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毛澤東遺物的故事》已在中央一臺、中央少兒頻道、湖南衛視、重慶衛視以及全國各地面頻道播出,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強烈反響。今日起又將在長沙電視臺新聞頻道晚上的黃金時間播出。本報從今日起將陸續分集刊登該片解說詞,為您解讀主席遺物背後的故事。
第八集 皮拖鞋
一雙拖鞋穿了20多年
從上世紀40年代末到70年代,一雙拖鞋,毛澤東穿了二十多年。一位大國領袖,有必要節儉到如此地步嗎?
這,也許源於他成長的環境。
破到鞋匠也不肯補的鞋1966年6月的一天,長沙街頭一家修鞋鋪內,有位顧客送來了一雙皮拖鞋要求修理。接過鞋子一看,修鞋師傅愣住了:「這麼破的鞋,怎麼補?買雙新的吧。」修鞋師傅把鞋扔到了一邊。送鞋來的顧客卻反覆懇求。
肖根如(原湖南省委接待處處長):我說這是我的爺爺喜歡穿這雙鞋子,請您補下。拿了中華煙一人發了一根,一面抽一面和他們聊天,聊了一下,感動了他們,把這雙皮鞋補好了。
同樣的一幕,發生在三年後的武漢,不過這回,這雙鞋的運氣沒有上次這麼好。武漢的鞋匠死活也不肯再補它。
這雙鞋的主人,就是中國人民的領袖——毛澤東。
穿的服裝很多打了補丁夏佑新(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館長):毛主席出生在一個農家,在韶山當地來講,是比較殷實的農家,應該說是不愁吃,也不愁穿,但是他的父母親克勤克儉、吃苦耐勞,因此家庭對毛主席節儉樸素品德的形成應該說是有很大影響的。
《西行漫記》解說:我穿得比別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樣的短衫褲,我平常總是穿一身破舊的衫褲,許多闊學生因此看不起我……
這個因為穿得太差而被同學看不起的窮學生,選擇了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張建儒(延安紀念館專家):我們後來從主席的許多照片上看,延安時期主席穿的這個服裝,大多都打了補丁,甚至有的服裝袖口或者肘部棉花都露在外面。所以說主席是很儉樸的一個領導人,因為主席也說過,「我們少穿一件衣服,前方的戰士就可以多買一顆子彈」。
【字幕: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字幕:3月23日,中共中央準備從西柏坡遷入北京】
李家驥(毛澤東的衛士組長):臨走的時候,毛主席跟總理交談,總理說要走,主席說「好,我們要走,我們要進京趕考」。
熟讀史書的毛澤東太清楚李自成的結局了。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敘述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攻入北京後,因腐化墮落而迅速走向敗亡的過程。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曾把這篇文章列為延安整風運動的學習文件,要求全黨領導幹部引以為鑑。
而現在,輪到他進京了,殷鑑在耳,他的心中,依然警鐘長鳴。
穿著始終保持「中國特色」但是,假如以為毛澤東只是一味地敝帚自珍,甚至不分場合地不修邊幅,那就大錯特錯了。他,也有穿著講究、一身筆挺的時候。
周福明(毛澤東的衛士理髮師):會見外賓,他一般都是衣冠非常整潔,而且提前到,從來不要外賓在那等著。
更讓人們熟悉的,是毛澤東獨具特色的灰色中山裝,這種為毛澤東特別定製的禮服,因為式樣與顏色的別具一格,甚至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毛氏服」。
而在高檔與莊嚴的背後,細心的人們也許會留意到,從早年的長衫,到晚年的毛氏服,一生講究對外形象的毛澤東,唯獨從未穿過西裝。在這一點上,他不與國際慣例接軌,而是始終保持著中國特色。
故事背後的故事
那些「山寨」版的家具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裡,有很多毛主席用過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床、餐桌、沙發、烤菸箱等等。如果仔細一點的話,你會發現這些都有點與眾不同,因為這些,都是工作人員自己動手設計的「山寨」版——大多粗糙,但很實用。
床是曝光率最高的。由於主席喜歡在床上辦公、看書,所以他的床很寬,半邊加高了,用來放書。餐桌也是根據他的特別生活習慣——「擂鼓」而特製的。
一張沙發是在他老年身體不太好之後特製的,海綿坐墊抓了許多孔,坐久了好透氣。在這張沙發上,他神採奕奕地接見了包括尼克森、田中角榮等外國政要。
烤菸箱也是工作人員自己動手做的,他有不少的雪茄菸,天氣一潮就容易發黴,於是工作人員做了個箱子,裡面裝了個燈泡,走到哪打開了就可以烤菸。
精彩文章推薦:(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