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白巖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開始他是隨著「東方時空」走進大眾的視野,後來,他又主持了焦點訪談」、「新聞1+1」等節目,還多次榮獲各種獎項。
在白巖松事業如日中天時,他在一次採訪中說到:
「我也有一個月當一次評委,一下子掙2000萬的機會。但是我最終放棄了,因為我發覺掙錢如果這麼容易的話,我拿它幹嘛呢?其實,我的生活也並不需要這麼多錢,生活幸不幸福的標準也不是多少錢去衡量的,而是在這件事中,你是不是真的開心!」
現實生活中,可以說,能真正跟隨自己內心生活的人不多,而是變成了金錢的奴隸,拿著一個月兩三千的工資,還想著掙更多的錢,最後才發現,就算掙再多的錢,也開心不起來。
在採訪的最後,白巖松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結束語給出了答案:「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也正是這一句話,讓身處外界各種誘惑的白巖松真正清醒起來,最終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2018年的「烏鎮文化講堂」中,白巖松以「《道德經》——我的生命之書」為題,向在場的觀眾們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感悟和人生智慧。
白巖松說:「成名太早,對我來說,不見的是好事,其實對誰來說都不見的是好事。」
對於白巖松來說,成名太早就像是沒有織安全網的高樓,這樣是很危險的,稍不注意,就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
正如《道德經》中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循環系統,做什麼事情都要掌握好一個度,「月滿則虧,人滿則敗」。
白巖松說:「水杯滿了,這個杯子就再也倒不進任何東西,怎麼辦?那就潑掉它!」
所以白巖松在功成名就時,主動選擇辭去工作,只為開發新節目,他說:「沒有那一年的提升,就沒有我後來的更上一層樓。」由此可見,適時地把自己「清零」,我們才能進步。
白巖松坦言,他在正處於迷茫、困惑時期的三十五、六歲時,正好遇到了《道德經》,幫他走出了那段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他甚至將《道德經》稱作是「生命之書」。
《道德經》值得我們每一人研讀
除了白巖松,還有很多的人對老子的《道德經》做出的極高的評價。
魯迅:「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德國哲學家尼採:「《道德經》像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
雖然《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但其中的智慧是貫穿古今的,也被譽為「萬經之王」,涵蓋了為人處世、從政知道、經商之道等,凝聚著千年來的中國智慧。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讀的,而是用來悟的,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它更像是一把尺子,用它量一量,哪裡做的好與不好,一下子就知道了。」
這本彩繪全注全譯全解版本的《道德經》,文白對照,方便閱讀,讓我們閱讀起來無障礙。
不僅適合身處迷茫、困惑時期的年輕人,也適合血氣方剛的中年人,或是老人和孩子,都要讀一讀這本智慧寶典,相信你會從中有所收穫。
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