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給孩子選擇少兒英語培訓,是為了啟蒙口語,提升語言學習能力。當面臨學科英語的時候,再去努力,就只是為了彌補了,彌補就是跟著後面跑,唯恐彌補不及,怎麼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突破和進步上呢。少兒英語聽說讀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並不是說動作上的模仿,而是思維上的塑造和提升;因為動作好模仿,但支配動作的思維需要不斷訓練和實踐,讓孩子能夠有思考,學以致用,才能在用的時候知道怎麼學。沒學過就不知道怎麼用,學過了也要實踐中鍛鍊,課後經過思考和理解。訓練口語,是在訓練表達能力;訓練表達能力,是在鍛鍊思維;鍛鍊思維,就是培養實踐思考能力。思維只有落在實踐中,才是學習。就像在課堂上英語老師講課,怎麼講呢?孩子不能所學的單詞發音和動作,和自己生活中所理解和掌握的事物貫穿起來,怎麼能使用日常思維去認知和互動英語呢。
教孩子學英語,並不是新建一個思維模式;而是在之前的認知基礎上表達英語。比如孩子看到了蘋果,就知道是「apple」,而不是老師重新教孩子認識這個蘋果。因為孩子對蘋果已經有了足夠的印象,所以認知的是單詞和事物的關係,使用單詞就是使用單詞所代表的形象。單詞的發音,就代表了形象的發音。所以在課堂上,老師和孩子互動,是藉助於道具,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的方式,鍛鍊言行舉止。不僅教孩子做事的方式,更是在做事的同時,教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所以語言和事情是同步的,使用英語口語表達,也就是表達的事物。所以學英語就要在具體事情上練,比如孩子要吃蘋果,這個是孩子的需求。是以個性為出發點的,在腦海中是先有了蘋果的形狀和滋味,再表達出來需求。在英語口語表達的時候,印象中是已經有了口語所表達事物了。所以學的對象是孩子自己,自己所參與和掌握的課堂教學內容。
孩子在跟著課本學的時候,有要學想學的願望。但根據課本練習的內容,並不是孩子所想要的。所以老師要根據課堂內容,轉化成活潑多樣的遊戲,生活的對話,有趣的故事,幽默的互動等。使得教學活動豐富多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參與到教學活動,其實就是參與了教學內容,參與了學習方法,也在訓練理解和掌握知識。讓熟悉的情形延伸到不熟悉的,讓不熟悉的也熟悉起來。未知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礎上,沒有已知就不知道什麼是未知,所以先掌握好已知的。就需要在課後時常練習,按計劃去溫習和消化,以鞏固和熟練。複習的過程,是為了更好地練習,練習是貫穿在課堂和課後的,實際上是在提升思維認知和理解能力。因為動作是一樣的,而思考是隨著知識點而發生變化的。能適應變化,就是在適應變化。也就是思路能跟著老師教學方法,能跟隨教學,就能模仿和掌握英語詞彙和口語。
日常生活中孩子都有學習能力的,學習少兒英語,並不是重新建立一個學習能力,而是在基礎上延伸。延伸也是啟蒙和提升,口語練習並不只是對發音的熟悉,也是在使用口語。日常孩子對著課本朗讀,是在發音,因為朗讀課本上的對話和內容,並不是想做什麼,而是在模仿和重複老師教學方法。實際互動對話,就是在根據事物來動腦。閱讀的時候,英語句子是現成的,是在理解,為什麼會使用這個句子呢;只有在互動的時候,才能想到用什麼單詞來發音,用什麼句子來表達。能想到用什麼英語句子,就說明印象中已經有了英語所代表的事物,日常複習就是訓練的印象中事物轉化成英語發音的準確和完整性。如果只是跟著課本練,練的也是課本上的語境和思維,在實際使用中,回憶的也是課本上的,怎麼能結合實際去應用呢?啟蒙少兒英語口語,訓練的就是孩子的實踐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