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哀傷的敘利亞,被毆打了千年的國度,一戰後還淪為法國殖民地

2020-12-17 戰史說書人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這裡誕生過亞述帝國,腓尼基帝國,西臺帝國,塞琉古帝國,也是古比巴倫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希臘的文獻中,敘利亞一詞源自於" Assyria"(亞述)的變音,特指位於地中海東部地區,幼發拉底河兩岸的文明,但並不特指亞述帝國,也可以用來代指幼發拉底河以東的文明,比如帕爾舒阿舒人(Parsuash: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波斯人)。不過當時定居在幼發拉底河流域的人們,並不會用"敘利亞"來稱呼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他們通常自稱為腓尼基人、迦南人、蓋茲尼人或者以土買人和亞拉拉特高地人(亞美尼亞人),這些部落共同構成了後來的"敘利亞人"。

統治敘利亞的第一個王朝,是起始於敘利亞北部的艾布拉王朝,在公元前2500年到2400年時期達到了巔峰,它的版圖北至安納託利亞半島,南至大馬士革,東至波斯灣地區。公元前2300年左右,艾布拉王朝被阿卡德王朝取代,後來被西臺帝國徵服。其後蘇美爾第三王朝,古亞述帝國,迦南,腓尼基,中亞述王朝,新亞述王朝,相繼崛起又衰落,敘利亞的領土範圍也隨著王朝更替而反覆擴大與縮小。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徵服了敘利亞,其領土再次重新擴大到了安納託利亞半島腹地。

波斯人對敘利亞的統治維持了大約200年,期間不斷的徵發敘利亞人去希臘徵戰,最終波斯帝國引火燒身。公元前333年左右,敘利亞人迎來了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在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塞琉古斯將軍將敘利亞納入囊中,建立了塞琉古帝國。在這兩個希臘化帝國的統治期間,敘利亞人的文明迅速的希臘化。

這也使得敘利亞地區定居的人們第一次萌生了模糊的民族觀念,隨後塞琉古帝國在公元前83陷入了紛亂之中,人們擁護對抗波斯人和希臘人的提格蘭·馬格努斯成為統治敘利地區的國王,此人也就是亞美尼亞人的大英雄——泰格尼斯大帝。但是好景不長,橫亞美尼亞王朝與崛起的羅馬帝國爆發了衝突,最終羅馬著名統帥龐培在公元前64年攻陷了敘利亞地區。此後羅馬將敘利亞分為塞琉西亞,阿發米亞,勞迪希亞,安條克四個區域,由敘利亞總督進行掌控。

在羅馬統治時期,敘利亞地區是羅馬帝國向東擴張的重要後勤基地,也是其與帕提亞帝國之間的防禦屏障。由於在文化上比較接近,羅馬帝國很容易就將自己的政治和宗教系統套用在了敘利亞身上。同時羅馬對敘利亞的重視程度也非常高,甚至給予敘利亞貴族對應的羅馬貴族待遇,甚至還有很多出身自敘利亞的文人墨客躋身進入羅馬帝國高層。羅馬帝國衰落以後,巴爾米拉女王率軍驅趕了羅馬帝國的軍隊。然而在公元395年的時候,敘利亞被東羅馬帝國徵服,直到公元609年這裡一直都是東羅馬帝國的東部"邊陲要塞"。

時間到了公元634年,阿拉伯軍隊徵服了敘利亞,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從而奠定了後世大馬士革在敘利亞的地位,跟隨阿拉伯軍隊一同到來的還有新的文化與宗教,雖然倭馬亞王朝是一個宗教寬容的王朝,希臘語和基督教被允許在敘利亞繼續保留。此時阿拉伯人稱呼敘利亞為"沙姆",即從陶魯斯山南到西奈沙漠之地的意思。

此後的三百多年裡,沙姆(敘利亞)成為了東羅馬帝國,十字軍與阿拉伯人的主要戰場,接連不斷的戰爭與殺戮反覆摧殘著這片土地,十字軍更是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和安條克公國,其中安條克公國直接控制了敘利亞西北部沿海地區。戰爭就這樣斷斷續續,直到敘利亞的雄鷹——薩拉丁率領軍隊終結了十字軍的耶路撒冷王國,收復了沙姆(敘利亞)大部分地區。

然而好景不長,80年後一股來自蒙古草原的野火席捲而來,猛烈的火焰席捲了沙姆(敘利亞),就連號稱不破之城的阿勒頗也在蒙古大軍的猛烈攻勢下淪陷。蒙古帝國退去以後,崛起的帖木兒帝國發動了侵略,這一次希臘與羅馬文化被徹底從敘利亞土地上抹除。公元1516年,奧斯曼帝國徵服敘利亞,蘇丹塞利姆一世沙姆分化成了三個省份,即阿勒頗省,的黎波裡省和西頓省。這一時間的奧斯曼對宗教比較寬容,所以東正教和猶太教在沙姆地區出現了一些復興跡象。

19世紀初,埃及一度徵服沙姆(敘利亞),將敘利亞劃分為大馬士革,阿勒頗、的黎波裡、阿達納和塔爾圖斯、西頓、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納布魯斯,共計9個主要省份。其後在19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重新控制了沙姆地區,這一次奧斯曼將沙姆更名為敘利亞,由此奠定了後來敘利亞的國家名稱,但這一次奧斯曼對宗教不再寬容,並且在敘利亞土地上大興"農奴制",組建密探搜捕試圖反逃跑和反抗的傢伙。這使得敘利亞的局勢變得非常緊張,暴力事件頻發,甚至最終引爆了反抗奧斯曼的農民起義,這也使得敘利亞人頭一次萌生了民族概念。

時間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籤署了瓜分敘利亞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該協定規定英國控制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法國控制控制敘利亞和黎巴嫩地區。隨後英國軍隊攻佔了大馬士革和阿勒頗。本來這對敘利亞人來說是一次擺脫奧斯曼帝國的機會,可是戰後在國聯的授權下,敘利亞被交由法國託管,實際上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突然的脫離了奧斯曼的控制,又突然被法國接管,第一次反抗殖民者的嘗試又在1920年失敗了。敘利亞國內的各個民族之間陷入了一種迷茫和宣洩之中,在毫無管制,毫無引導,甚至是有意縱容下,敘利亞的民族與宗教之間的糾紛頻繁發生,許多定居在敘利亞的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庫德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亞述人紛紛為了保命而出逃。這再一次刺激到了敘利亞人,讓人們意識到一個散裝的群體無法對抗任何侵略,求人不如求自己,敘利亞人正式進入了民族啟蒙階段。

結語

敘利亞之地在歷史上誕生誕生了眾多的文明古國,然而其所處的位置正是亞非歐三洲地面交匯處,難免是四戰之地,因而不斷的重複著被徵服的歷史。等到敘利亞正式形成自己的民族觀念,並脫離殖民者的控制,那要等到二戰以後了,這就是我們下次要講的內容了。

參考文獻:

《古代敘利亞國家研究》

《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

《中東的現代化: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

相關焦點

  •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文/寂寞的紅酒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風雲變化,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新興殖民帝國德意奧對海外殖民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第一是英國,第二是法國,那麼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是哪一個?答案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裡。
  • 土耳其實力遠低於法國,為何能從法國手中奪走一塊殖民地?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歐洲眾多國家當中,目前法國是最為強大的,並且也是唯一沒有美國駐軍的國家,所以法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美國限制的,作為老牌發達國家只有自己欺負別人,別人是不可能欺負自己的,但是讓人感到好奇的是,法國不但被欺負了,而且還是被不如自己的土耳其欺負的,土耳其從法國手中硬生生的奪走了它的殖民地,而且法國卻無可奈何。
  • 敘利亞亂象的歷史根源:法國「以夷制夷」的殖民統治
    二戰爆發後,法國迅速被德國擊敗,戴高樂帶領的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再也無法維持昔日的強勢,無力處理各地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運動,決定放棄一些不太重要的殖民地,1943年大敘利亞一分為二——敘利亞與黎巴嫩分別獨立,1946年法軍撤出兩國。法國殖民者雖然走了,卻給敘利亞與黎巴嫩埋下了無數「定時炸彈」: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不同教派之間的仇恨……一切苦難才剛剛開始。
  • 傳承千年的橄欖古皂,讓敘利亞女子在硝煙漫天中也能擁有好肌膚
    敘利亞有著中東「火藥桶」之稱,戰火總是瀰漫在這片土地上空。殘酷的殺戮讓這裡的人民飽受苦難,千瘡百孔。然而在戰火硝煙中,依舊有那麼一抹綠色,傳承千年,帶給人們溫暖以及對生命的美好憧憬,那就是敘利亞古皂。敘利亞橄欖古皂是全世界最古老也是最頂級的皂,過去1000多年來,它一直在歐洲被奉為奢侈產品。這塊皂是敘利亞橄欖皂中的極品,它使用頭層油(特級初榨橄欖油)為原料,添加20%月桂油,按照阿勒頗傳統制皂方法手工釀製。
  • 作為殖民大國:為何法國至今還保留著最多的海外領地?
    曾幾何時,法國是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地保有國。其殖民地範圍僅次於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這是兩個原因造成的:1法國的很多海外領地並不願意獨立。2法國人在歷史上將自己國內的偏中央集權模式,帶到了殖民地和海外屬地。客觀上讓法國的殖民地有很多不具備自立能力。今天的法國,除了本土和科西嘉島之外,還擁有諸如法屬蓋亞那和新喀裡多尼亞這樣的大面積海外領地。
  • 同樣是遭到了英國的侵略,為什麼印度淪為了殖民地?
    即便是這樣當時的中國也是組織了力量進行了反擊,讓西方的列強不能完全的奴役中國,還能保持著中國能夠收復自己土地的能力,同樣是面對著英國的侵略,為什麼印度卻是一敗塗地,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印度淪為殖民地還得從十八世紀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漸退出印度,這時候英國和法國也同時的進入了印度。由於此時的英、法之間一直在歐洲互相的爭鬥,在印度也是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 泰國:在英法兩大列強夾擊之下,泰國為什麼沒有淪為殖民地?
    當1763年,七年戰爭的硝煙散盡,英法在北美的爭奪以法國失去其全部殖民地為代價而結束後,這兩個世界性的殖民大國又將爭奪殖民霸權的戰場轉移到了亞洲。,而法國人在爭奪印度失敗後選擇了「曲線救國」,以中南半島最東方的越南為橋頭堡向西擴張,逐漸控制了越南、寮國和柬埔寨。
  • 埃及和敘利亞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為何3年就迅速解體了?
    費薩爾領導的敘利亞軍隊儘管堅決反對英法的秘密協議,想要英法等國承認敘利亞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力量懸殊太大最終被法國鎮壓。費薩爾也被廢黜,敘利亞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但是敘利亞人民的反抗鬥爭一直未停止,如1925年爆發的全國性反法大起義。
  • 二戰期間,英國倫敦是如何成為「法國臨時首都」的?
    巴黎作為法國首都已有千年歷史,這座歷史名城早已成為了法國的象徵。但法蘭西民族也是多災多難的,在血雨腥風的二戰時期,法國不但淪亡,巴黎也喪於敵手。而英吉利海峽彼端的倫敦,則變成了「法國首都」。一、法蘭西的淪陷法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和當時的歐陸第一強國,本來有能力扼殺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的。然而,一戰的勝利對法國人來說太過慘痛,他們無力,也不想去主動招惹復仇心切的德國人。
  • 法國在經過拿破崙戰敗後的崛起,殖民地增多,經濟發展空前繁榮
    也是在結束拿破崙戰爭後,法國選擇了在非洲擴大殖民地,同時也徹底賣掉了在北美的殖民地。對於法國要穩固非洲的殖民地的做法,其實無非也是為了與英國競爭北非的歸屬權。在經曆法國大革命以後,重新定位讓法國開始有了理性擴張這一說,放棄北美殖民地似乎成了法國開始進行殖民地篩選的重要舉措。後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駐軍開始繼續向非洲縱深推進,開始進入了瓜分非洲的高峰,同時奪取馬裡,貝寧等地也讓法國不僅獲得了出海口還得到了一個重要的黃金產地。
  • 脅迫馬克龍中美2選1不成,蓬佩奧語出驚人:美歐將淪為中國殖民地
    儘管美國大選還存在相當大的爭議,但這不妨礙美國拉攏組建「反華同盟」,最近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又啟動了出訪計劃,結果先在法國遭到了冷遇,沒能脅迫馬克龍在中美之間2選1。不過此後蓬佩奧依然是滿嘴跑火車,甚至語出驚人表示美歐都將淪為中國殖民地。
  • 法國變成非洲殖民地,巴黎四處是黑人,還債還是無奈?
    最近有一個段子挺火,是關於法國黑人的。"一人至法國旅行,下飛機,打車去巴黎市中心。不久後,司機告知到地方,只見一眼望去,黑壓壓一片,黑人成群成片,旅客當時懵了,這是非洲,還是巴黎?"法國還在其各殖民地,比如塞內加爾、達荷美等地各設有一位副總督,管轄本地區。可見,法國對其下屬的殖民地採取的是直接統治的政策。在統治方法上,法國不但強制在殖民地推廣法語,還拆散了非洲原有的國家、部落結構,在殖民地重建了一套由法國人擔任各級行政官僚的地方殖民政府,希冀通過這樣的形式讓當地人民接受並認同法蘭西文化。
  • 一戰時期,德英俄用水冷馬克沁,法國人腦袋抽了嗎?為何堅持氣冷...
    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與殖民地有關,法國在歷史上和英國一樣都屬於殖民大國,不過與英國在全世界開闢殖民地不同,法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非洲方面,如地圖所示,藍色的部分就是法國及其殖民地
  • 緬甸大選:矛盾國度與緬華舊事
    緬甸與印巴曾共同作為英國殖民地,這也塑造了今日的緬甸。太陽下的中緬邊境色澤鮮豔、無比燦爛,童年的我第一次知道,原來色彩還可以搭配得這般多彩,哪怕是一個國家神聖的國門。國門上蝌蚪般的緬甸文字也讓我覺得有趣,就像兒童畫。
  • 土耳其空襲炮擊全上陣,敘利亞城市變廢墟,10萬庫德人淪為難民
    敘利亞東北部庫德族遭到「盟友」美國拋棄之後,北方強敵土耳其9日發起「和平之泉行動」,空襲與炮擊攻勢不斷,土耳其正規軍與其支持的敘利亞反抗軍越過邊界入侵,引發邊界地區庫德族城鎮逃亡潮。據聯合國估計,截至11日,超過10萬名庫德族人已淪為難民。
  • 法屬蓋亞那:法國最大的海外領地為什麼不願尋求獨立?
    此時的法國,還未在蓋亞那地區穩固自己的統治力量,而軍心也極其渙散。雖然說法國在卡宴修築了嚴密的防禦工事,但終究還是勢單力薄,難以抵擋得住兩個強國的輪番出擊。經過了一周的激戰之後,法國無奈敗下陣來,將這塊自己苦心經營的蓋亞那地區拱手讓給了葡萄牙人。
  • 貝寧: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的貧窮國度
    非洲西南部有這麼一個國度,夾在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擁有125公裡的海岸線,還被稱為「油棕之國」的國度,這裡就是貝寧。早在16世紀時候,貝寧就有了額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城邦,到了16世紀後期,葡萄牙和荷蘭來到了這裡,並開始在這裡建立殖民地,進行資源掠奪,還進行奴隸交易,慢慢的法國,英國等等列強也來到這裡進行殖民地,奴隸交易在這裡進行長達300多年,直到 19世紀末才慢慢停止交易。
  • 敘利亞總統:法國「政策錯誤」導致恐襲蔓延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14日談及法國首都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時說,法國的錯誤政策是導致恐怖主義蔓延的原因之一。  巴沙爾當天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會見一個法國議員代表團。其間,巴沙爾表示,就敘利亞等地當前局勢而言,西方國家尤其是法國採取的錯誤政策助長了恐怖主義的蔓延勢頭。
  • 一戰後的德國,仇敵遍布,為何還能快速崛起?
    很少有人能想到,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後,德國還能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整個世界都捲入到戰爭的深淵,德國還靠著強悍的實力,一路橫掃各種強敵,一度佔據了大半個歐洲。按理說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嚴重受損,它們怎麼會有足夠的實力發起二戰呢?
  • 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是如何成為帝國主義的「玩具」?
    義大利在歐陸一直都是實力較弱的那個,它在1881年爭奪突尼西亞失敗後,感到自己有些獨木難支,而為了對抗法國,他需要依靠強國,於是便向德、奧接近。1882年5月,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籤訂同盟條約。條約內容如下:如果義大利遭到法國攻擊,德奧應援助義大利;如果德國遭到法國攻擊,義大利將援助德國;如果三 國中的一國與其它國家發生戰爭,其它兩國應「善意」的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