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幾年就有了職業倦怠感,還有點救嗎?

2021-01-07 燈塔體育

從工作內容與受眾對象來看,教師的教學內容相對來講是固定的,即使給不同的班級授課,面對的是不一樣的學生,但課程內容的相似性以及學生群體特徵的大眾性基本是相近的。久而久之,隨著教學崗位重複性內容的頻繁出現,有一部分教師開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職業倦怠。尤其是對於體育這一門相對來講不受重視的科目,教師可能很少能夠有強烈的個人榮耀感或者成就感,這些都容易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為了避免讓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嘗試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狀態,讓自己能夠重新煥發出活力與激情去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

原來,努力工作的自己,居然也會有職業倦怠的時候,沒關係,面對它,消除這種負面情緒。

職業倦怠的形成原因

01

教學成就感不明顯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與其他學科對比起來,學生對體育學科的興趣度比較低,參與激情比較淡,尤其是即將升學考試的學生,甚至會人為地將體育課的時間用來複習其他學科等,從教師的角度上講,即使精心設計了體育活動,可能也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長此以往,教師無法在教學中收穫成就感,無法在教學中施展自己的才華或者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教師就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克服這一誘因的對策是學校自身要提高體育學科的地位。

總的來講,社會、學校、家庭都要有意識地提高體育學科的地位,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來增強體育教師的教學成就感。

02

體能挑戰與消耗大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與其他學科多在室內教學的環境不同,體育學科是在室外進行的,一般是在學校操場,在這種露天的環境下,避免不了風吹日曬,這本身就是對體育教師戶外適應能力的挑戰。體育學科是「動起來」的學科,跑跳攀爬、上下高低等是常態,這也是對體育教師體力的一種挑戰。

體育教師需要消耗的體能大,風吹日曬,長此以往,是一種來自於客觀對身體素質的挑戰,尤其是對於女性體育教師來講,其「吃力感」會來得更快,這也是誘發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的因素。

03

無形的心理壓力大

體育鍛鍊本身就是一種肢體的舒展,加之每一名學生的體能素質都不一樣,有的學生承受力強,有的學生承受力弱,在各種體育訓練中,體育損傷是無法避免的一種客觀存在。有的學生受了一點傷就害怕甚至是無意識地擴大了其嚴重性,隨之而來的是家長急切的心情對體育教師進行批評甚至指責,這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往往會讓體育教師們產生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害怕學生在體育課上出現什麼意外,既不想也不敢組織強度大的體育活動,而且還要時時避免學生的情緒波動,這種「畏首畏尾」、「前怕狼後怕虎」的心理壓力也會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

04

個人成長空間較小

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對比起來,由於體育的特殊性,體育教師個人的成長空間比較小,不論是在學校教職隊伍中的晉升空間,還是在體育學科裡面的個人影響力,都不是那麼直觀明顯,這種緩慢的成長也會讓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

二、克服職業倦怠的方法

01

嘗試創新教學方法

職業倦怠這種情緒最開始出現的原因是工作內容的重複性高,置放在體育教學的環境中,主要是因為體育項目的高度雷同化,教師可能教了三年、五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教學訓練內容都大體相似,教學方法、教學目標、以及對學生的達標考核也相似,這些都會使教師漸漸喪失教學興趣,因此,教師首先可以從合理性地嘗試創新教學方法來著手。

如今,網際網路與教學的相互滲透度越來越高,有不少信息技術工作被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引入到學科改革當中,體育教師也可以嘗試將信息技術運用到體育教學。再以大數據為例,教師可以思考如何藉助信息技術與工具來採集學生的運動數據,用數據來輔助自己的教學以促進對學生做出更好的教學判斷,幫助其制定更好的訓練計劃。比如,將課堂的主動權與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嘗試做教師,看是否會激蕩出不一樣的教學火花。總的來講,在合理可控的範圍內去嘗試儘可能富有創新性和創意性的教學方法將會有助於釋放教師的教學潛力與教學激情。

02

主動接觸體育教育圈資源

職業倦怠感是一種由內而外積累的情緒,遇到這種情況,體育教師可以嘗試主動地去擴展自己的交友圈,主動地去接觸體育圈的資源,讓自己更多地與其他同行交流。體育教師可以多與其他兄弟學校的同行進行交流,或者藉助公開的運動賽事等來與體育教研專家等進行交流,多詢問,多了解更多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比如其他學校目前引入的教學設施都有哪些?當下是以怎樣的方式來組織設計體育課堂?如何對學生進行測評?學生對哪一些體育訓練項目更加感興趣?課餘時間如何去激發學生主動訓練的熱情等等。比如,網際網路的開放讓信息交流變得更加直接與快速,體育教師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與其他城市、其他省份、甚至是其他國家的體育教學從業人員進行交流,這些都有助於啟發教師的教學思路,拓展教師的思維眼界,從而幫助教師克服職業倦怠感。

03

感知確切微小幸福要素

教學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有部分教師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難以感知或者很難接受到來自於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等外界的良性反饋,久而久之,工作的成就感越來越低,職業倦怠感也就越來越強,為此,教師可以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提高自己對微小但確切幸福要素的感知能力。

比如,在課堂訓練中,教師可以儘可能輕鬆愉悅的方式來給學生制定訓練計劃,以朋友般的身份來陪同學生一起訓練,當學生展露出笑容或者發出對教師或肯定、或支持、或讚揚的評價時,教師可以保持著一定的敏感性,並將其作為激勵自己的要素,讓自己能夠在學生的積極反饋中去提高工作的成就感。比如,在日常與其他體育教師的交流溝通中,每當聽到一種新的思路,或者有新的考量,都可以及時記錄下來,並將其作為嘗試挑戰自己的要素,讓自己能夠在嘗試挑戰中始終保持著活躍性。實際上,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在日常的教學環境中,真真切切地存在不少微小但是確切的幸福要素,我們稱之為「小確幸」,只要教師提高這種感知力,就會更容易感到幸福而不容易感到職業倦怠。

4

堅定個人理想信念追求

教學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而且每一位教師只能參與到學生整個成長過程中的一段時期,也許這個時期內學生的成長不明顯,但又的確是對學生的長期發展產生正向的影響,這種「成效滯後性」也容易讓一部分體育教師難以有成就感,從而產生職業倦怠感。為此,教師應當堅定自己的個人理想信念與追求,並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考核指標轉化為與自己理想信念有關的精神追求。以跑步為例,在教師的考核中,有合格率的指標要求,也就是教師必須要保證全班有多少人可以達標才算是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將其轉為另一種思想,即幫助全班多少人來提高跑步的技能,包括爆發力、衝刺力、耐力等。用「幫助學生更好成長」來取代「完成本職教學任務要求」這種思想,頃刻間,教師的動力就會不一樣,這種回歸初心的想法更貼合於教師的教學理想與教學追求,在理想的號召與鼓勵下,教師也會更好地去克服自己的職業倦怠感。

參考文獻:

江蘇省海門中學:吳斌/略論高中體育教師如何克服職業倦怠

江蘇省海門中學:蔡小井/文高中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克服對策

相關焦點

  • 怎樣有效應對職業倦怠感?
    【每日一問】請問您有過職業倦怠感嗎?您有什麼有效的應對方法分享給大家?來自小夥伴姜同學的精彩回答:職業倦怠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職業感受,從原理上解讀,倦怠感的產生往往取決於興趣的缺失,而興趣是一種與不確定程度相關的一種情緒,因此在相對確定的工作中大部分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職業倦怠感,這裡既可能包含最原始的重複勞作的無趣感,也可能包含疲於應付各種工作瑣事的麻木感
  • 你有職業倦怠嗎?
    【新華社微特稿】工作難免有壓力,可如果一直承受重壓,感到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那就是「職業倦怠」。美國心理學家謝麗·本頓說,職業倦怠容易引起心理健康問題,而且不像抑鬱症那樣易於診斷。北美最大的招聘網站運營商凱業必達2017年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上班族中61%對現有工作有倦怠感,超過三分之一承認工作帶來高強度壓力和焦慮。如何判斷是否有職業倦怠?本頓告訴英國《每日郵報》記者,職業倦怠通常有5個跡象:1、失眠和精疲力竭。睡眠紊亂是職業倦怠的明確跡象之一,上班族應該工作時精力充沛,下班時成就滿滿。
  • 教師的職業倦怠感該如何自我消解?
    這位年輕教師之所以會辭職,是因為在他身上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職業倦怠感。說到職業倦怠感,很多人認為它只出現在入職時間較長的老職工群體中,且多從事的是一些機械、重複性的工作。但現實情況是,在教師這個群體中也有很多人出現了職業倦怠,且多是從教沒幾年的年輕教師。有研究表明,職業倦怠感更容易發生在參加工作的早期,尤其是小於30歲特別是入職5年左右的年輕教師身上。
  • 教師如何克服職業倦怠感?
    教師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感。因為,教師在教師育人的過程中,經常要引導學生,而每個學生他們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長期在一個崗位工作,必然會產生倦怠感。職業倦怠會有哪些表現呢?第一,對備課不上心。重複使用課件,不在教學資源上進行重新整合。第二,對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因為認知上的不對稱,學生很難將老師所要求的事進行一一回應。
  • 王開東:教師如何破解職業倦怠感?
    誰都明白,教師職業很辛苦,上了一定年齡,常常就會力不從心。有時候,職稱到頂了,老師失去追求的動力,職業倦怠感就會隨之產生。但就我這些年的觀察,一旦職業倦怠感誕生了,老師往往就迅速衰老下去。理想主義死去,就是人間不值得的論調。
  • 如何應對工作中的職業倦怠
    隱隱地我明白,是自己對工作的認知出現了負面的情緒,這個情緒沒有隨著時間推移慢慢消除,反而越來越明顯,我突然有點害怕了,因為我看不到工作的樂趣,工作佔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如果從工作中感受不到快樂,那麼還會有幸福可言嗎?恰逢繼續教育補學,在選修課程上我看到了《職業倦怠的與正能量激發》這個課題,直覺告訴我這會對我有幫助,我便認真地學習了這個章節。
  • 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從何而來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由於教師長期持續疲勞和壓力的積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認可而產生的疲憊、厭倦和挫敗的情緒感受和心理狀態。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工作不開心、對工作缺少激情,得過且過,充滿壓力感、疲憊感、挫敗感。
  • 當「職業倦怠」來臨時
    有5年媒體工作經驗的小和,選擇在她30歲前,辭去工作,到海外流浪了8個月。  除了希望走出倦怠的工作情緒,也完成自己海外生活體驗的夢想,「算是給我自己的30歲生日禮物吧!」  倦怠,是再自然不過的心情  談起職業倦怠,許多受訪的上班族都眼睛一亮,似乎每個人都有故事要說似的。
  • 今天,我們累了,患上職業倦怠感」流行病」
    我們是獨自一人奔跑的勇者,我們是學校體育的實施者,是學生體質的促進者,同樣我們是別人眼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我們一點作為就會推到風潮浪間,我們被質疑,我們被嘲笑,我們被諷刺,我們不被重視,不被理解和支持,慢慢的我們的心涼了,我們累了,漸漸地患上了職業倦怠感這一流行病。
  • 直面服務行業的職業倦怠
    你有因自我懷疑而對工作產生過恐懼嗎?如果以上三條讓你猶豫了,那恭喜你,趕上了21世紀最流行的職場感冒-職業倦怠。但別擔心,據《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70%的中國職場人輕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職業倦怠,所以你是其中的一員也沒啥好奇怪的。在各行各業的調查中,服務型行業尤其是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行業,怎樣積極面對職業倦怠是我們的一大難題。
  • 你有這些狀況嗎?世衛組織將「職業倦怠」列入疾病分類
    在當今的職場文化中,「忙碌」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職業倦怠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大多數專業人士,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有這樣的感受:精疲力盡、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完成小任務,無法承受長期的工作壓力。而許多職場人士,尤其是千禧一代,已經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工作越多越好,或者他們需要一直工作才能成功。但這種認知會造成長期的過度產出,並可能讓人嗜睡和缺乏精力。據《福布斯》雜誌報導,越來越多研究也表明,職場人士的職業倦怠越來越普遍。例如,最近的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23%的員工表示在工作時經常或總是感到精疲力盡,另有44%的人表示偶爾出現精疲力盡感。」
  • 教書半年就有了職業倦怠感,年輕老師應當如何規劃教書生涯?
    但短短一學期下來,尤其是當了一學期班主任後,她說自己就如同挨了一悶棍,激情都被磨沒了,已經有了職業倦怠感。我了解到,她大學生畢後到了一所普通中學,這所學校生源基礎不好,「學生太難管了,還不愛學。」,這是她給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她剛剛走上三尺講臺半年,未來的路還很長,這麼早就產生了職業倦怠感,讓人不免有些擔心。
  • 有了職業倦怠感怎麼辦?你需要學會這些方法自救!
    最近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忽然就有一種不想工作的想法,而面對這個問題,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當他說出這個時,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也遇到過幾次這種情況。可我是如何度過的呢?今天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吧。倘若你有了以下這些特徵,那麼你就一定要注意了。
  • 教師職業倦怠?這樣做可以消除
    說到職業倦怠,我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在各個行業當中算是最嚴重的了。在我們絕大部分一些教齡比較長的教師看來,他們年復一年地做著同樣一件事:備課、上課、改作等等一些教學常規工作,老師們像機器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著這樣的事情,都覺得煩了,膩了,就產生了這些老教師所謂的「職業倦怠」。其實,我卻不這樣認為。
  • 如何走出職業倦怠?
    忙活了一天也不知道幹成了什麼,一不小心還要加班,別人吃夜宵的時間,你才準備回家,心想,辭職算了,這樣的念頭大概動了一萬遍了…… 假如你也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產生職業倦怠了,它有著最顯著「症狀」——不想上班。
  • 職業倦怠症的「自救指南」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  職業倦怠有特徵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 40%人有職業倦怠綜合症 工作負擔過重比例達76%
    「這個工作越幹越沒勁!真想提前退休!」現在常能聽到上班族發出類似的牢騷。某人力資源網站一份職業調查報告顯示,約有40%被調查者可以歸為職業倦怠綜合症患者,其中工作負擔過重的比例高達76%,但大多數人都抱有陳舊的觀念,認為職業疲勞和倦怠是由於意志脆弱等個人問題所致,自己的心理負擔和疾患不必被外人所了解。
  • 職業倦怠 job burnout
    你自己或者身邊有人出現「職業倦怠症」嗎?據調查,在如今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下,「職業倦怠症」正日益蔓延,而且人們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數據顯示,相當高比例的職員患有「職業倦怠」,這個術語出自上世紀60年代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一個自行發完病毒的病例》,目前被定義為「情感耗盡、自我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狀態」。
  • 職業倦怠:你不想上班的罪魁禍首
    職業倦怠是如何發生的剛進入職場的新人都會有一段「蜜月期」,這時候新人有旺盛充足的精力,工作有很高的熱情和期望值,同時對工作的滿意度較高。隨後會進入到「適應期」,新人開始接受正常的工作內容,慢慢進入角色並已習慣了頻繁重複的工作內容,開始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
  • 「職業倦怠症」來襲怎麼辦?
    經濟壓力又會轉化為精神壓力,使職業的倦怠感增強。這種「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覺,僅靠思想政治教育去解決是比較困難的,效果也不好。在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僅僅會引發職業倦怠的問題,也會導致「尋租」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