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文/夏海芹
一、導語
師:同學們,又到了桃花盛開的時節,你能說出有關桃花的詩句嗎?
生: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生: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師:桃花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學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徵。今天,我們來學習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記》。
二、教學過程
1.認識「記」
【屏顯】
「記」是一種文體,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2.認識作者
師:在八上我們學過陶淵明的《飲酒》,說說你知道的陶淵明。
生: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詩人;
生: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
師:進入課堂第一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行行復行行
師:本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表明其行蹤的句字,然後講講本文發生的故事。
1.讀文章,畫行蹤
【屏顯】
讀出長句的節奏:
(1)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4)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生:(展示)漁人行蹤的句子:
緣溪行——復前行——從口入——復行數十步——便要還家——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辭去——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2.依行蹤,說故事
師:請同學們依據漁人行蹤,講述本文故事。
(生講述故事。)
師:行行復行行,以漁人 「迷路」始,又以「迷路」終。
第二環節:世外與世內
師:成語「世外桃源」就源自這篇文章,用來比喻與世隔絕、幽靜美好的地方。「與世隔絕」,是桃花源的重要特徵,即文中的「絕境」。
【屏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抓「絕境」,說桃源世界之「美」
師:也就是說,文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漁人生活的世內,一個是桃花源的世外。請以漁人的視角,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桃源之境。
【屏顯】
句式:桃源世界有 。
示例:桃源世界有優美環境。體現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句中,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子一類。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樹高大、竹子青翠,環境十分優美。
生:桃源世界有穩定保障。體現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一句中,意思是,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屋住,有田耕,生活就有了保障。
師:這桃花源的布局,就像現在的「新農村」一樣,整齊有序。
生:桃源世界有寧靜氛圍。體現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句中,意思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這句是以聽覺寫桃花源寧靜的。
師:你讀一讀這種寧靜呢?
(生讀。)
師:你把重音放在「聞」字上了,試著把重音放在「相」字上讀讀。
(生變換重音讀。)
師:感覺有什麼不同?
生:重讀「相」字,互相能聽見聲音,更表現出寧靜。
師:這是「以聲寫靜」的方法,古詩文裡經常用到,大家批註在書上。
師:這句話中的「交通」一詞,是需要格外關注的。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我們來做一個填表歸類。
古今異義詞
古義
今義
交通
交錯相通
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鮮美
鮮豔而美麗
食物味道好
開朗
開闊明朗
樂觀
妻子
妻子和兒女
對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生:桃源世界有安閒快樂。體現在「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一句中,意思是,老人和小孩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這句是寫出了桃花源人精神的快樂。
師:你是說所有桃源人都精神快樂?
生:是的。老人和孩子一般是弱勢群體,連他們都快樂,那麼其他人可想而知了。
生:桃源世界有淳樸民風。體現在「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一句中,意思是,就邀請漁人去他們家,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便」,表立即,馬上,寫出村中人的熱情好客。
師:設酒殺雞作食,此句能不能改為「設酒、殺雞、作食」?
【屏顯】
(1)設酒殺雞作食。
(2)設酒、殺雞、作食。
生:不能,頓號有稍加停頓的意思,這裡不能停頓。
師:此處不僅不能停,反而應該快,一氣呵成,才能顯出桃源人的熱情。大家來讀一讀。
(生讀,體會熱情。)
生:桃源世界有淳樸民風。還體現在「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意思是,其餘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他們家做客,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皆」字,寫出桃源家家戶戶都熱情。
生:桃源世界有富足生活。體現在「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這兩句上,正因為家家酒肉充裕,菜蔬充足,才能快速拿出食物款待漁人,所以,村中人物質上很富足。
師:絕境一詞,在現代漢語中,還指風景絕佳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桃花源是與世隔絕之絕境,也是風景絕佳之絕境。絕境真乃絕境也!
2.抓「留白」,說漁人世界之亂
師:如果把桃花源稱為「世外」的話,漁人所處的世界就是「世內」了,請同學們再讀這個句子——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師:桃源人為什麼要與世隔絕?
生:自雲先世避秦時亂。
師:再簡潔點呢?
生:避秦時亂。
師:更簡潔點?
生:避亂。
師:幾百年過去了,桃源外的世界還「亂」嗎?那是怎樣一個社會呢?你能在文中發現一點線索,破解一些密碼嗎?
【屏顯】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生:我從「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中,看出漁人所處的社會並不好,如果好的話,村中人就不會「皆嘆惋」,而是「皆驚嘆」了。
師:此句運用了 「留白」的表現手法。
【屏顯】
留白: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是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間。文學作品中的留白,還能夠使文章更簡略。
【屏顯】
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396年),政治極度腐敗,賦稅徭役繁重,戰爭頻發,短短21年就爆發大小戰爭60場。
其結果是: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曹操《蒿裡行》)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師:同學們依據背景材料和課文內容,試著彌補文章留白處,用下面句式說話。
句式:漁人世界有 。
生:漁人世界有嚴苛的捐稅。
生:漁人世界有頻繁的戰爭。
生:漁人世界有困頓的生活。
生:漁人世界有離散的親人
……
師:桃源內外,兩重天地。一個是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現世安穩,
——一個是政權更迭民生凋敝的亂世離散;
師:一個是「皆出酒食」的熱情好客,
——一個是「處處志之」的背信棄義;
師:一個是歲月靜好,
——一個人是負重前行。
師:一個世界很精彩,
——一個世界很無奈。
師:這就是桃源世界與漁人世界。
三、尋尋又覓覓
師:桃花是美好的象徵,桃花源也是美好的存在,漁人世界對桃源世界開始了一遍遍地尋覓。請大家齊讀課文後兩段,請從字數變化、用詞鍊字等方面對尋覓桃源進行賞析。
【屏顯】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生:從字數上看,文章語言由之前的以四字為主,轉為三字、甚至出現二字。字數少,表明節奏快,簡潔乾脆。
生:由句式的簡短,可以讀出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後行動的迅速,很急切。
生:從用詞看,「及郡下」「 詣太守」「說如此」,連用三個動詞,表明一刻不停、心情急迫。
師:這裡有兩個有意思的詞,我們來學習一下,「既」和「即」。
這兩個字,左邊一樣,都是盛放食物的容器,「既」字的甲骨文是一個人背對著食物,表明吃完飯,是「已經」的意思;而「即」字是一個人面對著食物,有「靠近」「馬上」的意思。本文中,「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的「即」字,寫出太守得知此事後反映的迅速。
師:尋尋覓覓,卻冷冷清清。武陵漁人一次隨意的自駕遊偶然發現了桃花源,此後眾人多次刻意地尋覓,卻再也找不到了。再讀下面句子,你讀出了什麼?
【屏顯】
1.遂迷,不復得路。
2.未果,尋病終。
3.後遂無問津者。
(生反覆讀)
生:失落、遺憾、濃濃的惆悵。
【屏顯】
桃花源永久地消失於被重新尋找的可能性之外。
——餘秋雨
師: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描寫一個亦真實幻的桃花源,想要表達什麼呢?
生:對心中理想社會的追求。
生:對當時東晉社會的不滿。
生: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寧靜的嚮往。
師:《桃花源記》裡的人們不再尋覓桃花源了,可是文章外的人卻一直在尋尋覓覓。
【屏顯】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唐·王維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宋·謝枋得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佛語
師:桃花源在現實層面上永遠尋不到,在精神層面上卻永遠存在著。它是美好社會的象徵,是種在中國人心田的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請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