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的內在邏輯與中國作為

2020-12-09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在此背景下,國內治理與國際治理相輔相成,各國的改革發展穩定都離不開良好的國際關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等13個方面的制度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作為重要實現路徑。

  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陳代謝和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形勢變化的不適應、不對稱前所未有。」建設新型國際關係,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是中國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的一項鮮明主張。

  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具有堅實的道義基礎。關於全球治理的當下困境和未來走勢,歷來存在各種各樣的看法,各國各方也提出和實踐了不少方案。總體而言,可分為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和政策主張。一是秉持勢力範圍思維,主張單邊主義、陣營外交,反對國際合作,鼓吹文明衝突;二是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開展夥伴外交,擴大國際合作,支持文明對話,致力於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這兩種世界觀和政策主張各有支持者,並反映在外交實踐之中。中國提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具有堅實的道義基礎,代表著國際關係發展的大義所向。這是因為,當前,經濟全球化大潮滾滾向前,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密切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生產力和創造力只有在互聯互通中才能得到極大釋放,反之就會衰退與枯萎;人類命運與共的意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諸多困境和難題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解決;伴隨國際關係民主化進程不斷深入,以及各國的文化覺醒,某一個國家想獨斷國際事務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霸權政治不得人心。

  建設新型國際關係逐漸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近些年來,有一種國際關係理論將國際秩序的演進定義為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競爭,並將之定性為國際關係的周期性陷阱,最終必然導致霸權之爭。其「醉翁之意」,在於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進步主張降格為同美國爭霸。事實上,全球治理格局取決於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於國際力量對比變化。世界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不是以爭霸為動力創造的,而是新舊正反力量在競爭和運動中推動的。當今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伴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很多問題和挑戰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而是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通力合作來應對,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需求,得到越來越多國家以及國際關係學界的積極響應。

  中國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倡導者、推動者、建設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從站起來到站得住再到站得牢,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講公道、守中道、走正道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就積極主張改革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聲援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國家的民族解放民族獨立運動,推動了國際體系中主權國家數量的擴容,為國際關係民主化作出貢獻。中國還同其他國家一起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倡議將之作為處理國際關係的準則,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抓住世界和平發展趨勢,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努力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致力於推動南北對話、南南合作。同時,中國一貫反對強權政治、霸權政治,不搞侵略擴張,不爭霸、不稱霸,不搞區別和歧視、不搞勢力範圍、不搞你輸我贏、不針對第三方,主張調動發揮國際社會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因素,培育和增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力量,抑制分裂和對抗的舊國際關係力量,對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發揮了積極進步作用。在國際體系改革問題上,中國對待存量組織的改革不是採取推倒重來或者簡單退出的方式,而是在遵守其基本原則和規則的前提下促進其改革,同時在存量組織不願、不能、不為的領域,同其他國家積極發起建立新的國際組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這種改革方式較好地處理了存量國際組織和增量國際組織之間的關係,減少了在世界政治經濟轉型期對國際體系可能產生的震蕩,從而有效維護了國際體系的穩定。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國際社會更好地解決發展赤字問題,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實現共同發展。中國倡導民主的國際政治文化,主張各國各方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下解決全球治理問題。

  在國際關係中,大國因其行為外溢效應大,對國際體系變革、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作用舉足輕重。有的大國動輒採用幹涉或強制手段改變別國政治經濟,在國際合作中出爾反爾、反覆無常,這種行為有損於國際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中國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倡導者、推動者、建設者,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建設新型國際關係需要合作共識和發展共識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建設更好的國際關係,不是一國一地區的事情,而是國際社會大家的事,世界各國都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建設新型國際關係,使關於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合理主張轉化為一致行動,需要各國在以下問題上達成共識。

  凝聚合作共識。共同的理念和原則是擴大合作的基礎。好的國際關係要有共同理念作為前提,同時要尊重和保護差異,即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如果各國只是堅持差異性和特殊性,國際合作的基礎就很難建立;同樣,如果只顧使各國走向趨同,國際關係勢必會形成混亂局面。過去幾十年,有相當多的國際關係理論雖然改頭換面、名稱不一,但其義相似,就是主張用一種模式來塑造多樣複雜的國際關係,這種做法必然事與願違,且使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中國主張的新型國際關係,不是以某種價值和原則來強求一致,而是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鼓勵各國實現理念溝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形成發展共識。在互聯互通的世界中,各國的命運、利益、責任相互關聯。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讓發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國,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是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的應有之義。少數國家發展得好,大部分國家發展得不好,這不是新型國際關係;少數國家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損害犧牲別國發展權利的前提上,且這樣的發展模式被一套規則制度化、固化,這還是舊的國際關係。當前,除了中國正在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也提出類似的共同發展倡議,這些有利於更多國家共同發展的政治經濟合作機制,代表著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發展共識。

  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對既有的一些國際關係和外交理論進行了不少反思和批判。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為發展新的國際關係理論提供了時代機遇。國際關係和外交理論的進步源於新的實踐。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轉型期,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這恰恰也是國際關係思想理論新舊交替的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研究者應當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際關係理論,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努力為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完善全球治理貢獻智慧力量。

  (作者:蘇長和,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相關焦點

  • 開放,中國之治的內在邏輯——訪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開放】  開放,中國之治的內在邏輯  ——訪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研究員張驥  光明日報記者 龔 亮  開放發展理念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為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提供了行動指南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
    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提高,中國日益走近國際舞臺中央,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人的可持續發展:國際教育反貧困研究的內在邏輯與中國意義
    該進程表明,國際反貧困研究的內在邏輯在於對「人可發展性」的持續關注與重視。加納反貧困NGO與政府關係方面的研究發現,二者關係有四種表現:表面—猜疑型接觸關係、象徵性合作關係、敵友關係、方便—謹慎型合作關係,研究由此認為,政府與NGO的關係是動態、複雜和多維的,總體上並非建設型關係。(23)導致這種關係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的均衡發展目標、地方政府發展偏好、NGO「入場困境」三者之間存在隱性張力。
  • 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建設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
    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建設在近十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先後生成了「道義現實主義」「上海學派」和「國際政治的關係理論」(以下簡稱「關係理論」)等理論成果。今後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如何立足於現有理論研究成果,進一步推進中國國際關係理論建設,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  理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理論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擴展。
  • 「八個明確」的鮮明特色與內在關係
    【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科學體系由「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構成;「八個明確」回答的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屬於世界觀層面、理論闡釋層面、頂層設計層面的重大問題;「八個明確」自身要素之間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關係。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外交在21世紀的地位、角色和戰略內涵,進行了準確、清晰、科學的定位。明確指出:「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 王毅談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三個關鍵詞
    王毅談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三個關鍵詞 2017-12-19 18:05   王毅談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關鍵詞: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19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談及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三個關鍵詞: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
  • 新型專業智庫建設的目標取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新型智庫建設在我國蓬勃興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智庫建設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統籌整合現有智庫優質資源,重點建設50至100個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專業化高端智庫。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內在邏輯與踐行路徑
    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嘗試分析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性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聯,然後從人類文明、利益、權力與未來等角度剖析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邏輯,並指出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可能面臨的「網絡強國」與「網絡主權」相關質疑,最後提出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在共識構建、安全保障、行為邏輯與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踐行路徑與方向。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 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科學,是因為它基於對國際環境和時代特徵的全面把握,是對中國國際地位與國家戰略目標的客觀設定,以及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等現實基礎上做出的綜合性戰略判斷。系統,是因為它對國際、國內環境與發展態勢及應採取的外交方式的戰略判斷之間具有內在邏輯延展,是一個有機整體。
  •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推動構建新型中國與世界關係...
    科學,是因為它基於對國際環境和時代特徵的全面把握,是對中國國際地位與國家戰略目標的客觀設定,以及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等現實基礎上做出的綜合性戰略判斷。系統,是因為它對國際、國內環境與發展態勢及應採取的外交方式的戰略判斷之間具有內在邏輯延展,是一個有機整體。
  • 「新型國際關係」英語怎麼說?
    新型國際關係A new mode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秦亞青;研討會;院長;閉幕式;中聯部;演講;教授 內容摘要:12月 8日, 2018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分論壇之中外人文交流與新型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 中國科協:全國學會要推動構建開放互信合作新型國際關係
    中國科協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30日提出,全國學會要推動構建開放、互信、合作的新型國際關係,著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社團。2020年全國學會工作會議當天在北京召開,萬鋼出席會議並講話。
  • 英語四級閱讀猜詞技巧:內在邏輯關係推斷詞義
    在做四級閱讀題中,我們難免會碰到沒見過的生詞,不了解這詞怎麼辦呢?別慌,下面教你如何猜測出生詞的詞義,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一、內在邏輯關係  根據內在邏輯關係推測詞義是指運用語言知識分析和判斷相關信息之間存在的邏輯關係,然後根據邏輯關係推斷生詞詞義或大致義域。
  • 張清敏:對外政策研究的主要維度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在界定對外政策概念、明確對外政策研究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的基礎上,闡述對外政策研究中描述、分析、評估和預測四個主要維度的內涵、方法和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提出以回答「為什麼」為主要任務的對外性研究是對外政策研究的核心,也是推動對外政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關鍵。
  • 建構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價值維度與實踐邏輯
    構建中國學派之意義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國際關係學中並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如果僅僅著眼於引進和推介國外理論,並套用它們解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實踐活動,就難免會面臨「水土不足」的尷尬情境。當國家間權力的不平衡增長導致國際權力結構出現變化,從而使強國預期能夠從改變現狀中獲得足夠收益時,作為理性行為體的強國便會毫不猶豫地破壞體系的穩定狀態以為自身謀求更多利益,從而推動國際體系進入一個新的循環周期。同時,這種靜態觀還表現在大部分西方學者觀點中。自從國際關係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誕生以來,國際關係的本質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 「雙高計劃」建設的邏輯機理與行動方略
    要成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既取決於學校擁有的高水平專業的數量,更取決於高水平專業的建設質量和發展品格。  (二)高水平高職學校的生成邏輯作為辦學主體和質量責任主體的高職院校,最為了解和熟知自身的優勢特色以及發展潛力,其自主辦學的自覺能動性和創新性是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關鍵所在。
  • 王亞鵬:雙高計劃」建設的邏輯機理與行動方略
    (二)高水平高職學校的生成邏輯  作為辦學主體和質量責任主體的高職院校,最為了解和熟知自身的優勢特色以及發展潛力,其自主辦學的自覺能動性和創新性是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關鍵所在。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切實增強辦學主體和質量責任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善於將建設邏輯和自組織邏輯有機結合,加快形成內生性自主可持續發展機制,在實現內涵式發展基礎上加快從建設邏輯向自組織邏輯過渡,早日建成形神兼備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
  • 從安納伯格莊園到瀛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正在上升
    原標題:從安納伯格莊園到瀛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正在上升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呂曉紅 張旭)2013年夏天,中美兩國領導人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就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達成共識;2014年深秋,兩國領導人再度在北京的中南海瀛臺舉行夜話,為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增添了一段新的佳話和富有成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