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主持人,曾獲得「中國金話筒獎」、「長江韜奮獎」等多個榮譽獎項,但即使身肩名與利,他卻仍能做到不忘初心。功名利祿、紛紛擾擾,世間誘惑太多,而白巖松也曾動過心,卻也守住了心。
白巖松曾表示自己曾有月賺2000萬的機會,就是去綜藝節目當評委,但最終白巖松還是拒絕了。為何?其實是因為受到《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影響——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總是利於眾生,而非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普濟大眾而與世無爭。只有舍,才有得,得失皆在一念間。白巖松也羨慕那些月入千萬的生活,但他還是保持了自己的清醒和覺悟,選擇走那條最踏實、最心安、最喜歡的路——新聞主持人。他拒絕在巨大的利益漩渦中失去本心。
白巖松說:「我總是害怕,因為我掙錢變得這麼容易了。然後我拿它幹嘛呢,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這麼多錢,衡量的標準不能拿外在的標準去衡量,說我掙多少錢,而是要看你是不是真的開心。我覺得我做這件事情(新聞主持人)是真的很開心呀,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確實如此,一旦錢財來得容易,就會讓自己被成就感衝昏頭腦,反而忘了最初的本心,況且我們其實真正喜歡的生活方式未必需要那麼多錢。可現如今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人們總是貪婪地想著掙一筆、再掙一筆,錢越多越好,但你是否在那些忙碌麻木的日子裡反思審視自己的本心,也許最初不過是想掙錢給父母買一件新衣服而已。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記著自己最初的追求,堅如磐石,矢志不移。所以說有些人之所以能站在高處,是因為這個人確實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白巖松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白巖松的人生中,是《道德經》拽住了白巖松的心,讓白巖松堅守住了自己最初的想法。「烏鎮文化講堂」中,白巖松就說出了《道德經》對自己的幫助。為他解答自己的人生兩大困惑:「私」與「滿」。
「以其無私,故成其私。」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就是書中的解答。《道德經》在白巖松的生命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如同一位充滿智慧的人生導師,引領他正確且堅定地前行。
如果我們也想學習更多的大道智慧,就可以來讀讀《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後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特別是對於生活在物質力量迅速崛起、精神信仰反倒日漸消退的今天的人們,《道德經》中呈現的精神內核一定會為你答疑解惑。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總之,《道德經》是一部值得你去反覆閱讀反覆體驗的文化典籍,將為你提供全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