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羅玲的空間
給孩子找興趣班,似乎成了家長在「陪寫作業」之外的另一大職責。什麼都不學,好像對不起孩子。又聽說,年初很多興趣班的學費都漲價了。關於興趣發展和興趣班,這篇總結幾條我的想法,並回復家長問題。
興趣愛好的本質是——玩
興趣愛好不是興趣班,不只是學各種才藝。人與人那麼不同,興趣點怎麼可能幾個興趣班就能涵蓋到?
成人的興趣愛好,包括文學藝術體育等,所有那些不是為存活而做的事情,本質都是——玩!(玩其實也是為生存,是進化中形成的學習生存技能的途徑)那麼,有玩心、有時間玩、有沉浸地玩的體驗、有玩出花樣的能力,直到大一些了通過學習和練習,能夠有深度、有水平、持續地玩這樣東西,這些,才是發展一個人興趣愛好中更根本的內容。
所以,請您一定要保持開放的頭腦。在這個過程裡,對某樣具體技藝的學習,只是其中一部分、一小部分。
發展興趣愛好,是拓展、認識自我的過程
發展興趣愛好,就是去找那件你做起來感到很開心、也很擅長的事。
孩子好比是塊璞玉,誰都不知道他們最後會成為什麼造型。他們在長大中,和外界碰撞互動,逐漸讓自己獨有的特質顯露出來。我們家長就是一邊提供各種機會和資源,一邊觀察,順應他的特點,去輔助他長成自己。
所以,對幫孩子發展興趣愛好這件事,要有長遠的打算。這是個會持續很久、以後孩子自己接棒的事,而不是在學前跟風報班,上學後學習忙就徹底放下。
現在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真實的作用常常只是讓孩子在這些才藝方面有個初步的啟蒙。這當然挺好,但是這與一個人未來長期的興趣的發展,很可能關係不大。
那麼,我們未來特別擅長又喜歡的事情,究竟是怎樣找到的呢?可能性太多了——兒時喜歡玩的東西,青少年時期的某本書、某個比賽、接觸到的某個人物促成你有一個怎樣的夢想,偶然選的專業或工作機會,甚至是在某次挫折逆境逼迫下所發展出來的某個能力或特長……
我們家長可以積極去輔助孩子嘗試、尋找,卻不能對結果有怎樣的控制。我們沒法設計這事。
幼兒階段的「興趣」與「興趣班」
五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可以給報班,但不必太較真。這個階段就是廣泛接觸體驗。家長判斷,老師有基本資質,看起來素質挺好,教學活動安排的有趣,孩子也有意願,那就可以試試,體驗體驗。但不要就指望他一定以後學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水平。在學的期間,家長不斷去觀察、和他溝通,了解孩子的狀況。
這麼大的幼兒上興趣班,積極作用可能是:
1、在輕鬆、遊戲的氛圍裡,初步接觸某項活動,開始對這個活動有一些了解和興趣;
2、稍微拓展一點這方面的能力。
可能有的負面結果是:
1、佔用了大量自由玩的時間;
2、如果教學方式不好、老師專業素養不夠好,那麼會給孩子帶來對這個領域錯誤的初步印象,或者倒了胃口。對於這個年齡的幼兒,過多的技巧練習、知識灌輸、僵化的課程設計等,可能會妨礙孩子對這個項目去自主探索,形成自己真實的感受;
3、家長容易入戲太深,開始橫向比較,對孩子過度嚴厲地要求,損害他的興趣;
4、家長覺得反正已經給他找幾個班了,所以這方面從此不用管了……這些都可能把興趣班變成「興趣殺手」。當然還有另一個負面結果是——花錢多!
所以,給五歲以下孩子找興趣班,您要考慮到上面這些,慎重選擇。比如,舞蹈,稍微學點可以,但要注意:老師別兇巴巴的,不能帶給孩子美的薰染;練習過程不要太枯燥;練習強度不能太大,別傷到……聽到音樂跳舞,這是人的一種自然反應。家長平時在家裡,如果和孩子經常聽音樂,欣賞歌舞視頻,感受節奏和旋律,有愉快的氛圍,一起起舞,用肢體表達情感,這些對於培養孩子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愛,感受身體、探索身體潛能,都很有用。
美術,鼓勵孩子嘗試各種畫法、用各種材料做實驗,讓他自由地畫並講述自己的畫,一起欣賞美術作品,觀察生活中的藝術,這樣的美術班才好。而這些也並非家長不能在家裡帶孩子做的。如果只是讓孩子照著畫出大家都差不多的畫,那麼即使作品看起來挺好,也不一定真的幫他提高了什麼,還可能破壞了他的創造力。
您要冷靜判斷,花這些錢和時間,孩子是否有真實的收穫,還是只是讓我曬娃有素材。
每個人在骨子裡,都是藝術家、科學家、體育愛好者……我們的身體裡都有舞蹈、美術等等的種子。我們所做的就是輔助他體內的這些小種子發芽、成長。
對五歲以下孩子興趣培養的真正任務是這些:
1、家長自己生活內容豐富,有熱情和樂趣,讓孩子在跟隨您的時候,自然接觸到各方面的事情。比如,您喜歡烘焙、做蛋糕,那就在您做的時候,順便給孩子講解。等他大一些帶他一起做。您喜歡爬山、釣魚,那就去,孩子跟著大人自然就接觸了。您喜歡健身、書法、讀書、電器、股票投資,都可以影響到孩子。我們就是他的環境。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另外家長喜歡的,孩子很有可能也會喜歡,因為有基因,有接觸的機會,有指導。當然也允許孩子對家長的事沒有興趣。
2、帶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家長觀察、推動。帶孩子去科技館、博物館、廟會,生活中接觸各種職業,去各地旅遊,接觸有職業熱情的人……在廣泛接觸中,家長觀察,順著他的興趣點提供進一步的信息,拓展下去。
3、給他機會沉浸地玩!幼兒的第一要務就是玩!在幼兒園和興趣班,孩子常是在大人指導下玩。那麼此外,他必須得有大量時間在自由地沉浸地玩。雖然他所玩的事物不一定是未來的興趣愛好,但這種樂此不疲的感受,會一直留存下來,給他動力去嘗試、探索。
五歲以上孩子的興趣發展大致包括這幾部分:
1、繼續玩自由的自發的遊戲。他們這時更會玩了,可以玩出更多花樣來。即使是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也需要這樣自由玩的時間。他應該在無聊時,自己去想,究竟現在想玩點什麼。這時他能傾聽內心,不斷認識自己。
2、對某個技藝性項目的學習。這不是必須的,但我覺得,五歲以上的孩子,最好有一件事情,需要他持續地付出努力,去堅持做,克服困難,不斷地提高水平加深難度。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的鍛鍊,比如在自控、自我管理、規劃等方面,對未來的學習會很有幫助。另外,很多興趣愛好,是需要你投入地學習練習,把技能提升到某個程度,然後才會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孩子們需要這種體驗,知道這種樂趣是與被動享樂很不同的。
3、更廣闊、更有深度地了解各個領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旅遊、讀書,打開了解世界的大門。他們可能對科學、建築、文史、體育、自然界、藝術等領域開始有興趣,不斷獲得新知。你不知道哪本書會讓他著迷,哪個活動會讓他有一種找到了家的感覺。
4、對某些領域進行深度探索。比如有的男孩開始喜歡軍事,家長可以引導他去深度探索這個領域。找一些書,看一些電影,參觀軍事博物館,研究古代戰爭細節。有的女孩到八九歲了開始喜歡芭比娃娃,喜歡給娃娃做衣服,家長可以提供材料,讓她動手做,給她找一些關於時裝設計的資料,鼓勵她畫時裝設計圖,想像未來的服裝是什麼樣。
孩子的興趣點是隨著年齡在變化的
孩子特別喜歡做的事情,非常可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成長特點的一種表現,是他在通過這個事來發展他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很多男孩在幼兒時對交通工具著迷,特別喜歡玩車。這是他們空間智能在發展的表現。很多女孩喜歡玩過家家,她們是在通過情境模擬遊戲,來了解社會,鍛鍊交往,探索社會角色和身份。
所以,家長不必有這些想法:
「就知道玩車,難道長大了要去當司機嗎?」
「我兒子喜歡車,還喜歡火箭,估計以後是馬斯克同款人才!」
「別玩車了!你看人家小紅畫畫多好啊,小美都會彈琴了,你這個算啥!」
「因為你說喜歡車,我投資了這麼多錢,買了各種車的模型還有各種書,以後你要堅持下去,不許改變方向啊!」
……
孩子表現出來的這些階段性的熱情,我們要:
1、順應、支持;
2、保持靈活,允許他有變化;
3、隨時提供其他方面的資源,嘗試拓寬關注點。
想起我女兒,小時候一直說要當畫家,我們當時學畫畫,她畫的丙烯畫還不錯,有時閒來無事拿出教畫畫的書自己看。後來,大約四年級上學期,開始喜歡發明創造,說長大了想當發明家、設計師。我當然也很支持。我買了一些有關發明的書,看到新的科技資訊、獨特的設計,我都會和她分享,也鼓勵她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其實我猜,很多孩子在小學都有喜歡發明的階段。因為發明,她又喜歡科學、樂高。最近在學校看到一些書,對天文也有興趣。這個寒假我們玩了幾次木工,她非常喜歡。最近開學了,但她心裡一直放不下的事是——建樹屋!她說建樹屋是個階段性狂熱(因為兩三年前她曾經嘗試過)。前幾天大雪後,她曾在小區裡帶領幾個孩子,去看她找到的建樹屋的秘密地點,還把別人家丟棄的木板搬去備用……
問題回復
Q:究竟是發展長項還是補短板?
A:都做。擅長的爭取發展成長項。短板,也要給孩子機會去提高,因為在兒童時期,他各方面可塑性都很強,只要努力就會有些提高,這也許是一生中幫他拓展的最好時機。比如有家長問,孩子數學方面有天分,但交往完全不開竅,那麼一方面繼續發揮數學天分,同時,也通過故事書、聊天、給自由交往機會等,幫他在交往上有進步。成年之後,我們就更多以發展優勢為主。
Q:當他說不感興趣想放棄時,何時讓堅持?何時允許放棄?
A:首先,注意這三條:1,找興趣班時,要多帶孩子一起了解信息。2,別指望他太小的時候選擇了就能堅持。5歲以下的孩子做承諾時,他還缺乏對未來想像的能力,你不能怪他說話不算數。3,對於有些項目,如果最初不想好玩的辦法,誘導他做些練習,那麼過一段幾乎註定他會選擇放棄的,因為不上個臺階就不會體驗到樂趣。
注意了這三點之後,當孩子說想放棄時,您要耐心去了解他是遇到了困難不能克服,還是通過更多了解,發現自己實在是完全不喜歡這事。後者當然可以放棄,但大部分情況是前者,家長應該幫他克服困難,繼續提高,然後再看。
Q:孩子什麼都喜歡,怎麼辦?
A:1、繼續對各個活動深入了解。2、根據時間、錢等情況酌情取捨。
多學點當然好,但有時孩子學的樣太多,結果對哪個也沒有真正投入,都是浮於表面。另外得給他留出自由玩和廣泛接觸其他方面的時間。
Q:孩子對什麼都沒興趣,怎麼辦?
A:1、繼續玩。2、繼續廣泛接觸,開闊視野。3、如果是因為畏難等而沒興趣,家長要多反思平時的教養,比如是否對孩子過度保護、包辦太多;沒給孩子自主空間;總是批評否定;一切都滿足,沒有要求,凡事以他為中心……
Q:家長的推動能否改變孩子的興趣?比如對繪畫,音樂興趣一般的孩子,是否會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後,產生內在的動力?
A:會有用,因為他很可能會感受到更多樂趣,也會在獲得好的反饋後,有一種自豪感、身份認同感。但提高不能保證他就一定更喜歡這事。很多孩子學琴,也考過了七級、八級,但是仍然不喜歡彈琴。這種情況,不僅過程裡痛苦,收穫也確實不大。任何事情,不觸及內心和情感,意義就不大。
Q:孩子都四歲了,看不出他到底喜歡什麼啊?
A:別急!
分享一條我微博粉絲的評論:「我家孩子已經16歲了,從小鋼琴、繪畫........基本都嘗試了一圈,到14歲時找到了真正自己感興趣的項目——編程,現在樂此不彼的經營著youtube上的帳號,也不錯!希望孩子們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興趣愛好!」
原則上講,每個人都應該有那個自己既喜歡又擅長的事,但是現實中,真的能找到,能有機會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仍然是比較幸運的事。
另外,我們家長得有這個境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其實養孩子,大多數事情都得這樣吧。
Q:要不要用一些測評來分析孩子可能有的興趣點?
A:確實有一些測評可以幫助人分析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但我覺得,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一些特質,您在養育中,是完全可以看出來的。比如我女兒非常明顯的是,從小到現在,她都特別喜歡動手製作東西,她喜歡做手工、做木工、做衣服、布置房間……這一點完全不像我和她爸,我倆都比較喜歡讀書。她的閒暇時間都會用來做點什麼,每當動手做東西時,她就感到特別幸福。
未來孩子具體做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了解了他的特點,可以給他推薦與此有關的事情去嘗試。未來他的職業,必定是他把自己獨特的經歷、能力,與那時環境中的需求相結合,而生出的新事物。
真正的興趣,大概不是我們所想的興趣班,而是任憑外界怎樣、不論遇到什麼阻力、不管回報多與少,我都要去做的事情。
《月亮和六便士》裡的畫家說:「我必須畫畫!」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