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漢卿
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課程不僅排得滿,內容也與大眾認知的鋼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記者在吉林、湖南等地採訪發現,現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願優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這樣的「攀比型」興趣培養,亟待回歸理性。
所謂興趣班,原本是孩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興趣的課外培訓,一切應該以興趣為基礎。如果興趣班脫離了興趣這一出發點,興趣培養也就變了味。
興趣班有了「鄙視鏈」,源於家長的攀比心理。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滿了攀比,現實生活中圍繞職業、收入、生活條件等也產生了各種「鄙視鏈」。但與這些「鄙視鏈」相比,興趣班「鄙視鏈」顯然是最為荒誕的——興趣班的主體應該是兒童,而不是家長,興趣班「鄙視鏈」卻是家長反客為主,這悖逆了興趣班的本義。
興趣班本不該有「鄙視鏈」,興趣班一旦有了「鄙視鏈」,就會毀了興趣。興趣某種程度上取是天賦的,一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家長需要做的是,遵從他的興趣,通過興趣班的指引,使他在某個方面自由地成長。
如果以世俗意義上的標準來給孩子「安排」興趣班,什麼貴報什麼,什麼與眾不同報什麼,非但不能發展孩子的興趣,反而會壓制他的成長。這也正是兩千多年前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所批判的: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家長擁有這樣的心態,是不可能培養出天才的。
每一種興趣都是平等的,沒有三六九等之分。一些財務狀況良好的家庭當然可以選擇花費高昂的興趣班,但要想達到最好的培養效果,最終要看它到底適不適合自家的孩子。所謂「適合」,既要看這是否真的對應孩子興趣,也要看孩子是否有能力習得這門技藝。脫離了這兩個標準,「發展興趣」就無從談起。
置身於興趣班「鄙視鏈」中的家長,很多並不明白教育的真意。「人往高處走」成了成年人的普遍生存法則,但在兒童教育上,更需要的卻可能是靜水流深的定力。每個家長都要明白,在興趣上,孩子跟孩子是不同的,也是沒法比較的,發展孩子的興趣是為了他能更好地成長,而不是拿來相互攀比。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也是孩子的天花板。某種程度上,興趣班就是父母眼界、能力的試金石。一些家長迷信興趣是靠錢堆出來的,「貴的就是好的」,這本質上是一種眼界短淺的土豪心理,與興趣沒有絲毫關係。反而,盲目報班還會耽誤孩子的真興趣,得不償失。
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質,是減輕興趣班「鄙視鏈」現象的良方。這需要家長少些急功近利的心態,多些對教育規律的尊重。更要明白:發展興趣應該是快樂輕鬆的,而不是一種負擔——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