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zhuge
歡迎廣大學人加入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QQ群,群號:432343676,請考研考博的學生添加微信號:1264273178 ,另外歡迎關注「海外利益研究」(haiwailiyi)微信公眾平臺,期待您的加入。
來源:《世界知識》
作者:儲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員)
長期以來,「殖民」一詞在國際政治語境中常常被意識形態化,人們傾向於用「革命性」的邏輯、語言來分析論述殖民主義。其實,「殖民」最初只是一個中性詞。從早期的殖民行為,也就是從腓尼基時代到雅典時代的殖民行為來看,殖民實際上是指城邦國家人口爆炸後,一些人在城邦外尋找和建設飛地的行為。換句話說,殖民是一個國家的制度、文化、權力、經濟外溢的現象。如果從更廣泛的視角來講,兩個國家或地區只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存在較強的支配與依附關係,那麼不管有沒有進行領土佔領或者殖民統治,這二者之間在一定意義上都屬於殖民關係。
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殖民關係,那麼就引發了幾個困惑。第一,像某些國家那樣以兼併周邊領土為目的的外溢現象,是一種殖民關係還是簡單的國家領土的增長?我們一般傾向於認為殖民關係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即本土與殖民地之間具有較大的文化差異,距離也相對遙遠,比如法國和英國所進行的海外殖民。但是對於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而言,中央與邊疆地區之間往往也是距離遙遠,差異也不小,那麼這與殖民關係之間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第二,毫無疑問,宗主國會對殖民地產生各種深刻的影響。但是,在那些實現了民族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中,為何有些國家比較平穩地接納了殖民遺產,而有些國家則採取極其激烈的手段推翻一切重頭再來?
第三,在前殖民地國家,在被殖民之前並沒有民族主義,恰恰是西方殖民的過程激起了當地的民族主義。當西方殖民結束後,這些國家又都試圖尋求自己的獨立性和發展道路,這本身是不是一種虛妄?是不是一種被決定者的自我決定?
大多數被殖民地區的解放運動,往往面臨兩個根本的任務:一個是重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本身,另一個則是現代化。這兩個任務存在著一定的緊張關係。前者似乎發掘本民族的特殊價值,以對於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元素的加工來構建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而後者則是一種反特殊化的,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是批判傳統的。這雙重任務往往在前殖民地地區造成了痛苦的分裂,並進而影響到其與前宗主國的關係。
這是因為,一方面,強調本民族的獨立性是為了反抗宗主國的壓迫,因此去殖民化成為了殖民地獲取民族獨立最為緊迫的任務;而另一方面,現代化的任務又需要重視與宗主國的聯繫。因為與宗主國的聯繫,往往構成了殖民地通往現代化最主要的路徑。
正因如此,前殖民地國家與前宗主國的關係就呈現出排斥與依附兩種趨勢,即便是對於同一個宗主國而言,由於其對不同殖民地的不同做法,這種關係也會出現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法屬西非,由於戴高樂組建的法國聯盟的作用,前法屬殖民地就與法國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係;而在越南,法國高壓的殖民統治,則強化了當地民族解放力量摧毀一切與法國聯繫的動機。
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對於同一塊殖民地而言,由於其不同群體在反抗與合作譜系中的不同位置,其與宗主國的聯繫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一般來說,農村地區的反抗者傾向於斷絕與宗主國的一切聯繫,以一種面向本民族的或是原教旨的方式來獲得民族獨立;而城市裡的工商業者、資產階級則傾向於與宗主國繼續保持聯繫,並在此之上構建新的兩國關係。所以,第三世界民族解放的形式在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前殖民地與宗主國的關係。以農村地區為基礎的、發動更加傳統的農民進行的獨立戰爭,往往更傾向於徹底蕩滌前宗主國的一切痕跡;而以城市資產階級為主力的民族獨立,則帶有更大的妥協性。從本質上來說,這是由第三世界資產階級對全球資本主義市場尤其是宗主國經濟體系的依附性所決定的。
在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往往並不是一股力量在起作用,而是多股力量共同起作用。因此,各種力量之間的博弈就極為重要,在很多時候,各力量之間的博弈甚至比反抗殖民者本身更加殘酷。在這方面,印度就是個悲劇性的例子,它的獨立日就是內部分裂、流血的開始。另一個例子則是愛爾蘭,激進派與妥協派同樣爆發了激烈的內戰。
所以,對於許多謀求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而言,最困惑的乃是無法在多股力量尤其是城鄉之間取得平衡。激烈的去殖民化往往導致殖民地時期社會精英與社會財富的大逃亡,從而讓國家陷入愚昧時代;而尋求宗主國監護之下的獨立,一方面會繼續讓國家成為牽線的木偶,另一方面也難以改變殖民時期形成的不公正的、畸形的社會結構。在宗教氛圍濃厚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這種困惑尤其明顯。基於原教旨主義的宗教狂熱分子往往是謀求民族獨立最強大的力量,但是這種獨立本身卻可能讓殖民地的發展陷入重大的倒退,而且還很可能導致殖民地陷入內戰與分裂。比如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極端主義者,雖然始終是對西方殖民者反抗最為堅決的群體,但是這一群體所推動的民族解放運動,對其社會造成的傷害也很大。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前殖民地與前宗主國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與大國博弈密切相關。一方面,殖民地的獨立可能是宗主國殖民帝國體系瓦解的結果。當宗主國喪失了帝國雄心之後,往往也就沒有興趣為維持帝國而支出資源。事實上,大多數的第三世界國家,既可以說是自己爭取獨立的,也可以說是被不堪重負的宗主國所拋棄的。最典型的是英國,幾乎是匆忙地逃離各個殖民地。另一方面,殖民地的獨立可能是宗主國在面對其他大國壓力時的讓步。比較典型的是印尼的獨立。必須指出的是,殖民地的獨立同樣可能是大國競爭的產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巴,它因為美國的介入而從西班牙手中掙脫並實現獨立,又因為蘇聯的援助而最終擺脫了對美國的依附。在很多時候,這意味著站隊。也就是說,前殖民地與前宗主國的關係,最終為前殖民地國家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所決定。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平臺」觀點
(sinozhuge)
平臺編輯: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