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中的英國很多人都知道,一提出大英帝國就自然想到「日不落帝國」,為什麼有這樣的稱號,就是當年英國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這也是大英帝國但年稱霸全球的基礎。
英國殖民地指的是從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期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
通常講廣義的殖民地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系統不復存在。也是英國衰落的原因。
此時有人想過為什麼當年英國不把自己的殖民地變成自己的國土,那樣英國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了嗎?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千米(本土面積僅僅二十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可見這樣的國家絕對是超級大國。
英國與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國家不一樣,殖民地都是屬於貿易性殖民而不是掠奪性殖民。簡單來說就是把殖民地當作原材料採購地和工業產品傾銷地,而不是像西班牙那樣掠奪式地剝削當地資源。所以大英帝國全是半個商業帝國,並不是以擴張領土為第一目的。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而英國恰恰是從這個商業利益出發建立的自己殖民地。
再者,二戰時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放棄了與殖民地之間的最惠國待遇(美帝獅子大開口),間接地肢解了大英帝國的貿易地位,使得英國再也沒有多餘的精力與金錢來維持龐大的領土(失去了最惠國待遇龐大的殖民地也失去了意義),失去經濟支持的大英帝國,殖民地成為領土更是沒有能力維持了。
此外還有就是,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組成部分,那就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從法律上應該享有與英國公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投票選舉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顯然是不划算的,英國人對此也不會贊同,而且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訊並不便捷的時代,把它們納入到本國版圖也是不現實的,那樣的話英國議會恐怕開一次會都不容易,因為代表沒有到齊。而作為殖民地處置既可以從中獲取利益,又不必承擔很大的義務。
與俄國對比,英國的情況就更明了,對於俄國這樣的專制帝國來說,確實是把殖民地納入本國版圖,許多人都以為俄國沒有殖民地,其實俄國佔據的殖民地並不亞於西方列強,只不過由於這些殖民地都與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納入到帝國版圖內。由於俄國的專制體制,本國公民也沒有多少權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麼權利,納入進來成本很低。
正是這樣的原因,大英帝國最後放棄了殖民地,像英國這樣的法國,其它國家也面臨英國同樣的問題,最後也都放棄了殖民地,如果當年不放棄殖民地,可能今天的歐洲強國與殖民地平分財富,估計歐洲也成為很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