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李嫚
圖源 | 網絡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
「不進步就是退步」
這是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也是很多興趣班製造焦慮的「金句」。興趣班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素質教育的普及。興趣班是全面提升孩子們素質的重要途徑,但現在卻慢慢成為家長們互相攀比的一項「指標」。
興趣班「鄙視鏈」你可曾聽過?
最近,一份興趣班「鄙視鏈」的名單在網上熱傳。馬術班、豎琴班、西洋棋班等相對冷門的課程,處於「鄙視鏈」的頂端,而常見的興趣班,比如鋼琴版、書法班則被認為是「俗氣」「廉價」的低層次課程。具體鄙視鏈如下所示:
運動類鄙視鏈
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桌球>遊泳>跑步
樂器類鄙視鏈
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
智力類鄙視鏈
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軍棋>五子棋>跳棋
人民視覺 資料圖
「鄙視鏈」其實是販賣焦慮
家長在為孩子挑選所謂的「冷門又高大上」的興趣班時,其中不乏有的孩子對此類興趣班真感興趣,但更多是家長的「升學小心思」以及攀比、虛榮、焦慮等心態驅動下的非理性消費。
據了解,這些「高大上」的興趣班價格昂貴。一節馬術課就需要幾百元,但這只是課時費,後續買馬術裝備、到各地參加比賽的費用更高。雖然價格高昂,但一些家長還是堅持此類興趣班。
為什麼會有興趣班「鄙視鏈」?
興趣班「鄙視鏈」受追捧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家長們的「焦慮」心理。有些家長認為課外興趣班不僅會培養自己的孩子,還會培養孩子的競爭對手。學什麼都要學到上遊,否則等於沒學。面對激烈競爭,孩子選擇興趣班實際上就是選擇競賽「賽道」,參賽選手基數、難度、獲獎率等參數尤為重要。
很多家長挑選「高大上」的興趣班的另一個原因,是看中其背後聚焦了財富、資源的「社交圈」。如果孩子學的是馬術、高爾夫,他的興趣班同學身後是能支付起高昂學費的家庭,交這樣的朋友,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好處。儘管那些孩子還很小,但家長們就已經開始考慮孩子們未來的社交了。
除此之外,吸引家長們選擇這些興趣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孩子掌握越高端、越小眾的興趣技能在選擇國際教育時更具優勢。在這份「鄙視鏈」中,越「西方化」或者「國際化」的興趣愛好,越有可能得到家長的追捧,比如西洋棋、馬術、高爾夫等領域,被不少人視為「接受國際精英教育」甚至「步入上流社會」的捷徑。這樣想的人多起來,更多資本與優質人脈也就逐漸附著在相關領域之上,因此,一些家長不惜花費重金,也要讓孩子躋身其中。
縱觀興趣班「鄙視鏈」現象,孩子的興趣班仿佛成了父母眼界、能力的體現,如果孩子學跳舞、畫畫,感覺都拿不出手。家長們已經陷入這樣的「角逐」中,雖然深受其累,但一切都好像是在表示「這是為了孩子好」。
興趣班還是要以興趣為出發點
兒童興趣班,原本是孩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興趣的課外培訓,但這樣的興趣班「鄙視鏈」卻扭曲了原本的「興趣」二字,所謂「興趣班」還是要回歸「興趣」的本質含義。
一些興趣培訓班天花亂墜式的自我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利用流量刻意製造輿論焦慮感。興趣愛好本身並無「高大上」與否的屬性,關鍵在於人們如何看待它,當一個興趣培訓班被賦予特殊的文化身份,其「光環」便逐漸形成了。「物以稀為貴」,越是罕見的領域,越有可能讓人摸不到頭腦,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某種奇特的幻想甚至崇拜,反之亦然。湖南師範大學音樂系一位教師透露:「一些科目在國外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在國內師資少、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不僅缺乏系統的評價體系,以後實用場景也有限。即使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去學習,也不見得效果好,只是圖個『噱頭』而已。」
家長們的強烈焦慮感雖然情有可原,卻未必是理性之舉。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興趣培訓班,或者「眉毛鬍子一把抓」,很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其心理健康與長遠發展並無好處。因此,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的興趣天賦與課程的實用性相結合,在面對興趣班選擇時更要以冷靜的態度和理性的抉擇應對變化無窮的焦慮販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培訓班的意義,並不是讓孩子顯得多麼「高大上」,而是幫助他們找準自己的優勢,培養訓練孩子的學習熱情、思維方式,促進其在校園中的學習與發展。因材施教地引導孩子獲得多面的興趣與技能,促進其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才是選擇興趣培訓班的應有之義。
有一部叫《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片中有一些很「瘋狂」的家長,孩子在肚子中的時候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紀錄片的最後,有位女士大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為什麼讓大家對孩子的起跑線有這麼大壓力,歸根結底還是媽媽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已。「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不進步就是退步」……進步沒有錯,興趣班也沒有錯,錯就錯在把興趣班強加了高低貴賤的標籤,並與孩子的成長前途掛鈎。
《沒有起跑線》紀錄片截圖
莫讓「捷徑」變「曲徑」
對於大多數國內的家長和學生來說,不論是強調學習成績還是培養特長,目的都是為了能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那些把「國際範兒」「高大上」的興趣班當成「升學捷徑」的家長要明白,接受國際教育並非孩子成長的捷徑,也並不適用於所有孩子。
為了接受國際教育而專門去培養一項特長,這無疑是將本來應作為強身健體、興趣愛好之用的活動工具化了。況且,培養特長需要大量投入,也需要學生承擔一定的錄取風險和入學之後的巨大壓力,「捷徑」到頭來很可能反而變成「曲徑」。
(參考:新華網、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