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孩子學英語,在課堂上表現是活潑的。小朋友是觀眾,但也是參與者。課堂上教孩子學習,就是將觀眾轉化為能互動的參與者。如此,才是鍛鍊孩子對知識和方法的見解,掌握其規則,形成孩子對知識的正確認知。認知的過程,其實也是鍛鍊孩子學習思路。在複習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聯想如何認知的印象。通過模仿,達到孩子能夠聽說讀寫的目標。所以有的家長會選擇培訓效果好的老師,就是因為教學過程,會形成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掌握的思路。思維決定出路,實踐鍛鍊能力。思維是思考實踐的維度,實踐是思考的實踐;沒有思考的實踐,就是模仿和重複,只是為了外在的知識,而勞累自己而已。掌握英語,是讓英語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英語所左右。就像孩子學說英語,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和情緒來表達;而不是有了表達再去形成需求和情緒。
孩子複習英語,啟蒙階段是分享給家長;來培養英語學習能力。如果家長不在旁邊,孩子就不能複習了嗎?就像教孩子吃飯,並不是一直教,才能吃;而是教會了,讓孩子能夠獨立嘗試。有了自己的思維交流,就不需要家長陪伴。所以外在的陪伴,是讓孩子在複習英語的時候,能夠鞏固印象;形成習慣之後,面對讀物,教材,音視頻的時候,就能夠全面而周到的回憶老師教學印象。口語互動是需要訓練的,訓練的是思維習慣。家長在學習的時候,會發現;看別人的操作;會在自己的思維中反覆琢磨,等自己親自做的時候,就會有行動力和目標。而孩子在學英語的時候,語言是藉助於幽默的表情,誇張的動作,動畫,人偶等;讓孩子對語言有更多的相關特徵,在語境中表達會有更多思考空間。
孩子的英語學習是離不開教的。就像孩子說話,總是按老師或家長的教的方式去表達。看得出來,英語口語就是學會用英語說話。從簡單的問候開始,培養孩子嘗試用英語表達的勇氣;當開始表達了,就不會因為怕說錯而拘束。習慣了口語表達了,就不會覺得學英語口語很難了。覺得學習過程很難,是因為不能掌握其中的規律,總是和標準發生偏差。孩子在還不能獨立複習的時候,就喜歡跟著家長學;因為從小就是家長教孩子的,孩子已經習慣了跟著家長學習。所以,複習的環境中,沒有老師的引導和啟迪,就會沒有了目標可以模仿。所以學習初期,需要家長關注孩子複習。教學階段,孩子是參與者,也是觀眾;在複習階段,家長是觀眾,也是參與者。老師表現優秀,孩子才會學得輕鬆,效果和質量會好。家長培養孩子的是品質,老師培訓孩子的是文飾;相輔相成,才會文質彬彬。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不能一直陪伴孩子學習。希望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完成,這樣一種鍛鍊,更是培養習慣。如果家長不幫孩子培養良好的複習習慣,家長就會一直會因為孩子學習習慣而操心。小樹苗不能垂直,長大了很少不需要扶持的。比如少兒英語口語表達,從小啟蒙英語口語,互動和溝通中,孩子表達精力在於準確和目標。如果沒有英語口語思維基礎,往往會建立在聽力,拼寫,閱讀思維基礎上;在表達的時候,會把注意力放在詞彙的組合和語法使用上;就往往能忽略了表達的準確和目標。如果把英語口語比作河水,那麼聽力,拼寫,閱讀就是渠道;沒有河水的渠道是乾枯的;沒有渠道的河水也不能達到目標。就像平時家長和孩子聊天,看起來是聊天,感覺是輕鬆的,其實孩子也是在學習。時間久了,就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和改變。孩子如何看待英語複習,其實家長可以做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