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文字版內容,觀看本期視頻請點擊文章末尾的「閱讀原文」觀看完整視頻,還可發送彈幕參與互動哦~
本期視頻為四大旗艦對決的中篇內容,在本期視頻中你將會看到:
1.參數
2.體驗
3.盲評
4.錄像
5.特殊功能
經過一年的沉澱,智慧型手機的後置相機基本定下圍繞【超廣角~長焦】全焦段攝影,輔以深度傳感器的的基調。
其中超清主攝,這個大家應該最熟悉,上半年還覺得4800萬像素的大底傳感器已經非常誇張,結果下半年連千元機都開始普及,ISOCELL Bright GW1、IMX 686、ISOCELL Bright HMX更是刷新對智慧型手機影像傳感器極限的認知。
長焦攝像頭作為最早被引進的副攝之一,2倍變焦除了在少數機型沿用以外,其他都是3倍起步,還發展出潛望鏡組等高階功能,等效焦距達到80mm~100mm以上,這個部分的價格自然也不是所有機型都玩得轉。
於是,一些機型為了考慮成本,長焦傳感器和光學防抖往往最容易被取消。其實,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從創作的角度,長焦的用途不如超廣角,而且有了更高像素 的主攝,即使單純的數碼變焦也有質量相對不錯的效果。
而超廣角傳感器被保留下來,證明它的確實有更大的價值。不過,大部分手機超廣角傳感器絕對畫質都不如主攝,除非像華為和索尼聯合定製的IMX 608,但是整個圈子也僅此一家。
有些超廣角攝像頭支持自動對焦,兼顧微距的功能。使用固定焦距的超廣角攝像頭想要見微知著,需要一顆單獨的微距攝像頭,它和另外一顆景深攝像頭並稱湊數雙攝。
有人說,景深攝像頭比單攝算法做的虛化更好,道理是這個道理,反正旗艦機用的都是ToF傳感器。
1
參數
前置相機的變化不大,有1600萬像素以下的常規攝像頭,2000萬像素以上支持像素聚合的攝像頭,以及有深度傳感器的攝像頭,只是深度傳感器的類別有ToF和結構光。
觀察2019年生物識別的趨勢,屏下指紋快速迭代,也發展超聲波和光學不同的方向。最早被用於全面屏解決方案的結構光卻只有蘋果在堅持,2018年還有OPPO和小米,2019年華為都轉戰ToF,結構光的前景不太明朗。
ToF在近距離的精度不如結構光,所以Mate 30 Pro同樣配備屏下指紋,功耗高一些也可以通過大電量補充。另外,ToF組件在佔地面積上也更少,比如Mate 30 Pro只有點陣投影器和深度傳感器,省下的空間還可以加入姿態傳感器。
過去面部識別漏洞大,屏下指紋體驗差,結構光的起點很高,但是其他生物識別方式迅速升級換代以後,結構光卻沒有特別大的進步,iPhone 11 Pro Max的識別速度只是稍微快一點,無法橫向解鎖,Mate 30 Pro卻可以在大角度偏差下順利解鎖。
後置參數華為Mate 30 Pro的數據亮眼,Mate 30 Pro主攝像頭之一的硬體規格與去年的P30 Pro機型相同,新增1/1.54英寸,4000萬像素的超廣角主攝,選用3倍長焦傳感器以及ToF傳感器。
蘋果iPhone 11 Pro Max的影像系統和三星Galaxy Note10+大同小異,前者的超廣角攝像頭是1200萬像素,後者是1600萬像素,從超廣角端開始計算大概是4倍變焦,其中超廣角範圍、光圈大小有所不同,另外,三星Galaxy Note 10+也有用來檢測深度信息的ToF傳感器。
一加7T Pro的相機陣列,也是國產旗艦的代表性組合,主攝是4800萬像素IMX 586,以及1600萬像素的超廣角攝像頭和800萬像素長焦攝像頭,最高支持3倍光學變焦。
前置相機方面,華為Mate 30 Pro使用3200萬像素傳感器,配合ToF傳感器實現面部識別。
蘋果iPhone 11 Pro Max從700萬像素升級到1200萬像素,依然是結構光為主導的原深感攝像頭。
三星Galaxy Note 10+沒有雙攝,但是1000萬像素傳感器支持雙核對焦。
一加7T Pro的升降式攝像頭在啟用時彈出,1600萬像素傳感器也是主流水平。
2
體驗
取景對焦體驗方面,在光線良好場景四臺手機不論是遠近景切換還是緩慢改變對焦點,都不會出現明顯的合焦慢或失焦;
轉到弱光環境,快速對焦華為Mate30 Pro會出現反覆拉風箱問題,iPhone 11 Pro Max、一加7T Pro取景流暢度有明顯下降。
多攝變焦應用場景,三臺安卓手機緩慢拉動變焦條帶來的體驗只能說中規中矩,三星Note10+ 5G、一加7T Pro相較流暢些,快速拖動切換超廣角時都存在明顯的頓挫感;iPhone的「流暢變焦」在之前視頻裡演示過,是現階段是所有 手機裡變焦體驗最好的,鏡頭切換還是能感知,但不明顯,妙就妙在切換間用交叉淡化做過渡,輔之三攝統一白平衡,說最好不足為過。
關於拍照色彩屏幕還原測試,我們選擇標準色板對每一臺手機拍照後進行還原對比,大家自行感受下。
3
盲評
首先強調一下測試條件,四臺機器全部重置,後置相機以1000萬~1200萬像素,自動HDR的初始化參數進行拍攝。其中,華為Mate 30 Pro、三星Galaxy Note 10+和一加7T Pro場景優化(AI)選項默認開啟。
花草
在白平衡、曝光等沒有太大差異的情況下,沒有場景識別的蘋果iPhone 11 Pro Max在色彩表現上還是有些吃虧。
嚴格來說,蘋果iPhone 11 Pro Max真實的還原深秋落葉這種淡淡的枯黃,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蘋果iPhone 11 Pro Max的樣張也比較悅目,但是不如華為Mate 30 Pro有衝擊力,僅獲10%左右的投票。
當然,華為Mate 30 Pro不只在於飽和度,還有大光圈下的散景。三星Galaxy Note 10+基本是小清新一些的華為Mate 30 Pro,所以二者的成績在伯仲之間。
逆光
在全局測光時,四臺機器的側重點還是不同。
華為Mate 30 Pro還是有偏紅偏紫的情況,蘋果iPhone 11 Pro Max優先考慮天空部分的高光,但是連帶下方建築的亮度一起拉低,給人的印象分不高,穩穩的倒數。
而三星Galaxy Note 10+的明暗處理比較折中,一加7T Pro加深對比度突出動態範圍,看來還是三星Galaxy Note 10+的做法更討人喜歡。
雖然蘋果iPhone 11 Pro Max的建築亮度不高,但是放大以後卻保留不少細節,比明亮的三星Galaxy Note 10+和一加7T Pro還要豐富。
食物
一加7T Pro白平衡仍然保持中性,更高的飽和度讓色彩看起來亮麗通透,三星Galaxy Note 10+暖黃的色調也比較適合食物的表達,得票數都超過30%。
相比之下,蘋果iPhone 11 Pro Max和華為Mate 30 Pro稍顯寡淡,尤其蘋果iPhone 11 Pro Max,看起來也不太好吃的樣子
人像
這次我們提高難度,在周圍明亮的環境光下拍攝人像。
從景深的判斷來看,四臺機器沒有出現嚴重的穿幫,可以大致準確的隔離主體,同時營造景深效果。
其中,蘋果iPhone 11 Pro Max和三星Galaxy Note 10+的虛化看起來稍弱,但是漸變層次自然,前者的動態範圍也相當出色,呈碾壓的狀態。
不過,一些微小的地方,比如後景的窗簾,多少會有瑕疵。其實這種輕微的景深錯誤每臺機器或多或少都有,所以也不用太過在意。
蘋果iPhone 11 Pro Max在複雜區域的刻畫相對清晰,並且不會像三星Galaxy Note 10+有美顏的成分。
超廣角
超廣角場景中,我們將左側的建築對齊,華為Mate 30 Pro的視場比某些競品要窄很多,和一加7T Pro比尚有差距,更不用提蘋果iPhone 11 Pro Max和三星Galaxy Note 10+,後者也以超過半數得票數領跑。
除了容納景物的範圍不同,華為Mate 30 Pro和一加7T Pro都有相應的畸變校正,蘋果和三星傾向於保留一定的畸變,尤其樣張的邊緣。
不過,華為Mate 30 Pro的圖像質量比較高,廣場上的細節勾勒更好。
長焦&超長焦
變焦能力上,國產旗艦在傳感器選用上佔優,比如華為Mate 30 Pro和一加7T Pro都是3倍光學變焦,中距離上有良好的效果,Mate 30 Pro甚至可以看清建築牆面的痕跡,但是得票數略低於一加7T Pro。
當畫面被再次拉近,一加7T Pro的解析力大幅下降,僅有個位數的投票佔比,Mate 30 Pro卻維持在非常高的水準。
說明它在5倍~10倍的中遠距離上,越遠優勢越大,以55%以上的支持率勝出。
遠景
三星Galaxy Note 10+的得票數最高,蘋果iPhone 11 Pro Max在高動態範圍下得色彩鮮明,但是雲彩部分的過度還是不夠平滑,一加7T Pro過高的對比度導致整體偏向暗淡。
建築
到了建築樣張,華為Mate 30 Pro憑藉飽和度更高的色彩,和在極其精準的白平衡下,動態範圍依然出類拔萃的蘋果iPhone 11 Pro Max並列,它們的成績也非常接近。
話說回來,其它機器的表現也沒有太大的紕漏,畢竟這組樣張的考驗等級不是很高,精細程度相差無幾,只是三星Galaxy Note 10+的色溫略有偏向。
夜景1
接下來是夜景樣張,為了盲評的一致性,蘋果iPhone 11 Pro Max拍攝普通樣張時手動關閉超級夜景,拍攝超級夜景時選擇自動模式。
平均來說,四臺機器的在亮度尚可的標準夜景中的發揮穩定,除了蘋果iPhone 11 Pro Max輕微欠飽和、一加7T Pro燈光處過曝,總體的曝光和寬容度都達到頂級旗艦應有的標準。
這就給了華為Mate 30 Pro和三星Galaxy Note 10+趕超的機會,更濃鬱的色彩有助於突出主體,華為Mate 30 Pro也收穫半數的支持,三星Galaxy Note 10+緊隨其後。
不過,蘋果iPhone 11 Pro Max對比度低,噪點也多一些,細節方面卻沒有受到過多的影響。
超級夜景1
開啟超級夜景以後,亮度以可見的程度提升。
蘋果iPhone 11 Pro Max的曝光時間普遍比較短,加上飽和度偏低、不刻意降噪,會給人一種模糊的錯覺。
蘋果iPhone 11 Pro Max前後風格同步,似乎完全是針對不足之處在做增強。
華為Mate 30 Pro和三星Galaxy Note 10+的成片類似,其中三星Galaxy Note 10+很難找到不足之處,在超級夜景模式中超越華為Mate 30 Pro,一加7T Pro也把高光部分做出壓制,不過畫面還是不夠乾淨。
夜景2
極限弱光下,有大底傳感器的華為Mate 30 Pro和一加7T Pro在亮度上稍佔上風,但是二者都有色偏,蘋果iPhone 11 Pro Max和三星Galaxy Note 10+的曝光偏低,不過精細程度卻尚可。
這種情況下,看的見顯然比看的清更重要,華為Mate 30 Pro和一加7T Pro分列一二名不無道理。
超級夜景2
開啟超級夜景以後,三星Galaxy Note 10+的曝光、紋理直追華為Mate 30 Pro,還有過之,而且色偏相對較弱,很難想像這是冬天晚上八點的景象,60%以上的網友都將票數給了它。
一加7T Pro的塗抹感很強,地面和涼亭座椅都有「磨皮」的既視感,蘋果iPhone 11 Pro Max的亮度還差一截,但是在可視範圍內的細節出色。
微距
在主攝像頭下,三星Galaxy Note 10+的對焦距離確實更拉的更近,依然大幅超越對手。其他幾臺機器大致相當。
不過一加7T Pro支持超微距模式,啟用超廣角鏡頭後可以再近一步,而其他三臺機器的超廣角攝像頭沒有集成超級微距模式。
自拍
沐浴在陽光下,蘋果iPhone 11 Pro Max落於下風,背後大面積的過曝。
三星Galaxy Note 10+哪裡都好,就是強制使用美顏,還關不掉,粉嫩的膚色給女生加分,和優質的中年人氣偶像還是不太搭配。一加7T Pro的均衡性更好,寬容度不錯,也沒有華為Mate 30 Pro偏黃的膚色。
小結
簡單聊聊盲評的統計結果,三星Galaxy Note 10+無論在得票數還是優勝場景都在首位,有超廣角、超級夜景、逆光、微距、遠景等六項第一,不乏佔比過半的得票數,還有5個第二,證明這代產品的影像性能確實出類拔萃。
華為Mate 30 Pro落於第二,優勢範圍不像過去那麼多,並且在某些場景中出現明顯的瑕疵,比如逆光和人像。好在華為推送更新的速度很快,希望早些進行修正。最終獲得了5個第一,僅次於三星。
一加7T Pro是今年非常火爆的機型,也可以代表國產旗艦的主流水平,大多數情況下發揮穩定,在長焦、食物和自拍中成績優異,而且是四大旗艦中只有它支持超微距模式,但是存在超長焦和超級夜景的畫質降幅過大的問題。最終3個第一,3個第二,5個第三。4個第四,在旗艦機型當中表現還算均衡。
不出意外,蘋果iPhone 11 Pro Max最終墊底,15組僅人像獲得第一,避免了橫掃的尷尬。不過,蘋果iPhone 11 Pro Max並沒有投票反映的那麼差勁。
相反,如果仔細對比,蘋果iPhone 11 Pro Max有相當多的樣張在動態範圍和細節上不輸競品,只是它的樣張確實不夠好看,至少第一印象不夠深刻。
總票數方面,三星以76587票大比分擊敗華為,時隔兩季重奪總冠軍,華為58205票衛冕失敗,第三的一加和第四的蘋果票數相差不大。
最初,蘋果和三星的頂級旗艦在影像系統上的越級領先,除了定製的相機組件,還有深厚的技術積累。這幾年國產廠商的追趕速度日新月異,不僅有IMX 600、IMX 608等殺手級的傳感器,「公版」元器件的能力也不落下風,在ToF景深虛化、中遠距離變焦等玩法深耕細作,算法層面的AI、HDR、超級夜景甚至早於蘋果和三星提出,一定程度上引領智慧型手機攝影的發展,特別是上兩季四大旗艦盲評都是堆料最猛的華為獲得冠軍。
但是,我們觀察華為Mate 30 Pro和一加7T Pro勝出的場景——長焦、花草、食物除了自拍,幾乎都是在條件理想的環境中,而且蘋果iPhone 11 Pro Max和三星Galaxy Note 10+的硬實力同樣不俗,不僅補足全焦段相機,前者還拓展更寬廣的動態範圍,色彩的表現力大幅增強,後者迎頭趕上的超級夜景還將華為Mate 30 Pro拉下神壇。
這說明巨頭一旦參與到某些領域的競爭,可能會給到其它品牌很大的壓力。不過,有壓力才有動力,我們相信這對整個行業產生促進的作用。誠然蘋果iPhone 11 Pro Max和三星Galaxy Note 10+在依賴硬體的中遠距離變焦等環節落後,不過這些只有通過單獨的傳感器實現,期待蘋果和三星後續的動作。
4
錄像
防抖方面,在主攝表現上既然都是旗艦,穩定性上已經不分伯仲,堪比「神仙打架」,當然了三星各方面稍微出色些,夜間錄像電子防抖的動態模糊無法避免,華為更嚴重;另外三星和一加支持通過超廣角鏡頭裁切實現的超級防抖模式,比iPhone、華為的超廣角視頻擁有更強的穩定效果。
發色傾向以及動態範圍,華為的樓宇色彩不是很濃豔,天空確是最藍的;iPhone動態範圍最廣這點毋容置疑,三星、一加發揮穩定,但華為這邊白平衡飄忽不定,夜間一加白平衡偏暖,極限弱光三星會有明顯發紅現象。
無人機飛行中產生的高頻率震動對手機錄製畫面必定有劣化,在防抖上全員翻車。
可以看到華為到後面的果凍效應非常嚴重了,甚至還出現對焦問題,綜合來看一加畫面觀感最優秀。
這只是我們在特殊環境下的測試結果,不排除也存在低溫幹預,並不列入我們常規使用範圍內。
夜晚多攝變焦測試中,超廣角端畫質相較主攝都存在細節損失,華為憑藉先天硬體優勢並不會那麼糟糕,不過在長焦端反而開倒車,還會出現失焦問題,不敵蘋果、三星。
極限弱光場景,華為的大底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不論是主攝還是超廣角,肉眼幾乎看不到的手機都能幫你看清,一加在這個環節表現一般。
關於前置錄像,僅有三星支持自動對焦,相較其它三臺非自動對焦鏡頭畫面肯定是更清晰些的,日常使用我們手臂的距離範圍內自拍或者錄像都沒有任何問題;
人物膚色上三星和一加更容易讓用戶接受,華為不支持電子防抖,錄製Vlog需要外掛穩定了,最後是收音,聽感上一加沒有前三者那麼通透清晰。
5G時代,短視頻絕對是最先受益的,拍視頻從上萬元的相機再到人手一部的手機,這個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我們都可以成為生活記錄者,相機創新或許要突破瓶頸,手機影像發展快到無法想像。
假設把時間退回到兩三年前,我們不知道手機錄像能通過多鏡頭切換實現變焦,不知道4K HDR視頻機器竟是我們手裡的這臺,不知道拋去又大又重的穩定器僅憑手持也有如此穩定的畫面。這本次評測的機型代表了現階段手機視頻錄製的最高水準,但最高水準遠不止於此,讓我們期待2020短視頻爆發元年的到來,屆時一定會非常精彩。
5
特殊功能
超廣角鏡頭已然成為中高端手機的標配,iPhone可以說是最後一批上車,但它的取景範圍卻是四臺手機裡最廣的,等效13mm並沒有畸變矯正;
三星這邊同樣為13mm等效焦距,開啟矯正後取景範圍小一些;
華為這顆4000w電影鏡頭,18毫米等效焦距,硬體素質一流,焦距稍微差那麼點意思;
一加是常見的117°超廣角,等效17mm,還兼顧2.5cm微距鏡頭,能拍到不易察覺的細節。
蘋果、三星主攝是1200w像素,默認模式成片解析度不是華為、一加的像素四合一聚合技術,我們將後兩者相機開啟完整解析度再拍攝樣張進行對比,解析力上一加稍微領先,動態範圍華為要廣一些,當然單從解析力來說對比小米CC9 Pro,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慢動作視頻錄製體驗上,這裡華為的可玩性最高,相機默認幀率是960fps,當我們在選擇速率時會給出對應的錄製建議,比如默認的960fps可以拍雪花、水滴。
7680fps更適合射擊、爆炸場景,具體表現可以翻看往期的華為Mate30系列深度測評;回到四臺手機對比,蘋果、三星、一加手動調節最高幀率,就慢動作的核心——視覺衝擊力來講,華為、三星有明顯優勢,並且還是全高清視頻,不過顏色卻沒有一加討喜。
最後是喜聞樂見拍月亮環節,蘋果、三星、一加最大數碼變焦數都是10倍,AI場景識別也沒有專門設定的模式,華為這邊在之前的P30 Pro已經見識到強大的變焦實力,Mate30 Pro雖說沒有50倍變焦,但在30倍下結合場景識別拍出來的月亮表現差強人意,照片實用性比其它手機高很多。
6
總結
上半年四大旗艦影像對比中,拍照環節華為P30 Pro以絕對優勢爭得頭牌,本季對比當我們認為Mate30 Pro依舊能穩坐寶座時,沒想到三星Note10+ 5G半路截胡,2萬多總票數再次奪回第一。新傳感器的硬體優勢毋庸置疑,但更成熟的軟體優化也能絕地反擊,不是說華為拍照能力下降了,而是三星對自家硬體的調教更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