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一句話,叫做:知識改變命運。
你好,我是孫圈圈,一位創業者,我做的是在線教育,是「圈外同學」的創始人,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幫助職場白領快速成長,取得成功,換句話說就是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
▲孫圈圈演講現場
我的故事呢,要從十幾年前大學畢業的時候開始說起,因為那時的我差點失業。
當時我放棄了保研的資格,然後信心滿滿開始找工作,結果我投了一兩百封簡歷,結果連一個offer都沒有拿到。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面試,是一家我非常想去的公司。
但我的表現非常糟糕,應該是搞砸了,就在我萬分沮喪轉身離開的時候,又聽到兩個面試官小聲議論:
中國的大學教育簡直太失敗了,一個南京大學的畢業生的,成績這麼好還有保研的資格,盡然連自我介紹都做不好。
但這麼重要的面試我是經過充分準備的,我準備了很多的標準答案,就像對待一次重要考試一樣。但當我去面試的時候,他們問我的問題,恰恰都在我的準備範圍之外。
我到現在都記得那些問題:
這些問題,我一個都沒有思考過。
所以那一瞬間,我對教育的信仰全部崩塌。
我出生在江蘇南通的一個縣級市,我們那裡非常重視教育,所以高考競爭非常激烈。
所有的小孩從小都被植入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去大城市,就能改變命運。
就因為這樣的氛圍,我們那裡對教育充滿了敬畏的。不同的地方對成功有不同的定義。
有的地方覺得當商人很好,有的地方覺得當個匠人很好,但在我們那個地方,最嚮往的職業叫做老師。
我從小就是一個學霸,一路考上了南京大學,然後又拿到了保研資格。
所以我對「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深信不疑,它幾乎成了我的信仰,因為我從中收穫了太多。
直到我聽到那兩個面試官的話開始,我開始對自己過去相信的東西產生了懷疑。
我真的可以靠教育改變命運嗎?
離開學校之後,我好像從一個教育的受益者,變成了一個教育的犧牲者。
最後我終於找到了一家諮詢公司的工作,在那裡待了8年多時間。
這家公司主要的工作是研究人才管理方面,研究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這份工作給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可以不斷反思:人才究竟是什麼?大學教育有什麼問題?我的職業發展在剛開始為什麼這麼順利?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到30歲時,我成為了公司晉升最快的諮詢顧問,而且如果繼續待下去,很可能成為最年輕的合伙人。
但是,突然某一天,我又陷入了一種迷茫。你們可能知道,大公司的工作就像是在爬梯子,有非常清晰的目標,每往上爬一格,就會有人給你鼓掌,你繼續往上爬就好了。
可是,當我突然快爬到頂的時候,我看到了梯子最頂端的風景,我突然不想爬了,因為我發現那不是我想要的。
但是我想要什麼呢?我不知道。
那段時間,每天睡覺前,我都會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看很久,甚至會失眠。
我不斷的在想我接下來要幹點啥?
我甚至每天都會在「知乎」上搜索「人生目標」,可是那麼多條回答裡,沒有一條是我想要的答案。
為了讓自己擺脫這種迷茫的狀態,我找了很多我認為很厲害的過來人,我跟他們交流,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擺脫這種迷茫的。
然後把跟他們的談話的內容記錄在我的公眾號裡,這個公眾號叫「圈外」。
本來這是我自己的療愈方式,結果沒想到引來很多人圍觀,還出現了10W+的爆款,居然還有人不斷催更。
我這時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迷茫的人這麼多。
還有很多年輕人來跟我交流,問的都是一些職業晉升的問題。
比如:
這些都是我很擅長回答的問題。
有一天我在翻看後臺留言的時候,又看到大量相同的問題,那時候我突然想:要不去做職業教育吧?
我一路摸爬滾打到了現在,然後就我的經驗和專業,應該能夠幫幫到他們少走彎路。
但我被這個念頭嚇到了,因為我一度對「教育」充滿了懷疑,更何況,而且他們不是小孩子了,都是成年人。
要重新塑造一個成年人,教育的作用能有多大。
所以在之後的1年裡面,我還是在做諮詢,但那個聲音,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要不去做教育吧?
那我到底要不要去呢?這可能是我30多年來,耗時最長的一個決策。
後來我找到一個方法,它不僅在那個時候幫到了我,之後我還分享給了很多人,也幫到了他們。
所以今天我在這裡也把這個方法分享給你,希望也能幫助到你。
這個方法一個共分三步。
首先,第一步叫做:尋找巔峰體驗。
什麼意思呢,就是梳理自己過往人生當中特別開心有成就感以及哪些時刻讓你特別挫敗和沮喪的。
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比如「父母」,比如「員工」,它們會告訴我「我應該做什麼」,而「我想做什麼」卻被掩蓋了。
而尋找巔峰體驗,恰恰是用你自己的感受作為尺度去衡量你到底想要什麼?
第二步叫做,求助外部視角。
就是你去找10個親近的朋友,詢問他們我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最專注、最熱情,是兩眼放光的。
為什麼要找朋友呢?
因為我們自己看自己是看不清的,朋友們卻會更加理性客觀,他們會看到你看不清的東西,只要他們願意跟你說實話,你就能在他們的眼中看到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這兩步做完之後,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痛苦的叫做:面壁自我拷問。
什麼意思呢?我找了一個周末的下午,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拿出一整打A4紙面,開始一個個寫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為之興奮的事,就這樣寫了100多個。
我從來不知道自己這麼貪心,想要得這麼多。
這一步可能是讓你很興奮的,但接下來是你最痛苦的,你就要開始做減法了。
一開始很簡單,很多事情你知道這輩子都是不會去做的。
但只剩下大概有五六條的時候,是最痛苦的。因為你知道:刪掉,就意味著我這輩子不可能實現它了。
這個過程中,我從剛才的極度興奮變成極度崩潰。
我記得我當時刪掉了,「財富自由」 「陪伴家人」以及「健康」,
最後,我留在紙上的那條是:影響並幫助他人成長。
做完這個練習的第二天,我就辭職去做教育了。
從那天到現在已經4年時間,期間我也走過很多彎路。一開始創業我也很幼稚嘛,就覺得給我一個程式設計師,老娘就要改變世界了。
過程中踩了無數的坑,摔了很多很多跤,但唯一沒有變的是我寫在紙上的那句話:影響並幫助他人成長。
今天,「圈外」已經有200多萬學員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是沒有懷疑過:到底教育能夠改變什麼、改變多少?
恰恰是我們的學員給了我信心和勇氣。
這裡我特別想跟你分享一個學員真實的故事。
他也是一個80後,在一家五百強公司,是個技術男做。有兩個孩子。這個年紀,你懂得的,家庭壓力有多大。
我從來沒想過我可以幫到他。我對他有印象,是我們在上海做過一次學員聚會,來了幾百人,他自告奮勇要當攝影師,當時他和我說:
感謝圈外,他是個特別內向的人,一直做技術,發展遇到很大的瓶頸,但是在圈外認識了很多各行各業有意思的人,幫他看到很多可能性,自己通過圈外課程也知道如何從技術轉型到管理。
再後來,他參加了我們的戈壁徒步活動,作為領隊和攝影師,還代表圈外,跟其他商學院的隊伍競爭。
結果第二年參賽出發之前,他突然生病了,你可能看過《我不是藥神》,是的,就是電影裡演的那個病,慢性白血病。
別說上賽場了,他幾乎都下不了床。
我們去看他的時候,大家都哭了。然後所有的隊員們製作了一件隊服,一路上由不同的隊員背著替他走完了100多公裡的比賽,穿過戈壁,拿了冠軍,回來的時候每個人籤上名字送給他。
通過圈外的學習和學員們的鼓勵,他又重新站起來,他開始跑步,甚至帶著父母包括兩個小孩子,堅持跑步。
通過跑步這件事他想表達的是,他對生活依然充滿著希望。
在那一刻,我充分理解了一件事:所謂教育,就是讓一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一直在強調,要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或許,我現在所做的成人教育,才能真正實現這樣的目的。
更需要幫助的,是我們這些已經長大了的孩子。
想清楚了這一點之後,我便不再猶豫,不再彷徨,不再懷疑。在我後來的創業道路上,我再也沒有質疑過這一點。
在我的這段經歷中,我重啟的最重要的東西叫做:信念。
知識改變命運就是一種信念。
它曾經在我面前坍塌過,但如今我重啟了它。
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在35歲之前,你大概率會經歷至少一次信仰的坍塌。
因為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從小就被植入很多信念比如:
「失敗是成功之母」
「知識改變命運」
我們朗讀它們,背誦它們,卻很少去認真思考這些被前人寫下的信念,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與我們而言,它們就像一段經文、一句口號。
但念多了,我們也就默認它們是正確的了。
可等到真的踏上了社會,會發現這些原來我們在心目中已經等同於默認真理的信念,其實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比如父母從小告訴我,要好好學習,知識改變命運,可智商、出身、資源甚至運氣,哪個不比後天努力更重要,更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就像我,寒窗苦讀了這麼多年,卻連一次小小的面試都能把我打的一敗塗地。
這些曾經別人灌輸給我們的信念,就像空中樓閣一樣,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在我們面前轟然垮塌,變成一片廢墟。
面對這片廢墟,我們可以選擇轉身離開,說一句「這個世界把我騙得好苦」,然後在我們的餘生中再也沒有任何信念。
也有人選擇,留在原地,認真思考:為什麼這些信念會這麼脆弱,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用自己的雙手踐行過它們。
於是留下的人,選擇從廢墟裡撿起一塊塊的碎磚,重新鋪就出一條通往前方的道路。
哪怕,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我就是那個留下的人,我通過創業,重啟了兒時的信念。
還記得我一開始問你的那個問題嗎?
知識改變命運。
你還相信這句話嗎?
如今的我,再次讓這句話成為了自己的信念,我堅信知識會改變命運,不只是我的,還有我學員的,我公司員工的,還有千千萬萬其他人的。
我是孫圈圈,一個重拾了信念的創業者,願你也有自己的信念,不管是一直深信不疑的,還是經過了曲折重新獲得的。
因為信念,是通往黎明的道路,哪怕是一條少有人走的的路。
▲關注馬徐駿視頻號,了解更多內容
Ps:也可以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馬徐駿,獲得更多演講方面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