志王國宣布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並在英國支持下對奧斯曼帝國宣戰,阿拉伯大起義由此爆發,起義的爆發牽制了數萬本用於進攻蘇伊士運河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使其不得不南下阿拉伯半島攻擊阿拉伯起義軍,大大降低了英軍在攻勢下遭土軍反撲的概率,使得中東戰局朝著有利於英軍的方向發展。

手持阿拉伯起義旗的阿拉伯起義軍士兵


1918年,英軍在西奈半島與巴勒斯坦徹底擊敗了土軍,從埃及進入了沙姆(今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與巴勒斯坦),同時漢志王國的阿拉伯起義軍攻出半島,沿著交通線攻擊土軍,並圍攻大馬士革。同年9月30日,協約國軍隊攻入了大馬士革,海珊的三子費薩爾在此宣布自己為敘利亞國王。阿拉伯人在英法等協約國的協助下,發動阿拉伯大起義,摧毀了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世界的統治。

1917至1920年間協約國佔領的5個原奧斯曼帝國省份

然後列強們卻有另一套打算,協約國軍隊在攻佔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大片土地後,按照奧斯曼帝國原來的省份劃分,建立了5個軍管省,來暫時管理這些本該交給阿拉伯人的土地,阿拉伯人對這樣的行為頗有微詞。

《賽克斯—皮科協定》示意圖,藍色為法國勢力範圍,紅色為英國勢力範圍,綠色原為帝俄勢力範圍(十月革命爆發後蘇俄放棄了該要求),紫色為特殊的巴勒斯坦區。在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後由於土軍在戰場上的勝利,關於土耳其本土的協定失效


在此之前的1916年,英法俄背著阿拉伯盟友,籤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協定完全不按照中東民族與教派分布,瓜分了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的土地。法國被委任統治大敘利亞(今敘利亞、黎巴嫩與土耳其哈塔伊省),英國則被委任統治伊拉克、外約旦、巴勒斯坦與科威特,這其中沒有阿拉伯人的位置。因此,1919年阿拉伯人在巴黎和會上獨立建國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1919年費薩爾參加巴黎和會,最終失望而歸。(第二排右二為阿拉伯的勞倫斯)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法國對敘利亞的殖民統治



法國一直視地中海為自己的內海,渴望將自己的影響力輻射至整個地中海,在19世紀末就已殖民控制了西地中海南岸的北非馬格里布三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在東地中海則與英國一起控制了蘇伊士運河。


一戰結束後,面對奧斯曼帝國解體後放棄的大量阿拉伯土地,法國自然不願錯過這頓大餐,決心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盤,法軍踏上大敘利亞的土地,開始了殖民統治。阿拉伯人獨立建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們在回到大敘利亞後決定以武力對抗法國殖民者,1920年3月8日費薩爾宣布阿拉伯敘利亞王國成立,試圖擺脫法國的殖民統治。

1920年的阿拉伯敘利亞王國軍隊


奈何雙方實力差距巨大,在法國軍隊開進後,7月14日費薩爾國王宣布投降,隨後不久他的軍隊也被法軍擊潰,法國人名義上控制了大敘利亞。

法軍元帥亨利·古勞德在敘利亞前線視察法軍

隨後,法國取締了奧斯曼帝國時期建立的米利特製度(一種按照民族與教派劃分自治範圍的基層自治制度),撤銷了各族群原先享有的自治權,解散了阿拉伯敘利亞王國時期的行政機構,摧毀了大敘利亞的上層政治建築。像之前殖民非洲時那樣,法國人派出了大量官僚來管理敘利亞,在敘利亞建立起了一套與法國本土近似的統治體系,力圖將其本土化,並駐紮了大量法軍來鎮壓阿拉伯人的反抗活動,維護殖民統治。

1920年至1922年間法屬敘利亞託管地的劃分


為了切斷大敘利亞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更方便地分而治之,法國將原為一個整體的大敘利亞拆為5個部分:大馬士革邦、阿勒頗邦、大黎巴嫩、阿拉維邦與德魯茲邦。


大馬士革邦位於新月沃地的西角上,其75%的人口為遜尼派阿拉伯穆斯林,還有11.3%為基督徒阿拉伯人,首府為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


阿勒頗邦佔據了敘利亞北部的大部分,並整個擁有敘利亞東部肥沃的幼發拉底河河谷,由此敘利亞大部分的農業資源與礦產資源都集中在阿勒頗邦。阿勒頗邦的主體居民為遜尼派阿拉伯穆斯林,其首府為阿勒頗,那裡居住著大量的阿拉伯基督教徒與猶太人,另外還有一些庫德人與亞述人。阿勒頗邦的人口主體——遜尼派穆斯林強烈地反對法國殖民者分割敘利亞的行徑,與殖民者衝突不斷。

阿拉維派阿拉伯穆斯林在大敘利亞的分布,深綠色為阿拉維派佔主體的區域,淺綠色為阿拉維派是重要少數族群的地區,白色區域則幾乎沒有阿拉維派


阿拉維邦位於敘利亞的海岸線中段上,首府為拉塔基亞港,其主體人口是阿拉維派阿拉伯穆斯林。阿拉維派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因其教義混合了基督教的部分教義,而被其他伊斯蘭教教派視為「異端」,常發生宗教衝突,因此阿拉維派阿拉伯穆斯林非常渴望與遜尼派穆斯林佔主體的大馬士革邦與阿勒頗邦分離。

1925年德魯茲人在慶祝德魯茲邦獨立

德魯茲邦位於敘利亞南部,其主體是德魯茲派阿拉伯穆斯林,德魯茲派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其教義與儀式與普通的穆斯林極為不同,不設立清真寺,也不奉行其他伊斯蘭教派所奉行的「五功」,因此也被視為「異端」。

1917年大黎巴嫩的各教派分布


大黎巴嫩位於大敘利亞海岸線的南段,其首府是貝魯特。大黎巴嫩的主體居民是馬龍派基督徒,另外也有部分遜尼派與什葉派阿拉伯穆斯林居住在大黎巴嫩。馬龍派基督教徒作為大黎巴嫩的主體人口,自奧斯曼帝國時期便在地方擁有極大的權力,在大黎巴嫩成立後,他們致力於維護大黎巴嫩的獨立。而大黎巴嫩與敘利亞的阿拉伯穆斯林則拒絕承認大黎巴嫩脫離敘利亞而獨立,他們認為敘利亞和黎巴嫩本該就是一個整體,兩者的關於「統獨」的鬥爭一直是黎巴嫩政治的主線。


在劃分這五個部分時,法國人如同之前籤訂《賽克斯—皮科協定》時那樣不完全考慮當地的民族與教派分布,粗略地進行了劃分,損害了敘利亞的一體性與各地人民的利益,因而使得所有的5個邦都對法國殖民者與其人工繪製的邊界懷有強烈的敵意

法軍元帥亨利·古勞德在敘利亞北部重鎮阿勒頗大街上


法國在敘利亞各殖民邦遇到的眾多叛亂最能證明阿拉伯人對法國殖民者敵意之深。從1920年到1923年,法國人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平息了所有的叛亂,尤其是在阿拉維邦、阿勒頗邦與德魯茲邦,這些地方叛亂一波接一波。

法屬敘利亞託管地的下屬5個殖民邦的旗幟,最上為大黎巴嫩,左上為大馬士革邦,左下為阿拉維邦,右上為阿勒頗邦,右下為德魯茲邦


雖然在不同的殖民邦有起義,法國殖民者還是故意給了不同的民族和教派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以期延長法國的殖民統治。法國人希望通過分化各邦內的不同團體,離間各邦之間的關係,「以夷制夷」,使得各邦為各自的利益而戰,而非為了大敘利亞整體的利益而奮鬥,使各邦的居民不會投身於尋求結束法國殖民統治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

1925年,敘利亞大起義的領導者之一Hilal Al-Atrash與法國殖民地當局交換戰俘


此外,大敘利亞各殖民邦的政府管理由法國人掌控。法國官員完全主宰著地方上的阿拉伯人官員,並竭力防止阿拉伯人建立起可自持的領導機構。法國殖民者給予了佔大敘利亞人口少數的阿拉維派與馬龍派較大的政治權力,通過扶持這些少數派來制衡大敘利亞佔多數的遜尼派與什葉派。


此後法國殖民者多次改組殖民地架構,將4個邦統合為敘利亞國,1930年再改為敘利亞共和國(仍然是法國殖民地)。1930年法國還把憲法延伸到大敘利亞殖民地,試圖在法律上使得敘利亞成為法國的領土而非殖民地,進一步同化大敘利亞的居民。



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敘利亞大起義



法國殖民者在敘利亞的「移風易俗」包括摧毀原有的米利特自治制度,並在敘利亞政府中安插了大量法國官員,甚至安排到了最基層。而這些遠道而來的法國官員並沒有如之前所計劃的那樣,教授阿拉伯人如何管理自己國家,而是直接代替了他們的作用與位置。因此自奧斯曼帝國時期便掌握實權的上層阿拉伯人覺得自己被剝奪了權力,被有意地邊緣化了。

1893年敘利亞的阿拉伯遊牧民


在城市外,法國殖民者也沒能控制大量的阿拉伯遊牧部落。在英法根據《賽克斯—皮科協定》瓜分中東後,阿拉伯遊牧部落被分割到土耳其、敘利亞與伊拉克境內,活動範圍大大受限,喪失了行動自由。

隨著敘利亞在法國殖民統治下開展了迅速的工業化,畜牧業的地位開始下降,大量遊牧民難以維持生計,決定到城市內打工,然而職缺已被大量從土耳其遷徙而來的亞美尼亞人與庫德人佔據了,遊牧部落的處境因此日益艱難。

在對抗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大起義中被阿拉伯人使用的阿拉伯起義旗,之後成了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的旗幟,也是許多阿拉伯國家國旗的底板


此外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也在敘利亞蓬勃發展,其宗旨是擺脫列強的殖民統治,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1921年,被法國殖民者驅逐的敘利亞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在開羅建立了敘利亞—巴勒斯坦議會,並在之後返回大馬士革組建了人民黨,為阿拉伯人爭取其應得的利益。


點燃敘利亞大起義的導火索是法國殖民者對德魯茲人的不公對待。自從1860年以來,德魯茲人的首領就一直是從Al-Atrash家族中選出來的,然而1923年德魯茲邦的長老議會就選誰為前任首領Selim Al-Atrash的繼承者這一問題上發生了衝突,一部分人乘機選擇了法國殖民政府派來的接管德魯茲邦的法國軍官Carbillet上尉作為臨時首領,並一再延長他的任期。


Carbillet上尉在德魯茲邦推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但同時也對德魯茲人徵收重稅,並解除他們的武裝,還強迫囚犯與農民勞動。他的一系列舉措使一大部分德魯茲人心裡很不是滋味。Al-Atrash家族中最有野心的人Sultan Al-Atrash派了一個代表到貝魯特向法軍最高指揮官Maurice Sarrail上將告狀,然而上將卻不讓代表說一句話就把他關了起來。

Sultan Al-Atrash的雕像


Sultan Al-Atrash怒不可遏,在1925年8月23日發動對法國殖民者的起義,號召大敘利亞各地不同民族與不同宗教的族群起來反抗外國統治,他成功聚集起了一大批民眾參加敘利亞大起義,起義活動遍布敘利亞各地,沉重打擊了法國殖民者的勢力。

1925年,大馬士革、霍姆斯與代爾祖爾等地均發生了聲勢浩大的起義


在1927年敘利亞大起義被徹底鎮壓後,法國決定改變原先的殖民政策,改直接統治為間接統治,由強硬轉為懷柔,但是殖民統治的本質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939年亞歷山大勒塔州還被法國劃給了土耳其,當地的阿拉伯人居民被驅逐,由此敘利亞失去了北部的海岸線,阿拉伯人對此憤憤不平。

敘利亞婦女們上街抗議土耳其根據與法國的協議吞併了亞歷山大勒塔州,將其變為土耳其的哈塔伊省


二戰爆發後,法國迅速被德國擊敗,戴高樂帶領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再也無法維持昔日的強勢,無力處理各地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運動,決定放棄一些不太重要的殖民地,1943年大敘利亞一分為二——敘利亞與黎巴嫩分別獨立,1946年法軍撤出兩國。


法國殖民者雖然走了,卻給敘利亞與黎巴嫩埋下了無數「定時炸彈」: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不同教派之間的仇恨……一切苦難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都是英國殖民統治惹的禍?若開邦問題由來
    實際上,若開邦問題早已是地區頑疾,若開邦內的民族紛爭歷史跨越百年,一有導火索就突然爆發。追溯危機發展蔓延的根源,還要從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說起。英國通過第一次侵略戰爭於1826年佔領緬甸若開邦,並在1885年第三次侵緬戰爭後佔領全部緬甸。其間,英國殖民政府從當時屬於英屬印度的孟加拉國地區遷移大批穆斯林至若開地區,協助殖民統治,擠佔當地居民土地和生活資源。
  • 敘利亞為何如此重要?這是一個迷失在歷史中的新月沃土
    文字:孫綠絲路終點,地中海起點中東作為三洲五海之地,有著眾多的地緣板塊,而其核心地帶乃是新月沃地,伊拉克和敘利亞分別位於新月沃地的東西兩段,古代統治新月沃地的國家往往選擇兩者之一作為自己的首都,即巴格達與大馬士革。
  • 敘利亞民族宗教對立的歷史背景
    身處中亞中東歐洲交界地的敘利亞,其國內政治問題不僅僅與長久以來伊斯蘭教內部遜尼、什葉教派衝突相關,還與殖民主義消退後,在該地區遺留的巴以衝突問題、阿拉伯民族主義問題密切聯繫;甚至還包括與黎巴嫩、約旦、土耳其三國主權及領土衝突問題。這一系列問題雖然隨著四次中東戰爭與敘利亞內部復興黨(Baa’thParty)政變上臺之後被暫時掩蓋,但卻始終是該地區動蕩的根源。
  • 法蘭西殖民帝國是如何衰落的?
    在歐洲諸國中為這些難民傷透腦筋的,法國肯定算一個。至於原因,除了法國擁有發達的經濟,優越的福利,多元的文化之外,昔日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統治應該也是難民去法國的一個考慮因素。1604年,處于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在北美建立起了殖民地阿卡迪亞(北美東北部),標誌著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開始。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一)
    對臺灣民眾來說,永遠忘不了日寇在臺灣實行殘酷統治的歷史。日本在臺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悲慘的一頁。 殘酷統治   日本佔領臺灣50年,派出19任總督,作為統治中國臺灣地區、實施殖民統治的最高指揮。
  • 作為殖民大國:為何法國至今還保留著最多的海外領地?
    但和英國、西班牙等殖民大國不同,法國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多的海外領地。這些分布五湖四海的區域,不僅沒有在20世紀60-70年代的民族解放浪潮中獨立,反而安心於法國海外省之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是兩個原因造成的:1法國的很多海外領地並不願意獨立。2法國人在歷史上將自己國內的偏中央集權模式,帶到了殖民地和海外屬地。客觀上讓法國的殖民地有很多不具備自立能力。今天的法國,除了本土和科西嘉島之外,還擁有諸如法屬蓋亞那和新喀裡多尼亞這樣的大面積海外領地。
  • 歷史學研究 | 殖民時期法國對塞內加爾同化政策評析
    殖民史是非洲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非洲長期遭受西方列強的殖民入侵,殖民主義的遺產至今在非洲仍然有深刻的印記,要理解非洲今天的問題,就必須弄清非洲的歷史,包括殖民歷史;另一方面,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今天的非洲殖民史研究視角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從善惡的價值判斷出發,而是把它當作一段歷史,更加公正客觀地加以研究。
  • 臺灣被日本整整佔領了50年,殖民統治對臺灣產生了什麼影響?
    臺灣日據時期,為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雖然那代老人家已經不剩多少了,但日本殖民時期給他們的思想印記卻流傳下來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真的太「成功」了。
  • 古老哀傷的敘利亞,被毆打了千年的國度,一戰後還淪為法國殖民地
    公元前333年左右,敘利亞人迎來了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塞琉古斯將軍將敘利亞納入囊中,建立了塞琉古帝國。在這兩個希臘化帝國的統治期間,敘利亞人的文明迅速的希臘化。此後羅馬將敘利亞分為塞琉西亞,阿發米亞,勞迪希亞,安條克四個區域,由敘利亞總督進行掌控。在羅馬統治時期,敘利亞地區是羅馬帝國向東擴張的重要後勤基地,也是其與帕提亞帝國之間的防禦屏障。由於在文化上比較接近,羅馬帝國很容易就將自己的政治和宗教系統套用在了敘利亞身上。
  • 非洲國家也殖民:埃及對蘇丹的殖民統治為何以失敗告終
    而最終,埃及對蘇丹的殖民又因何失敗呢?1840年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伴隨著法國入侵進入埃及的不只有法軍,還有西歐工業革命與啟蒙運動後的新科技與新思想,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公民觀念逐步傳入埃及,給古老的埃及帶來了一股新風。
  • 文明4:殖民統治 簡體中文硬碟版下載
    遊戲名稱:文明4殖民統治英文名稱: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 Colonization遊戲製作:Firaxis Games  遊戲發行:2K Games 遊戲語種:英文遊戲類型:Historic Turn-Based Strategy 官方網站:點擊進入文明下載專區【安裝說明】將.ex改為.exe安裝即可【遊戲簡介】      Take-Two旗下的2K Games宣布將為PC玩家帶來席德梅爾文明系列的最新作:《文明4殖民統治》(Civilization
  • 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二)
    作為日本殖民當局法西斯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瘋狂掠奪。1895年通過實施「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強佔全臺94.15%的山林原野。  殖民當局強佔了絕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後,對廣大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就土地稅一項,1905年收取地稅300萬元,1933年高達570餘萬元。就糧食來說,1900年稻米年輸往日本1400公噸,佔當年臺灣米生產總量的0.46%;到1934年,年輸入日本51.5萬公噸,佔當年生產總量的40%以上。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 專家駁李登輝言行:臺灣光復是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否定
    臺灣人民從此擺脫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70年前的歷史場景,早已記錄在史冊上,無人可以撼動。  在這個極為重要的歷史紀念日裡,下臺多時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近來卻大放厥詞,不僅在臺灣,而且在日本,公然聲稱:他和他的哥哥曾在戰時加入日本軍隊,為他們的「祖國」而戰。他還說戰時臺灣和日本是一個國家,臺灣沒有抗日。「臺灣很感謝被日本統治」。
  • 【共有家園】文化「理蕃」: 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殖民統治
    【摘要】在有關「文化治理」的主流學術話語中,「文化治理」的概念與實踐一直被放置於現代國家行政治理的脈絡下討論,忽視了如殖民統治這類特殊的歷史經驗。在臺灣「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的「理蕃事業」,初期以「恩威並濟」作為基本施政方針,後續的「理蕃」政策則一直在「威壓」 與「綏撫」之間遊移,至後期轉向以「綏撫」為主。
  • 還是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的歷史遺留
    導語一個國家的形成往往充滿機遇和挑戰,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民族構成複雜和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的國家和地區更是如此。比如各民族和不同人口之間的語言、民俗民風、社會地位等等錯綜複雜的問題。以墨西哥來講,這裡原本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在新大陸被歐洲人發現以後,被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了300年,在墨西哥獨立以後,這裡不僅形成了複雜的人口分布,也形成了多種語言混合的情況,那麼在如此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到底如何讓不同民族的語言進行平衡發展呢?這對墨西哥來說,不僅面臨著巨大的政策考驗,其政策執行的好壞也決定了未來國內的和平以及政治穩定。
  • 臺官方通過高中課綱微調決議 中立描述日本殖民統治
    原標題:臺官方通過高中課綱微調決議 中立描述日本殖民統治   中國臺灣網1月27日消息 臺灣當局「教育部」十二年基本教育課程審議會今天通過高中課綱微調,歷史科中立描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國民政府遷臺後的功過,臺灣史部分調整較多。
  • 曾經的英國,殖民了那麼多國家,為何如今卻很少有國家仇視他們?
    但在世界歷史上的侵略戰爭中,德國和日本並非是個例,如果提及殖民侵略如英法西班牙等國同樣血債纍纍,尤其是曾號稱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曾經侵略殖民了全世界90%的國家,至今大英博物館仍存放著眾多從別國搶奪的文物
  • 英國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方式有什麼區別?
    而法國雖然在18世紀末推翻了國王的專制統治,但由於各派利益的複雜,內部鬥爭一直不斷,政體也處於不斷的更替狀態,但法國對於擴張海外領土,傳播法蘭西文化理念,建立全球大帝國的野心並未因此消退。這兩種思想也影響了兩國的殖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