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2020-12-22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風雲變化,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新興殖民帝國德意奧對海外殖民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第一是英國,第二是法國,那麼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是哪一個?答案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裡。

早在16世紀中期,德意志帝國還沒有建立前,德國人就在海外短暫的擁有了殖民地。1526年,德國冒險家在委內瑞拉曾建立了小塊殖民地。17世紀,德國人又曾在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區擁有了少量殖民地,但這些海外殖民地在德國統一前已經都丟了。不過德國人頻繁的海外活動為統一後德國殖民擴張奠定了基礎,比如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很多是由德國探險家在19世紀探索出來的。

1871年,德國統一後,國力暴增,很快走上了向海外擴張的道路,不斷在世界各地尋求殖民地。由於德國起步晚,當時英法已經瓜分了世界大部分殖民地,所以德國只能搶奪那些英法不感興趣,德國商人和探險家在當地有一定基礎的地盤。德國人靠著大棒加胡蘿蔔,硬是在英法的夾縫中奪取了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德屬西非(包括多哥、喀麥隆等地)、德屬東非(包括坦噶尼喀、盧安達和蒲隆地等地)、德屬紐幾內亞、西薩摩亞、馬裡亞納群島等地,成為了僅次於英法的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國。

不過儘管德國殖民地面積不小,但殖民地面積只有英法的零頭,殖民地的價值也遠遠比不上英國,與德國雄厚的國力完全不匹配,德國心有不甘,所以德國才發動了世界大戰,向英國的殖民霸權發起挑戰。可惜的是,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不僅沒有搶到想要的地盤,反而把海外的殖民地丟的一乾二淨,白白便宜了英法美日四個國家。

相關焦點

  • 督戰隊哪國最強?英國一戰槍決3800名逃兵
    真正的督戰隊是由法國一戰的西線總司令在1917年4月的春季攻勢(也叫尼維勒攻勢)裡搞出來的,當時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一個多月,這場戰役力法軍傷亡18萬人,英軍傷亡
  • 作為殖民大國:為何法國至今還保留著最多的海外領地?
    曾幾何時,法國是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地保有國。其殖民地範圍僅次於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但和英國、西班牙等殖民大國不同,法國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多的海外領地。這些分布五湖四海的區域,不僅沒有在20世紀60-70年代的民族解放浪潮中獨立,反而安心於法國海外省之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地圖看世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何無法贏得一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英國和法國。 但由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海外殖民地很少,而且無論是東非的坦尚尼亞還是西非的喀麥隆和納米比亞,甚至於東方的巴布亞和中太平洋群島,都不是很好的地方,且不成體系。
  • 土耳其實力遠低於法國,為何能從法國手中奪走一塊殖民地?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歐洲眾多國家當中,目前法國是最為強大的,並且也是唯一沒有美國駐軍的國家,所以法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美國限制的,作為老牌發達國家只有自己欺負別人,別人是不可能欺負自己的,但是讓人感到好奇的是,法國不但被欺負了,而且還是被不如自己的土耳其欺負的,土耳其從法國手中硬生生的奪走了它的殖民地,而且法國卻無可奈何。
  • 一戰前,號稱「亞洲第一強國」的日本和歐美列強差距有多大
    一戰前,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列強之一,是當之無愧的「亞洲第一強國」。不過日本雖然位列亞洲第一,但其實力和其他歐美列強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下面我們就來簡單比較一下,看看日本和歐美強國的差距。近代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主要標準有工業、經濟、軍事、殖民地等多個方面,除了人口方面,日本哪一項都幾乎墊底。
  • 法國變成非洲殖民地,巴黎四處是黑人,還債還是無奈?
    相較於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法國的殖民起步真的是相對較晚。直到17世紀的1624年法國人才在今天的塞內加爾境內建立了第一個貿易中轉站,而在上述的殖民主義時期,法國對非洲的行動也就差不多僅僅如此了。就這樣,到1914年為止,法國佔領了非洲三分之一的面積,殖民地遍布北非,西非,中非和馬達加斯加島,是僅次於老冤家英國的"日不落帝國"。被掏空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法國損失幾乎了一代青壯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實力如何?一番對比,確實拼不過德國!
    回望這段歷史,一戰的勝利成就了法國這個老牌帝國最後的榮光,實現了對德國的20年壓制。法國雖然打贏了一戰,但是並不是靠一己之力,還有英國、美國這兩個幫手。那麼一戰時的法國實力又是幾何呢? 如果沒有普法戰爭的失利,法國的實力肯定會比一戰時要強大那麼一點。這場決定國運的戰爭,法國除了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兩處總面積達14.5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還賠償德國50億法郎,因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法郎。農業方面,丟掉了67.4萬公頃可耕地,4.3萬公頃豪林,3.2萬公頃前萄園。
  • 英國殖民地總督權力很大,為何很少出現叛亂獨立的情況
    文/寂寞的紅酒英國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地,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等國家都是他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裡。為了管理這些殖民地,英國人向當地派遣了大量的總督進行管理。這些總督在殖民地的權力很大,不僅能指揮軍隊,而且還擁有行政權,甚至能隨意任免官員。不過雖然英國總督的權力很大,但英國殖民地很少出現總督叛亂的現象。那麼英國殖民地總督為何很少出現叛亂獨立的情況?第一,一般來說,英國殖民地的總督都是由英國人擔任。總督是英國女王派遣或者任命的。
  • 歐洲歷史上小國林立,但皇帝最多只有三個半,那半個卻是英國
    前幾天發了個微頭條說歐洲最多的時候只有三個皇帝頭銜,今天就來詳細說一下。在歐洲,國王(King)和皇帝(Emperor)是完全不同的,國王是世襲的君主,是某一塊土地的所有者,而皇帝更多的是一種稱號,在拉丁語中最早是「軍事統帥」的意思。
  • 一戰時期,德英俄用水冷馬克沁,法國人腦袋抽了嗎?為何堅持氣冷...
    ,德國、英國、俄國等歐洲大國都裝備過。 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與殖民地有關,法國在歷史上和英國一樣都屬於殖民大國,不過與英國在全世界開闢殖民地不同,法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非洲方面,如地圖所示,藍色的部分就是法國及其殖民地
  • 【國際關係】儲殷:宗主國和前殖民地的關係變遷
    我們一般傾向於認為殖民關係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即本土與殖民地之間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距離也相對遙遠,比如法國和英國所進行的海外殖民。但是對於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而言,中央與邊疆地區之間往往也是距離遙遠,差異也不小,那麼這與殖民關係之間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第二,毫無疑問,宗主國會對殖民地產生各種深刻的影響。
  • 二戰後英國為何輕易放棄了遼闊的海外殖民地
    不過儘管英國丟掉了霸主地位,但仍然是世界級強國,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三強國,是和美蘇平起平坐的世界三大巨頭之一。但雖然英國仍然有較強的實力,但英國人並沒有像法國、葡萄牙那樣拼命的試圖維持在海外的殖民統治,而是輕易的放棄了海外遼闊的殖民地,英國人大部分的殖民地是通過和平手段獲得獨立。那麼英國人為何輕易放棄了遼闊的海外殖民地?
  • 雜菜說一戰系列七:日俄戰爭中為何英國站在日本這邊
    對於中國的影響先說到這裡,先還是說對於一戰的影響,我們知道一戰中英國和俄國是協約國集團的成員,是一夥的,然而在這場戰爭中,英國站在了日本的一邊,給日本籌款,鼓勁,慫恿日本對俄作戰,在戰爭中還限制俄國軍艦補給,就差一點直接上陣了。兩個未來的盟友(1907年,也就是兩年後英俄就籤訂了條約結盟。)為何在此時敵對,尤其英國這個當時的第一帝國,到底是出於何種目的策劃了這場戰爭呢?
  • 二戰期間,英國倫敦是如何成為「法國臨時首都」的?
    一、法蘭西的淪陷法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和當時的歐陸第一強國,本來有能力扼殺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的。然而,一戰的勝利對法國人來說太過慘痛,他們無力,也不想去主動招惹復仇心切的德國人。英法聯軍中計,40萬英法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不得不發動「發電機行動」將大軍撤離到海峽另一端的英國。法國一潰千裡,戰事開始六周即投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它的潰敗讓世人瞠目結舌。希特勒強迫以一戰英雄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接受法西斯統治,巴黎包括北方大部分地區則被法西斯佔據。
  • 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一度超過英國,讓法國人遺憾的是,最終獨立的不是新法蘭西除此以外,英國人一直奉行離岸平衡政策,維持著歐洲大陸上的均勢。▲一戰前的各國實力對比,英德是一檔次,法俄更低一檔次,權力轉移已初露端倪1904年,英法兩國籤訂協約,完成了對埃及、摩洛哥等殖民地特權的瓜分,兩國之間原本存在的主要矛盾得到解決
  • 19世紀末德國強勢崛起,為何還是搞不過英國
    當時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工業化浪潮中的德國突飛猛進,一躍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具備了挑戰英國的實力。隨著德國的崛起,德國的野心急劇膨脹,所以在20世紀初向英國發起了挑戰。最終,兩國矛盾不可調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中,英國為首的協約國陣營和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兩大陣營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儘管德國人攻勢兇猛,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但最終德國人還是輸掉了一戰。
  • 法國在經過拿破崙戰敗後的崛起,殖民地增多,經濟發展空前繁榮
    也是在結束拿破崙戰爭後,法國選擇了在非洲擴大殖民地,同時也徹底賣掉了在北美的殖民地。對於法國要穩固非洲的殖民地的做法,其實無非也是為了與英國競爭北非的歸屬權。當時英國已經佔據了埃及和利比亞等地,就連突尼西亞也一度成為英國殖民地,這種環地中海的殖民地構造也讓了英國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中海的港口,並開展對南歐地區的貿易,這也讓佔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法國感到十分不快。
  • 英國為什麼放棄殖民地變成世界第一大國的機會
    英國殖民地指的是從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期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系統不復存在。也是英國衰落的原因。此時有人想過為什麼當年英國不把自己的殖民地變成自己的國土,那樣英國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了嗎?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千米(本土面積僅僅二十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
  • 古老哀傷的敘利亞,被毆打了千年的國度,一戰後還淪為法國殖民地
    其後蘇美爾第三王朝,古亞述帝國,迦南,腓尼基,中亞述王朝,新亞述王朝,相繼崛起又衰落,敘利亞的領土範圍也隨著王朝更替而反覆擴大與縮小。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徵服了敘利亞,其領土再次重新擴大到了安納託利亞半島腹地。波斯人對敘利亞的統治維持了大約200年,期間不斷的徵發敘利亞人去希臘徵戰,最終波斯帝國引火燒身。
  • 英國各個殖民地獨立的時間順序排名,有的高興,有的卻很後悔
    近代殖民活動開始於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入侵了拉丁美洲,攫取了大量財富,到了17世紀,荷蘭最為強大,滿世界搶殖民地,我國的臺灣也被荷蘭人佔領了,後被鄭成功趕跑,英國海水實力不如荷蘭,只好猥瑣發育,到沒人要的北美洲建立了13個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