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要面對很多的困局。
當然,最難也是最多的,便是金錢的問題了。
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總覺得現在到手的工資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應該去賺更多地錢,而自己最缺少的,並非是錢財,而是一個能賺大錢的機會罷了。
這便是現在年輕人最常面對的一個困局。
對此,我從白巖松的訪談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白巖松曾經說過,原本,有一個能月賺2000萬的機會找上了自己,讓自己很心動,這樣豈不是不用多長時間就能變成富人了,但是白巖松令人意外的是,他拒絕了!
拒絕的理由很簡單,白巖松說,他想起來之前讀書讀到老子的《道德經》的時候,裡面有一句話讓自己大徹大悟,他感受到了踏實,面對外物,心裏面也不會再起波瀾,心態更加平靜了。
《道德經》裡的這句話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巖松說到,假如我得到了這2000萬,並將這筆錢用完了,那麼以後的所有事情都會變得更加輕鬆,那麼,我便會自然的認為成,我現在生活的任何改變,都不是這筆錢的原因,那麼日後便會更加心安理得了。
那麼,往往在個時間,最關鍵的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他解釋道,這筆錢在一定程度上會變成我的負累,而我更需要在這此時學會不爭,這樣我才能做到無害,開心。
那麼,老子所說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天之道其實就是立於眾人,不會妄害,而人之道,就是做事順其自然,不故意起事端,不故意掠奪,這便是聖人追求的純真心靈與珍貴的人格。
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了《道德經》中「捨得」的大智慧。
具備這種大智慧的人,往往格局也要更加寬大。大格局的人都懂得在為人處世的時候,捨棄一個,來換取另一個回報。
而白巖松的這個故事,恰恰證明了他的大格局以及大智慧。
而這些從《道德經》中學到的智慧,白巖松直到30歲以後,才發覺到他的重要性。
因此,他在對年輕人演講的時候總是被會說,30到40歲,對他最重要的一本書,便是老子的《道德經》。並將此稱之為是他的生命之書。
剛開始看《道德經》的時候覺得很簡單,看得越多,越覺得不簡單。有人以為我在研究《道德經》,我也不得不反問,我該做這樣的事嗎?我當然覺得該做這樣的事,因為任何好的東西都束之高閣,那麼蘊藏其中的智慧就不可以澤被眾人了。
可以說,《道德經》讓白巖松在每次面對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能夠做到更好的取捨。
聽了白巖松的很多演講之後,我對《道德經》就更加好奇了,因此就買來自己讀了讀。
果不其然,我讀完之後才發覺,老子的智慧實在太偉大了,怪不得都說,老子的思想,中國至今的智慧思想都無法超越。
它是一種勘破宇宙的大智慧,跳出了人本位的思考!
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學習道德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曾國藩就是一個受益者。
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
因為道德經全書字字珠璣,因此非常深奧,讀不懂的人,覺得晦澀,讀起來更是一臉懵逼。
但就是因為這種深奧性,很多人對道德經這本書又愛又恨,因此,我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全注全譯版本+圖解版本的《道德經》。
原文,註解還附有插圖,一應俱全,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書裡面的精髓。
同時,道德經還是一篇非常經典的韻文,它的字字句句之間全是語言美的高度濃縮,堪比藝術品。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
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