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諡號是如何演變的?如何從人走向神並尊王稱帝的?

2020-12-18 榆木齋

關羽的諡號是如何演變的?如何從人走向神並尊王稱帝的?

文:枯木

四月初八是傳說的佛誕日,各地佛教寺廟會舉辦隆重的浴佛節予以慶祝。然而也有不少地方風俗不同,比如在關公故裡運城,四月初八會舉辦關公廟會,而且這一天當地經常會下雨,因而被民間俗稱「關公磨刀日」,非常有特色。

關公崇拜在民間非常普遍,被譽為「關聖」,和聖人孔子並列,是文廟武廟祭祀的兩大聖人,如今已經成為忠義的化身,只要是華人都能說出關公二三事,比如「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單刀赴會」、「夜讀春秋」、「水淹七軍」等等,可以說婦孺皆知。

然而,在早期武廟主祭祀的並非是公關,而是姜太公。並且關公去世後,評價中等,唐宋時期在武廟也只是從祀,直到明清時期才開始走向神壇,並且進一步尊王稱帝,從而廟落遍布鄉村。那麼,關公是如何一步步從人走向神的呢?且聽我給您道來。

我國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祭祀文化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由於人們對未知的神秘和恐懼心理,以及對祖先的緬懷,便產生了神靈崇拜、萬物崇拜和祖先崇拜,這也是古人宇宙觀的體現,即天、地、人三要素。如《禮記·禮運》:「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史記·禮書》:「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神靈崇拜可以是未知、虛擬和抽象的,也可以是現實世界的映射;萬物崇拜則包含自然一切,認為萬物有靈。祖先崇拜略有不同,主要是以曾經真實存在過的人類祖先和古代聖賢為對象,古人認為人的魂魄依附於人,死而不滅,光輝永照,於是產生崇拜。而崇拜的主題首先源自「孝」,後來則加上「忠」,於是忠孝並列。

文廟和武廟都屬於祖先崇拜,不過,文廟、武廟祭祀產生較晚,直到漢代才開始出現。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處於統治地位,孔子思想也成為主流。不過,最初孔子也只是配享,主祭祀為周公,到了東漢中期,孔子才成為太學主祀。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賜封孔子裔孫孔均為褒成侯,以奉孔子的祭祀。後來略有中斷,東晉太元八年(383年),皇帝下詔「給奉聖亭侯四時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從此再未間斷。北齊時將祭祀孔子的專祠推廣到郡國學校;唐貞觀四年(630年)又將祭祀孔子的廟宇推廣到縣學,奉祀孔子的廟宇從此遍及中國各地。

而武廟祭祀則更晚。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論功行賞,並且為了褒揚歷代名將,彰顯忠義,於是下旨建立武廟,據《唐會要·卷二十三·武成王廟》載:「開元十九年(731年)四月十八日,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太公廟一所,以張良配享,並揀古今名將充十哲配祀。」,而主祭祀為姜太公(太公望),張良配享,十哲為:「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河西太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績。」,此時武廟並非叫「武廟」,而是「太公廟」。

到了唐肅宗時期,《上元元年(760年)閏四月十九日敕文》,追封太公望為「武成王」於是「太公廟」變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並非「文武相對」之「武」,這和後代的「武廟」有區別。在唐肅宗建中三年(782年),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從享,其中「蜀前將軍壽亭侯關雲長、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入選配祀。這是關羽第一次被列入武廟祭祀。

然而關公在唐代以前,並未被建廟祭祀,並且在其去世後評價中等。陳壽編纂的《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在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二十四年(219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後「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漢後主時,「追諡羽曰壯繆侯」

蜀漢先主時期,基本沒有人被諡號,惟只有法正謀取漢中功勞極大,因而去世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賜子邈爵關內侯。」,而在關羽、張飛等去世後,都沒有被諡號。直到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在劉備時期沒有被諡封也罷,後來卻被諡為「壯繆侯」,關於「壯繆」值得探討。三國時期封爵制度,延續了秦漢以來的二十等爵制度,侯爵是非宗室人員能分封到的最高爵位。漢代侯爵分兩種,一種是列侯(徹侯)、一種是關內侯列侯分為三等一等是縣侯(食邑相當於郡),二等是鄉侯(食邑相當於縣),三等是亭侯(食邑相當於鄉),食邑大小不同;關內侯只是稱號,沒有食邑

關羽在被迫投靠曹操時期,被封為列侯「壽亭侯」,劉備稱帝後「前將軍、假節鉞」,意思是在前線代表帝王行使權力,然而在生前和去世後,劉備並沒有封侯,也沒有封諡。後主追封諡號「壯繆」,古代諡號都嚴格遵循周代諡法,在《逸周書·諡法解》中,沒有「壯」,然而有「莊」「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

為何不是「莊」而是「壯」?這主要是因為避諱。漢明帝劉莊(28年-75年)以後,為了避諱「莊」就變為「壯」,比如漢初得項羽身體的五人王翳、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都被諡號「莊侯」,漢明帝後就沒有莊侯而是壯侯了,並且漢末有不少人被諡號「壯」,比如先後有張郃、徐晃、文聘、許褚、龐德、曹休等人被諡號「壯侯」。可見,關羽被諡號第一個字應為「莊」

第二個字「繆」,《逸周書·諡法解》:「名與實爽曰繆。(解釋)言名美而實傷。」。有的人認為「繆」「穆」,正如後代嶽飛被諡號「武穆」一樣,其實不然。就拿蜀漢來說,《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記載,「先主穆皇后,陳留人也。」,也就是說劉備的皇后,一個是諡號「昭烈皇后」的甘夫人,一個是諡號「穆皇后」的吳夫人。因而,一朝兩個字通假,這是不可能的,而且《逸周書·諡法解》明確:「布德執義曰穆。故穆穆。」,因而關於的諡號第二個字,肯定是「繆」

也就是說,首先肯定關羽的功績,勇冠三軍,「威震華夏」(《三國志》),然而不幸戰死沙場,因而諡曰「莊(壯)」沒錯。而同時也認為,關羽不遵守朝廷「聯吳抗魏」大政策,「剛而自矜」(陳壽評語),直接造成蜀吳相戰,間接造成劉備、張飛等人去世,因而英名在外,內中略有不足,聲名有損,於是第二個字「繆」,因而關羽諡號應為「莊繆侯」,也是非常中肯。

再看同時被追諡的「五虎上將」,張飛被諡為桓侯、馬超為威侯、黃忠為剛侯、趙云為順平侯,可見當時蜀漢對關羽的評價並不高。只不過後來關羽尊王封帝,於是便不再提起「壯繆侯」,而用以前比較小的「漢壽亭侯」,這是為尊者諱,人之常情。

關羽從三國魏晉時期,經歷南北朝,以至於隋,只是見於史冊,民間鮮有傳播,直到唐代才開始被從享於「武成王廟」,於是開始得到重視。然而從享配祀位置也在各個朝代不同。

唐代開始建立武廟祭祀姜太公的禮儀,然而配享和從享卻不斷更改。比如張良在唐乾元元年被移到漢高祖廟,上元元年又被列入;在宋代太祖趙匡胤看見有秦武安君白起很生氣,便讓人去除,乾德元年(963年),新增23人從享,原來從享的22人被去除,其中就包括蜀漢的關羽和張飛。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關羽張飛又被列入從享。

針對宋代頻繁更改配享人員的舉止,宋太祖時期政治家梁周翰就上書道「凡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然而卻不被皇帝理睬。

宋代由於南北分裂,面對北方鐵騎,非常重視忠義,因而關羽作為忠義代表開始被追贈褒封,據《宋會要輯稿》載:「蜀漢壽亭侯祠,一在當陽,哲宗紹聖二年(1095)五月賜額『顯烈』,徽宗崇寧元年(1102)十二月封『武惠公』,大觀二年(1108)進封『武安王』。」,南宋以後,更是兩次加封,第一次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敕封「壯繆義勇王」。第二次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加封為「英濟王」。(《天府廣記》卷九),然而在武廟中依然是從享地位。

到了金元時期,基本照搬宋代,不過,在武廟中把從享人員去掉,《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這樣就似乎又回到「武廟十哲」了。而針對關羽,則又予以追封,1328年,元文宗圖帖睦爾即位之初,諡封關公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加了「顯靈」二字,至此,關羽的爵號已達「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十字。

元末明初,由於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在民間大為流行,三國人物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對傳播關羽的忠義形象起到了無以倫比的傳播功效。而且當權者對關羽的祭祀規格推崇到最高。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在南京雞鳴山建立功臣廟,並單獨為關羽立廟,同時將京城城隍廟、帝王廟、真武廟、卞壼廟、蔣忠烈廟、劉越王廟、曹武惠王廟、衛國公廟等廟宇搬遷到雞鳴山,同時廢除姜太公的武廟祭祀,自此武廟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

到了明神宗時期,關公更被封為「帝」,萬曆十年(1582年)祀封關公為「協天大帝」;萬曆十八年(1590年),朱翊鈞再度頒旨,追封關公為「協天護國忠義帝」;封關公為「聖」,也是萬曆皇帝的傑作,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於是,關羽便被稱為「關公」、「關王」、「關帝」、「關聖」等。

到了清代,完全繼承了明代尊崇關羽的傳統和禮儀,然而由於關羽已經被封無可封,只好在神號上不斷增加字數和美好詞語,或者另立尊號。清雍正八年(1730年),追封關羽為「武聖」,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帝廟變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並列,合稱文武廟;乾隆元年(1736年),追封關羽為「關夫子」。到了光緒五年(1879年),尊號已經變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而民間則廣立祭祀廟,有文廟就有武廟,孔子和關公可以說是遍布鄉村和城鎮,成為知名度最廣的兩位先賢。可惜的是,原來祭祀姜太公的武廟,已經消失不見,而祭祀關公的武廟,配享和從享的那些先賢,由於不少年代早於關公,因而無法從祀,惟只有關興和周倉二人從祀在關羽左右。

上世紀,由於歷史原因,大多數廟宇皆遭損毀,有幸能保留下來的極為稀少。如今,祭祀關公的廟宇雖然新建了很多,不過,從歷史淵源和保護上來說,有三處廟宇值得瞻仰,那就是關公故裡山西解州關帝廟和常平關帝家廟、湖北當陽葬軀的關陵、河南洛陽葬首的關林。

雖然祭祀姜太公的武廟已經湮滅,可是祭祀關公的武廟依然隆盛,從文化上來說,關公作為忠義化身和道德楷模,彪炳史冊,千秋傳承,並且受到了廣大百姓的崇拜和敬仰,這是值得褒揚的。而且,關公作為誠信守義的代表,在新的時代,這是最需要提倡的,因而關公文化將永遠流傳。

2020/4/30榆木齋

相關焦點

  •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
    五虎上將的諡號都是啥?為何關羽的諡號含貶義?無論何朝何代,若要想了解大眾對某個歷史人物的評價,首先去了解他的諡號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雖然大部分人的諡號都只有短短地一到兩個字,但我們根據諡法中的解釋就可以大致知道這個人生平的功過評價了,不過諡號也只有帝王貴族以及少部分功臣才能獲得了稱號,每個帝王死後,百官都會根據他在當朝的所作所為給予相應評價的諡號,另外各朝的重臣在去世後,皇帝也會下詔命群臣討論給予對應的諡號
  • 從武將到武聖,從財神到關帝,關羽的成神之路
    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最厲害,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答案,但如果問哪位三國人物後世最受人敬仰,那一定非關二爺莫屬了。他不但在民間有著深厚的信仰,還得到了多位帝王的封號,就連道佛兩教也都供奉其為護教神祗。如今,不僅僅是中國有對關羽的崇拜,甚至全世界的華人們都將其奉若神明。
  • 徹底脫胎走向神壇,關羽從人,到神,再到財神爺,誰是他的託兒?
    關羽開始走向神壇北宋時期戰爭頻繁,兵力衰竭,不得不偏安一隅,上至皇親貴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希望可以打勝仗,奪回自己的家園。關羽作為武將的代表之一既有高超的武藝,也有耿耿的衷心,十分符合宋代君臣的價值觀,同時已有一定的"準神人"的基礎身份,所以此時的人們將希望寄託於關二爺身上,此時的關羽從一名武將逐步走向了神壇。
  • 關羽一生驕傲的稱號,卻被朱元璋念錯,很多人也跟著理解錯意思
    但其實關羽一生中最驕傲的稱號應該就是漢壽亭侯了,在劉備戰敗後關羽跟劉備走散,關羽帶著兩位嫂嫂被困在土山上,為了保護好兩位嫂嫂,關羽與曹操立下了三個約定,然後歸降,最終被漢獻帝封為漢壽亭侯,之後雖然關羽在劉備稱帝後又被封為五虎上將和前將軍,但是關羽都不是很滿意 。
  • 武則天稱帝在正史中是如何記載的?武則天的國號是什麼?
    她是中國歷史唯一個女皇帝,那麼她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她是如何稱帝的?又建立什麼國號?正史對這些是如何記載的呢?  武則天名明空,是山西并州文水人。其父是隋朝的官吏,後跟隨李淵起兵。  出身官宦之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本人天生聰慧,麗質貌美。通曉文史,多智謀計策,一個女人一旦擁有這些個人素質,又踏入了朝廷這樣平臺,在加機緣的光顧,不有所作為也難。
  • 大意失荊州的關羽是怎樣一步一步被神化的?
    而在宋代又備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騷擾,所以宋統治者希望可以出現一個勇武的人幫助國家度過災難,而到了南宋,程朱理學的影響,蜀漢逐漸成為正統,尊劉貶曹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所以受到這兩個方面的影響,民眾也逐漸「尊劉貶曹」起來,而劉備成為正統,蜀漢也得到了大眾的支持。所以關羽也就成為一種統治者和百姓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希望可以出現這樣的人,護佑統治的長治久安。
  • 年味中的三國:關羽為何被供奉為「武財神」?羅貫中:多虧有我
    曹操得知道原因後,既覺得關羽是個難得的忠義之士,又覺得有些許遺憾,因為自己也是愛惜人才之人,然而如此忠肝義膽的悍將,心卻不在這裡。後來有了過五關斬六將,千裡尋劉備的故事。這便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忠義的第一處體現。第二處便是關羽報恩,華容道義釋曹操了。
  • 解讀一下他賜五虎將的諡號,你就知道了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劉禪進位皇太子。為了培養下一代接班人,劉備請來了蜀中名士秦宓、來敏作為劉禪的老師,教導劉禪典籍詩篇。而霍弋、尹默、董允、費禕也都是太子府出身,負責過劉禪的學業,而這些人後來撐起了蜀漢後期的半邊天,可見劉禪的師資力量十分強大。而劉禪更是自幼被劉備要求學習《韓非子》《管子》等書籍,論文化水平劉禪應該也是年輕人中的佼佼者了。 章武三年,劉備去世,劉禪即位稱帝,時年17歲。在位初期重用諸葛亮輔政,致力發展農業生產,讓百姓休養生息,也是一番明君的做派。
  • 【語文高考】如何快速判斷廟號、諡號、年號這「三號」?
    ·自西漢至隋朝,稱呼皇帝一般格式為「[朝代] + [諡號]+ 帝」·也有多字:漢光武帝(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漢昭烈帝(三國漢開國皇帝劉備)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多用諡號,但因「皇帝」一詞未使用,所以諡號後不是跟著「帝」,而是接以公、王等字,如齊桓公、宋襄公、楚
  • 關羽為什麼能力壓其他前輩成為最有名的財神?網友:晉商出力最多
    關羽這一介武夫,偏偏能成為財神就有些令人費解了。關羽所給人影響最深的只怕是那情深義重,忠孝仁義了,正是由於他的這些特質,再加上武藝高強,關羽倒是被尊為「武聖」了。從他的履歷來看,他也沒有從事過財經方面的工作啊!對於早年間賣過紅棗綠豆之類的,充其量也不過是個販夫走卒,和財只怕也撘不了多大個邊啊。
  • 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
    有宋以來,「文正」這一諡號聲名鵲起,成為了頂級甚至可以說是第一的諡號。也有了「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以及「本勳勞,則忠獻為美;論德業,則文正為大」(注1)之類的說法。「文正」是如何在宋代成為第一諡號的呢?這其實與北宋的政治文化緊密相關。宋代之前,諡號本是大臣死後獲得的殊榮。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左傳》記載: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諡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諡號本身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但是《左傳》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令人發笑的事情,春秋時期,商臣聽到風聲,他的父親楚成王可能想立王子職為太子,而要廢掉自己。
  • 你看他給五虎將賜的諡號,便知一二
    公元219年被立為王太子,公元221年從王太子變成皇太子,公元223年繼位稱帝。前有劉備為他打下江山,後有諸葛亮為他維護江山,身邊良將才幹環繞,他的位置得天獨厚。 所以他沒有什麼都不做。公元240年,越雋郡當地有夷人作亂,劉阿鬥立即讓張嶷前往平定了叛亂,接著又決定開發這裡,讓民眾免於困苦和騷擾,還打通這裡和成都的通道,方便照管。
  • 劉備稱帝了嗎?劉備全盛時期的地盤有多大?
    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都長安。至公元263年蜀後主劉禪向鄧艾投降,在這465年的歷史中,得到史學家承認的劉姓皇帝一共有26人。其中被稱為「祖」的皇帝只有三個,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世祖劉秀、漢烈祖劉備。所以劉備不僅是稱帝了,而且是季漢政權的開國皇帝。他的諡號是漢昭烈帝,在位兩年有餘。
  • 秦朝以後的開國皇帝諡號 為何始終圈定這三個字?
    「諡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後名」,而這諡號就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故而,諡號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較為精深的學問。我們根據秦朝以後的歷朝開國皇帝的諡號,可以發現開國皇帝的諡號,始終圈定在此三個字之內,這又是為何呢?
  • 至今仍香火鼎盛的關聖帝君關羽,是怎麼從「武夫」變成「神人」?
    關聖帝君關羽,很多商家都會供奉他,作為一種對於關羽武財神的信仰,使其香火仍然鼎盛。這時的我腦中閃現一個疑問,為什麼關羽能夠演化成「神」,又為什麼在眾多凡人成神的人物中就是他的香火仍然鼎盛?凡人成神,這與中國悠久歷史故事演變與傳承密不可分,比如門神秦瓊與尉遲恭,他們與關羽相比較起來,功績與能力都會略勝於他,甚至秦瓊這麼完美的形象,都不及「頗自負,好凌人」的關羽。
  • 關羽崇拜與北京關帝廟
    文、圖/ 戴鳳春    有人說,人們崇拜的偶像有的是神化了的人,有的是人化了的神。關羽,大概是中國人物神化後對人們影響最大的一個偶像。南宋至元分別封「壯繆義勇武安王」、「英濟王」、「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文宗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朝對關羽的崇拜開始升溫。明神宗加封他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據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劉若愚著《酌中志》記載:(宮室中)寶善門、思善門、乾清門、仁德門、平臺之西室及皇城各門,皆供關聖之像。
  • 劉備與關羽張飛感情如何?劉備心懷責備,一個證據就能表明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描寫是非常精彩的,小說在存在一些讓人記憶猶新的描寫。比如說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大意失荊州、周瑜打黃蓋等等。這些都是三國演義中經典的描寫,無論是男女老少,人們都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劉備建立蜀漢的時間是三國中最晚的,不過劉備顛沛流離了半輩子,能夠建立蜀漢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劉備能夠建立蜀漢,與眾多追隨他的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 關羽是真實的嗎?歷史上有沒有關羽這人?
    關羽最後的諡號為壯繆侯,言過其實為繆,有能力沒發揮出來為壯,這實在算不上什麼好的諡號,畢竟關羽一個失地將軍,最後得到蜀漢群臣如此評價也不難理解。在宋朝的時候關羽被徽宗封為義勇武安王,到明代已經被封為帝了,協天護國忠義帝,到了清朝的時候,名字長的一般人記不起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談到仁義的故事,我們一定會想到關羽關老爺。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而雖說每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但是其地位卻也有著高低之分,自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三閣」時,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通常的晉升次序是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即以保和殿大學士為尊,東閣大學士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