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明是60度的白酒,實際檢測居然只有28.5度,酒精度「縮水」竟然超過一半還多。近日,哈爾濱市酒類專賣管理局在對市場白酒、果酒依法進行抽檢時發現,一些不法商人改變了過去在分量上抽條的「土辦法」,轉而在酒精度上做文章,坑害消費者。
據哈爾濱市酒類專賣管理局副局長張勃介紹,越是低檔酒,這種現象越明顯。
哈爾濱市酒類專賣局從市場抽取了22種白酒、9種葡萄酒進行了檢測,重點是距市中心較遠地區及城鄉結合部。其中,白酒中不合格產品竟達16種,逾七成不合格,酒精度與所標度數相比,平均差12度。其中一個品牌為「小米酒」的桶裝酒,標明60度,實際檢測只有28.5度。
在檢測的葡萄酒中,也有6種不達標。一些標著6度、8度的葡萄酒,實際檢測居然一點度數也沒有。成本裡面有帳算
據哈爾濱市酒類專賣管理局局長李玉福介紹,釀酒是一個複雜過程,釀造市面上常見的普通白酒大約7天,而且需要一定的溫度、溼度等條件。以用玉米釀酒為例,500毫升酒的成本在0.95~1元左右,批發一般就得1.05元,加上稅,零售起碼要1.15元。而市面上一些桶裝、袋裝酒都賣到每500毫升0.8~0.9元。據測算,每500毫升的白酒,酒精度提高一度成本增加0.05元。一般小型酒廠年產二三百噸,這樣算總帳就是一個大數,一些不法廠商便打起了這方面的主意。至於一些葡萄酒沒有酒精度,證明原汁沒有發酵,也就是說這酒是勾兌的,即俗稱「三精一水」,糖精、香精、酒精加水。造假者聚集城鄉結合部
據李玉福介紹,酒類專賣局幾次檢查中發現,越是小食雜、城鄉結合部的小賣店,賣假酒現象越嚴重。造假者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部分城市低收入人群、進城務工人員。
這些造假者多採取上門送貨的方式,在商標上故意標假地址,電話留的是營銷人員的電話,一旦事情敗露,執法人員無法查到根源。而且,這些人非常狡猾,一見情況有異立即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