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有效應對職業倦怠感?

2020-12-27 象叔生涯

【每日一問】請問您有過職業倦怠感嗎?您有什麼有效的應對方法分享給大家?

來自小夥伴姜同學的精彩回答:

職業倦怠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職業感受,從原理上解讀,倦怠感的產生往往取決於興趣的缺失,而興趣是一種與不確定程度相關的一種情緒,因此在相對確定的工作中大部分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職業倦怠感,這裡既可能包含最原始的重複勞作的無趣感,也可能包含疲於應付各種工作瑣事的麻木感,甚至也會夾雜著為了逃避某些人或者事產生的厭倦感。職業倦怠是一種惡性循環的情緒積累,如果不及時解決這種情緒會在自我認知中不斷加深進而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面對職業倦怠感我的方法:

1.拆解:情緒的產生是一種複雜的過程,但一個人被問到你因為什麼而感到倦怠時,你的答案第一反應總是一個動作一個人或者一件事,而不會去排列出這一天或者是最近這一段時間你都因為那些事情的不斷積累而產生了這種情緒。因此我的建議是把最近做的工作內容或者項目全部排列出來,分析是哪些環節讓你感覺無趣或者是想逃避。其實有些時候某些工作環節順序的調整就能一定程度上緩解職業倦怠。

2.自我和解。接受情緒的產生並且學會平靜的感受情緒,嘗試將工作的注意力轉移到工作有意義的環節或是正面影響上,亦可以嘗試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培養並擴散興趣的影響力。試著找到工作與生活,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平衡。而非執著於惡性循環的自我折磨

3.興趣的連結:試著搭建興趣與工作的橋梁,直接連結:嘗試改變固有的工作節奏或工作方式,在工作中找到興趣的切入點;間接連結:感興趣的活動能否培養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進而間接地促進工作動力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恰逢繼續教育補學,在選修課程上我看到了《職業倦怠的與正能量激發》這個課題,直覺告訴我這會對我有幫助,我便認真地學習了這個章節。從中我清楚地明白了職業倦怠這個詞的含義,也清楚地認識到目前的自己就正處於職業倦怠期。我把自己學習後的所感所悟記錄下來,如果他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希望對別人有所幫助。
  • 積極應對工作壓力,主動調適職業倦怠
    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緩解工作壓力,提升職業幸福感,3月 17日下午,志強路幼兒園特邀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潭實驗學校黨支部書記蔡永紅來園開展教師團隊心理輔導講座。此次活動以「積極應對工作壓力,主動調適職業倦怠」為主題,通過針對性的團體輔導策略,幫助教師準確認識職業倦怠,學習覺察分析,努力應對工作壓力。
  • 工作幾年就有了職業倦怠感,還有點救嗎?
    久而久之,隨著教學崗位重複性內容的頻繁出現,有一部分教師開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職業倦怠。尤其是對於體育這一門相對來講不受重視的科目,教師可能很少能夠有強烈的個人榮耀感或者成就感,這些都容易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為了避免讓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嘗試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狀態,讓自己能夠重新煥發出活力與激情去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
  • 【心理援助專欄】出現職業倦怠,我該如何應對?
    【心理援助專欄】 面對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術」(四十三) 出現職業倦怠,我該如何應對?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工作重壓或長期壓力下產生的身心疲勞狀態,是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症狀。嚴重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狀態稱之為「職業耗竭」,表現為: (一)心理方面 情感衰竭:情感乾枯、缺乏激情、易於焦慮、抑鬱、憤怒。
  • 怎樣看待職業倦怠?我們可以做什麼
    本來職業倦怠就是很難被處理和消化的心理問題,加上這段時間COVID-19大流行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每天忍受口罩的悶熱和阻隔,一面還要賣力工作。長期承受職業倦怠,會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和自身的心理問題。
  • 直面服務行業的職業倦怠
    如果以上三條讓你猶豫了,那恭喜你,趕上了21世紀最流行的職場感冒-職業倦怠。但別擔心,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0%的中國職場人輕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職業倦怠,所以你是其中的一員也沒啥好奇怪的。在各行各業的調查中,服務型行業尤其是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行業,怎樣積極面對職業倦怠是我們的一大難題。職業倦怠從何而來,這個感冒又如何對症下藥?
  • 教師如何克服職業倦怠感?
    教師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感。因為,教師在教師育人的過程中,經常要引導學生,而每個學生他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長期在一個崗位工作,必然會產生倦怠感。職業倦怠會有哪些表現呢?第一,對備課不上心。重複使用課件,不在教學資源上進行重新整合。第二,對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因為認知上的不對稱,學生很難將老師所要求的事進行一一回應。
  •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該如何自我消解?
    這位年輕教師之所以會辭職,是因為在他身上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職業倦怠感。說到職業倦怠感,很多人認為它只出現在入職時間較長的老職工群體中,且多從事的是一些機械、重複性的工作。但現實情況是,在教師這個群體中也有很多人出現了職業倦怠,且多是從教沒幾年的年輕教師。有研究表明,職業倦怠感更容易發生在參加工作的早期,尤其是小於30歲特別是入職5年左右的年輕教師身上。
  • 職業倦怠期了?矯情~
    用人上都是「非極致而不為」的理念,這讓整天羨慕別人家公司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面向30—40這個年齡段的員工開火,真是勇氣可嘉,要知道在很多企業這個年齡段的員工正是職業的黃金年齡,是很多傳統行業的中流砥柱。當然或許與行業性質有關,讓更多的網際網路企業用職場小鮮肉們挑起了工作的大梁。
  • 新時期教師「職業倦怠」如何破解
    《2015年度中國教育改進報告》稱:2015年教師職業倦怠不斷蔓延,這一現象在城鎮學校尤其突出。仔細分析,造成目前教師「職業倦怠」主要成因有三個方面:1.物質層面——城鄉收入不均衡。績效工資改革深入推進,目前城鄉之間績效差距在不斷縮小,但隨著中央省市一系列關心關注鄉鎮教師待遇政策的出臺,城鎮教師待遇遠低於鄉鎮教師,再加上生活在城鎮相對生活成本比較高,更加造成城鎮教師工作積極性下挫。2.質量要求——家長帶來巨大工作壓力。
  • 「職業倦怠症」怎麼治
    【摘要】職業倦怠是一種關於職業的消極情緒和態度,雖然極其容易在工作中發生,但並非不可以克服。將創造力植入工作的無聊狀態,以正念復原職業初心,以靈性促進個體生活的完整性,以工作環境建設和家庭環境建設完善個體情緒支持體系等,無疑是我們可以用來幫助那些陷入職業倦怠的個體的有效方法。
  • 王開東:教師如何破解職業倦怠感?
    誰都明白,教師職業很辛苦,上了一定年齡,常常就會力不從心。有時候,職稱到頂了,老師失去追求的動力,職業倦怠感就會隨之產生。但就我這些年的觀察,一旦職業倦怠感誕生了,老師往往就迅速衰老下去。理想主義死去,就是人間不值得的論調。
  •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從何而來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由於教師長期持續疲勞和壓力的積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認可而產生的疲憊、厭倦和挫敗的情緒感受和心理狀態。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工作不開心、對工作缺少激情,得過且過,充滿壓力感、疲憊感、挫敗感。
  • 孫瑞希: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附福利:職業倦怠測試量表)
    然而,對很多有職業倦怠的人而言,他們一面因為倦怠而陷入無助,一面卻幾乎沒有尋找專業諮詢的意識。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職業倦怠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涉及的人數相當龐大。怎樣確定自己有職業倦怠呢?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怎樣避免職業倦怠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和Leiter於1997年提出了職業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論。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用不了多久,便徹底掉入了瓶頸期,產生強烈的職業倦怠感。更可怕的是,如果無意識,或是找不到突破的方向,職業倦怠很快就會從一種所謂的「感覺」,變成在個人經濟和發展方面,困住自己的殘酷現實。 2、困在低成就感工作裡 琪琪剛轉行成為一家公司的人事助理,原本想著好好積累,爭取儘快有所成長。
  •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
    當大學教師遭遇職業倦怠,有多少人動了離職的念頭?大學又該如何留住他們的心?日前,騰訊—麥可思針對大學教師職業倦怠展開問卷調查,為您詳解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之謎。此次調查收回在校教師有效答卷共10734份,其中本科院校教師7789份,高職高專院校教師2945份。
  • 教師職業倦怠地識別、原因與解決策略
    有一位老教師,他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和理念的影響會比較深,他現在沒有辦法去應對自己教育改革的一些全新的理念,沒有辦法使用一些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因此可能會有挫敗感。有的老師可能工作環境相對比較封閉,沒有辦法得到領導的足夠的認可或者同事的關心,因此可能會孤獨感倍增。有些老師在處理與學生和家長的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矛盾衝突甚至是被誤解的現象,因此感到很委屈和無奈。
  • 今天,我們累了,患上職業倦怠感」流行病」
    我們是獨自一人奔跑的勇者,我們是學校體育的實施者,是學生體質的促進者,同樣我們是別人眼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我們一點作為就會推到風潮浪間,我們被質疑,我們被嘲笑,我們被諷刺,我們不被重視,不被理解和支持,慢慢的我們的心涼了,我們累了,漸漸地患上了職業倦怠感這一流行病。
  • 沒有職場人願意經歷職業倦怠期
    工作了3—5年之後,很多在蛻變中成長的職場精英慢慢會進入職場倦怠期。伴隨著職業理想慢慢成型到最終實現,努力貫穿著職業生涯之路,具備一定競爭能力也處於管理崗位。但面對社會和生活壓力,遭遇職場瓶頸很難有更大的突破。職業倦怠期是被一直關注的話題,也困擾著從業多年的職場人士。
  • 面對職業倦怠,你要如何破局?
    03怎樣確定自己有職業倦怠呢?04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怎樣避免職業倦怠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和LEITER於1997年提出了職業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論。他們認為,個體與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包括:工作負荷:如工作過量;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與職業倦怠中的無力感有關,通常表明個體對工作中所需的資源沒有足夠的控制,或者指個體對使用他們認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沒有足夠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