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興衰:經濟、霸權與國際關係

2020-12-13 中國經營網

文/李伯重

導致近代大國興衰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什麼?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以前,雖然西方已經出現一些強國,彼此之間展開競爭,但彼此的國力相差並不懸殊,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的距離就大大拉開了。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導致歐洲商業資本主義的崛起,商業資本主義的崛起為工業革命鋪好了道路,終於在18世紀末揭開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序幕。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說:工業革命是「把人類歷史分開的分水嶺」。著名全球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也說:工業革命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頭等的重要性」。今天,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工業革命,就不能全面認識當前的世界。

工業革命:人類歷史的分水嶺

通過工業革命,歐洲以及歐洲的延伸——北美——把世界其他部分遠遠拋在了後面。工業革命又擴散到世界其他部分,不僅是西方一馬當先,還影響到非西方地區,引起了全球變革。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低廉的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裡長城、徵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依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現代世界就是這樣被創造的,它就是一個以西方模式塑造的全球化世界,一直到20世紀才發生一些變化。這就是工業革命的重大意義,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原因就在這裡。

工業革命的結果,就是西方的興起。西方的興起又導致兩個現象:一個是帝國主義,一個是大國爭霸。雖然說工業革命造就了一個新的全球化世界,在建立新世界過程中,西方國家是起主導作用的,但西方國家並不是按照全球利益來建立這個世界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帝國主義和大國爭霸這兩個現象的出現。

事實上,在工業革命甚至更早以前,國際貿易就與暴力徵服分不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指出:

「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到處都代表著一種掠奪制度。它在古代和新時代的商業民族中的發展,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徵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在迦太基、羅馬,後來在威尼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等等那裡,情形都是這樣。」

西方興起:帝國主義與大國爭霸

到了大航海時代及以後,西方在世界各地的暴力徵服變成了常態。那麼,它們想要奪取什麼?是兩樣東西:市場和殖民地。

首先是市場。西方人之所以開展大航海,主要是尋找東方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第一個參加大航海時代成功的國家是葡萄牙,它在全球到處探險和尋求殖民地。因為這個國家面積很小,人口很少,勢力也不強,所以它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很多貿易據點,被稱為「貨棧帝國」,我國的澳門就是這種貿易據點之一。

葡萄牙通過這個「貨棧帝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發生聯繫,打開市場,其他歐洲國家追隨其後,建立了由各自的殖民地據點組成的貿易網。一直到19世紀中期,英國用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中國割讓了香港。英國侵略中國,主要不是掠奪領土,而是為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

其次是殖民地。歐洲列強在爭奪市場的同時,也極力爭奪殖民地,建立各自的殖民帝國。往日遊牧民族也徵服過許多地區,比如蒙古帝國徵服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當時他們主要是為了掠奪被徵服地區的現成產品,用於統治者的揮霍;而到了大航海時代以後,歐洲列強建立的殖民帝國,卻主要是為了掠奪殖民地的資源,用於發展宗主國的經濟。因此,殖民地對西方的興起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特別是美洲殖民地,對西方興起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

美國學者、《大分流》一書作者彭慕蘭指出:

「當我們轉而對積蓄資產中包含的技術進行比較時,的確發現了歐洲在工業革命前兩三百年間出現了一些重要優勢;但我們也發現歐洲還存在著落後的領域。通過殖民地,歐洲能夠獲得這些資源,而不必進一步損害,在19世紀人口和人均資源利用都巨大膨脹之前,已經遭受沉重壓力的歐洲生態系統,也不必把它們自己的大量人力重新配置到各種各樣的勞動密集型活動中。」

這位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環境歷史變遷的「加州學派」代表人物進一步強調:

「如果沒有這些外部因素,歐洲的發明創造自身對其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不可能比在18世紀的中國、印度和其他地區不斷發生的邊緣性技術進步更具革命性。如果沒有它們促成的資源制約的鬆弛,歐洲其他的革新不會獨立創造出一個新環境,使其有限的土地不至於阻礙無限的人均收入持續增長。」

知識革命:經濟全球化的動力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西方列強以及後來興起的日本,都要極力佔領殖民地。它們就是要利用全球各地的資源來供自己發展。而對於經濟全球化的最終動力問題,很多人有不同的說法,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知識革命。介紹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塵世的哲學家》一書作者羅伯特·海爾布羅納說:

「社會就像一架大馬車,它長期地走著『傳統』這個下坡路,現在終於在車裡裝上了內燃機。交易、交易、再交易,利得、利得、再利得,這些活動終於產生了一個新的強大得令人吃驚的推動力。是什麼力量強大得足以粉碎一個舒適的、既定的社會,而用這個新的、不受歡迎的社會來代替呢?」

這位194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知名經濟學作家相信:

「這不是出於單獨的某一重大理由。新的生活方式是從舊的方式之內成長起來的,就像蝴蝶孕育在蛹之內一樣,當生命的騷動強大到足夠的程度時,它就突圍而出,把舊結構打得粉碎。造成經濟革命的,並不是某些重大事故、個別的冒險活動、這一或那一法令以及有權威的人物。這是內在成長的一個變化過程。」

技術進步、貿易等等都不是導致上述內在成長的單一原因,而是內在成長變化過程的一些方面,在此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知識革命。什麼是知識革命?西方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做了很好的說明。他指出:

「知識意義的基本改變就是工業革命、生產力革命即管理革命的基礎。在1700年之後的短短50年內,科技問世了。『科技』(Technology)這個詞結合了『技術』(Techne)和『學問』(Logy)兩部分,前者是工藝的訣竅,後者是有組織、有系統及有目標的知識。

「對知識定義的劇烈變動造成了工業革命的興起。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知識一直都被認為與『是』(Being)有關;但幾乎就在一夕之間,知識突然變成與『做』(Doing)有關;知識變成一種資源、一種利器。而一向被視為私有財產的知識,也幾乎是一夜之間變成了公共財產。」

德魯克總結道:

「知識帶來了三個革命:在對知識的定義大幅變動的第一階段中,持續了長達一百年時間,知識應用在工具、製造過程及產品上,最終造就了工業革命。在第二階段,也就是從188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期間內,知識的新定義與工作有關,進而引發了生產力革命。最後一個階段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展開,知識開始運用在『知識』本身之上,直到今日,除了資本與勞力外,知識現在也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走過漫長彎路 今朝覺醒奮起

德魯克的這些說法很有道理。確實,知識革命是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根本原因,而西方的知識革命也是全球化的產物。不少科技史專家都懷疑,如果沒有中國、印度、伊斯蘭地區的技術傳入,歐洲的工業革命是否可能發生。但在西方努力進行知識革命的時候,中國等國家卻在這個方面渾渾噩噩,甚至閉關自守,即使是自己早先已經創造的知識也不重視。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辛辣指出:「像印刷術、大炮、氣球和麻醉藥這些發明,中國人都比我們早。可是有一個區別,在歐洲,一種發明馬上就生氣勃勃地發展成為一種奇妙的東西,而在中國卻依然停滯在胚胎狀態,無聲無息,中國真是一個保養胎兒的酒精瓶。」

魯迅先生也說過:「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來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來看風水。」這一批評或許過於嚴厲,卻也流露出心繫家國前途的先賢愛之深、恨之切。在一段時期內,中國和外國對知識革命的態度不同,導致了雙方不同的發展道路,我想這也是大家所說的「李約瑟難題」(編按: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的一個答案吧。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後,「知識就是力量」才成為中國人的全民共識。對知識的重視,推動知識革命在中國大地上真正出現,四十年來天翻地覆的巨變,也為全球歷史寫下了亮麗的新篇章。

曾長期擔任法國總統密特朗特別顧問的經濟學家雅克·阿達說:

「全球化經濟誕生於歐洲,開始於15世紀末,是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和結果。近幾十年來以一體化體制出現的世界經濟,來源於一個歐洲的經濟世界,或者說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經濟世界。倘若沒有日本的有影響力的發展,沒有中國令人瞠目結舌的甦醒,人們還將今天的世界經濟視為歐洲經濟世界的延伸。」

所以我們看看這幾百年的世界歷史,會為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感到自豪,但是也要看到,曾經,我們確實走了很長的彎路。

相關焦點

  • 王元崇 | 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
    從蒲安臣使團到留美幼童,從排華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旅美歷史學家王元崇在新書《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中,就貿易、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分析了清美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試圖打破線性歷史觀的陳腐教條,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今日中國與美國、與世界的關係。
  • 趙一凡︱美國霸權的興衰邏輯(上)
    本文系作者2019年6月1日在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參加江蘇省高校外語教學研究會舉辦的首屆「美國學與美國研究」論壇時所作的主旨發言。全文分兩部分發表,這是第一部分。時常有人問我:趙老師在美國,攻讀美國學博士。請問美國學有哪些課程?培養目標又是什麼?
  • 明治日本大國崛起的另類觀察
    嚴泉,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20世紀之交的大國興衰,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與傳統的歐洲中心觀不同的是,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湯姆斯.F.密勒在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亞洲的新興大國崛起現象,《亞洲的決裂:1909年前遠東的興衰》一書就是其代表作。作為百年前的一本研究遠東國際關係的時政性著作,雖然書中將日本、中國、朝鮮與菲律賓等遠東國家均作為觀察對象,但是就全書的篇幅與重點而言,日本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亞洲國家。
  • 馨月說財經:東方大國對美元的國際地位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
    從美國當前的經濟三足來看,只要斷其金融一足,美國的科技業與軍事就會被釜底抽薪而隨之凋落。而美國金融的脊梁是美元,所以美國經濟的興衰可以說都建立在美元的成敗上,因此抓住美元的弱點,就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直擊美國經濟的命門,瓦解美國的金融體系,進而瓦解美國的科技、軍事,乃至美國經濟。
  • 央視經濟半小時:貨幣戰爭之美元霸權走向何方
    美元代替英鎊的霸主地位,走上歷史舞臺,軍事以及經濟的擴張導致美元霸權地位由盛轉衰,20世紀90年代美元霸權地位重振,然而貨幣戰爭從未停止,2008年,一場最終危機全球的金融海嘯到來,美元再次衰敗,美元霸權如何演變?
  • 大國關係「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普遍下滑,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這些都將對我國發展大環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我們也面臨著重大戰略機遇。對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繼續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係,積極運籌穩定均衡的大國關係,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為中國未來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 英國皇家海軍的興衰浮沉
    近代以來,大國的興衰無不與海軍的發展密切相關。   數百年來,從西班牙到荷蘭,從英國到美國,幾乎每個大國的崛起與發展都與海軍的強大、海權的鞏固息息相關。即日起,「天下軍事」推出「大國海軍」系列策劃,解讀海軍在國家崛起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視各國海軍的歷史與現狀,可從中得到諸多啟迪與借鑑,敬請關注。   ——編 者   在人類歷史上,要了解海軍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繫,英國無疑是最佳樣本。
  •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
    經過上述思想解放之後,閻學通先生從其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精深造詣出發,將中國外交實踐,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外交思想,納入到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視閾,跳脫出西方中心主義及中國本位主義的束縛,在相當程度上推進了中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融匯與溝通。
  • 中美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認知差異及中國對美政策
    對於中國領導人關於兩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倡議,歐巴馬政府給予了正面回應。對於中方提出的三個基本原則,美國選擇性地做了回應。歐巴馬政府認同不衝突、不對抗原則。例如,歐巴馬本人在給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書面致辭中說,美中可以向世界證明,兩國關係的未來不會重蹈歷史覆轍,兩國可以攜手應對21世紀面臨的嚴峻經濟和安全挑戰,為發展持久信任、長期穩定、充滿希望的美中關係奠定堅實基礎。
  • 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的內在邏輯與中國作為
    這是因為,當前,經濟全球化大潮滾滾向前,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密切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生產力和創造力只有在互聯互通中才能得到極大釋放,反之就會衰退與枯萎;人類命運與共的意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諸多困境和難題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解決;伴隨國際關係民主化進程不斷深入,以及各國的文化覺醒,某一個國家想獨斷國際事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霸權政治不得人心
  • 大國肩上都承擔著特殊責任
    中歐互動成為大國關係的重要看點。事實上,中國對大國關係和大國責任有著深層次的思考。4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元老會」代表團時強調,大國關係事關全球戰略穩定,大國肩上都承擔著特殊責任。首先,大國要形成共同的歸屬感。在世界格局和國際關係重組過程中,有些學者認為「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必然發生衝突。
  • 國際關係核心概念:「權力轉移」的理論與歷史(學術研究與考研考博的必備)
    二、權力轉移的類型(一)權力轉移從領域上可分成四類:1.經濟權力,即能對大國的經濟互動和國際經濟體系產生重要影響。2.軍事權力,對大國之間軍事上的攻防平衡和國際軍事體系產生重要影響。對美國而言,它的軍事權力仍然強大,但它擔心中國會用崛起的經濟和潛在權力最終轉化為挑戰美國的軍事權力,進而動搖美國在二戰後確立的制度霸權。
  • 戰時美英兩國是否存在特殊關係?大國博弈和利益得失的策略
    美國有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獲得巨大收益的經驗,此時對於二戰中的利益更是垂涎三尺,大國之間的利益考慮和博弈之爭就此開展。因為這就代表著完全放棄在拉丁美洲區域的霸權考慮。考慮的出發點在,戰後經濟會逐步復甦,外匯儲備將恢復元氣,就不怕脫售英鎊。但是呢,美國人根本沒有給英國這個復興時間。戰爭一結束,美國就提出:你經濟那麼困難,我可以發放一大筆貸款供你們國家來振興百業,條件是你必須立即解凍英鎊的兌換權。
  • 【產融微學院】美元霸權與國際匯率機制迷思(下)
    企業匯率管理實操寶典(四)-美元霸權與國際匯率機制迷思(下)
  • 【考研考博】邱培兵 黃日涵《國際關係專業英語》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內容推薦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叢書:國際關係專業英語》以專題的形式將遴選彙編的國際關係英文文獻歸入三章,每一章包含五篇文選,其中每一章第一篇選文均是點題之作,對本專題的內容或論證、或綜覽、或啟迪。to 2000&the Great-PowerSystem,1500-20004.赫摩克拉底演說辭與彌羅斯對話錄Speech of Hermocrates at Gela&the MelianDialogue5.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第二章 理論精選CHAPTER TWO THE CLASSICAL
  • 英國貨幣史:大英帝國下英鎊霸權形成記
    到 20 世紀初期,在國際貿易中大多數商品都是以英鎊計價的,在國際結算中90%的結算都使用英鎊。而同時,英國也儼然成了一個金融帝國和投資大國,倫敦也成為了全球無可匹敵的金融中心。紙幣英鎊的國家主權屬性,讓英鎊霸權成為了可能。英鎊霸權貨幣霸權是指,貨幣霸權擁有國憑藉其壓倒性優勢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勢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並將自己的意志、原則或規則強制性地在整個世界內推行,從而獲得經濟或政治利益。
  • 王立新:從歷史與比較的視野看大國競爭時代的中美關係
    2015年王立新教授出版專著《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後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1913-194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這本書中,他考察了自20世紀初崛起後的半個世紀中,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從孤立主義轉向了自由國際主義,以及這一政策轉變背後的美國對於自身國家身份的思考。當下,美國的外交政策又在經歷新一輪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中美關係也正在經歷著巨大轉折。王教授的講座極具現實關懷。
  • 全球17個發展大國群體性崛起 推動大國關係調整
    發展中大國的群體訴求  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與政治秩序、實現國際關係民主化,是發展中大國群體的一貫要求。以往,由於南北力量對比懸殊,西方大國在世界體系和國際秩序塑造方面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因而使得包括發展中大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群體難有作為。
  • 大國興衰:戰略抉擇決定政治結局
    但是,面對危機,中、美、蘇三個大國不同社會政治制度下不同的戰略抉擇,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政治結局。深入研究三個大國的變局之道,無疑會給我們很多關於人類制度變遷規律的新啟示,也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三個大國不同命運的內在奧秘。 一、現代社會中的政治制度選擇 技術革命以及工業革命,把人類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帶入現代工業社會,並進入今天的信息化社會。
  • 於軍:軟實力與大國崛起
    我特別強調,在歷史成為世界歷史之後,具有全球影響的一些國家,我們比較熟悉是這么九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以《保羅甘迺迪》這本書為代表的一大批歷史學的著作、國際關係的著作,都與這些國家的興衰作為主題來討論。 中央電視臺2003年推出了一個大型的電視紀錄片,也是以這9個國家發展歷史線索為主要內容,而名字就叫做《大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