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了味的興趣班

2020-09-09 央視社會與法

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課程不僅排得滿,內容也與大眾認知的鋼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

  記者在吉林、湖南等地採訪發現,現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願優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這樣「攀比型」興趣培養,亟待回歸理性。

  興趣班裡的「鄙視鏈」:越「冷門」越「燒錢」越「高貴」

  兒童興趣班,原本是孩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興趣的課外培訓。記者採訪時發現,一些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興趣為參考,而是認為越貴、越冷門的興趣班,越「高大上」。

  帶著6歲孩子乘坐公交車,到10公裡外老師家中學一個小時雙簧管課,成了長春市民黃卉的習慣。一對一課時500元,每周上兩次課,來迴路程要花費兩個多小時。讓黃卉有些煩心的不僅是舟車勞頓,上了半年課,孩子對學習雙簧管還是不太感興趣。「這不能由著孩子。」對於繼續讓孩子學習,她依舊很堅決。

  不少家長有類似觀點。「很多人都說,學古箏、揚琴、吉他不上檔次,學鋼琴、小提琴的人又太多,要學就學一門罕見的,對孩子發展有好處。」長沙的何女士告訴記者。「物以稀為貴,在興趣班選擇上也是越冷門越燒錢。」長沙市一位音樂老師說,「比如一把豎琴價格在10萬元到20萬元,找個好的老師更是難。正是由於學習者少,家長諮詢時反而更感興趣。」

  在體育、棋類興趣班中,也存在一條越來越明顯的「鄙視鏈」。「足球、籃球、遊泳、跆拳道都司空見慣了,現在受家長追捧的是棒球、橄欖球、擊劍、冰球、高爾夫、馬術」「在棋類運動中,會下圍棋的代表智商高、聰明,學西洋棋的鄙視學中國象棋的,軍旗、五子棋、跳棋更是入不了眼」,網友們紛紛留言稱。

  「鄙視鏈」背後的焦慮與虛榮

  多位受訪者坦言,身邊確實存在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所謂的「冷門又高大上」的興趣班。其中不乏有的孩子對此類興趣班真感興趣,但更多是家長的「升學小心思」以及攀比、虛榮、焦慮等心態驅動下的非理性消費。

  長沙市民陳女士為8歲兒子報了馬術課,一節課600元,但這只是課時費,後續買馬術裝備、到各地參加比賽的費用更高。儘管家境不錯,高昂的費用讓陳女士不得不縮減其他開支,但她依舊堅持讓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心思,現在一些地區的中學,特別是名校都有樂團,會罕見西洋樂器的孩子少,這類特長生容易被名校招錄,競爭壓力小,演出機會多,下一步也容易被大學的樂隊吸納。」一位中學教師告訴記者。

  興趣班「鄙視鏈」受追捧之下,家長的「焦慮」心理呼之欲出。「課外興趣班不是在培養你的孩子,就是在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學什麼都要學到上遊,否則等於沒學。」一位家長認為,面對激烈競爭,孩子選擇興趣班實際上就是選擇競賽「賽道」,參賽選手基數、難度、獲獎率等參數尤為重要,因此「曲高和寡」的項目備受追捧。

  記者了解到,很多家長挑選「高大上」的興趣班的另一個原因,是看中其背後聚焦了財富、資源的「社交圈」。「如果孩子學的是馬術、高爾夫,他的興趣班同學身後是能支付起高昂學費的家庭,交這樣的朋友,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很大好處。儘管我家孩子才5歲,但事事都要為他想到前面……」長春一位家長在朋友圈上說。

  「孩子的興趣班仿佛成了父母眼界、能力的體現,如果孩子學跳舞、畫畫,感覺都拿不出手。」很多家長稱自己陷入「角逐」中,深受其累。

  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質

  「興趣班『鄙視鏈』深藏很多認知誤區。一些家長認為冷門科目容易學成,其實結果恰恰相反。」湖南師範大學音樂系一位教師透露,「一些科目在國外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在國內師資少、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不僅缺乏系統的評價體系,以後實用場景也有限。即使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去學習,也不見得效果好,只是圖個『噱頭』而已。」

  「學體育強身健體,學音樂陶冶情操,學棋鍛鍊思維。雖然眾多科目各有差別,但都是培養孩子的能力和課餘興趣。大眾項目更容易讓孩子結交朋友,比『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的項目對孩子的提升可能更大些。」長沙家長劉女士說。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丁加勇認為,興趣班說到底是「興趣」,講究的是孩子自己的意願和選擇,但如今眾多興趣班如雨後春筍,實則更多是家長在「選擇」,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孩子身上。

  「被家長裹挾的孩子們,有的的確在興趣班中找到了樂趣,通過進一步的學習發揮所長、激發潛力,但也有一部分始終是被迫遵從家長的要求,只因那是家長眼中『應該掌握的技能』,或是『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久而久之,興趣不僅沒有被激發,反而在興趣班中徹底失去興趣。」丁加勇說。

  「最重要的是要讓興趣班回歸本質含義。」吉大附中力旺實驗中學老師王吉宏說,在報興趣班時,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聆聽孩子的選擇,切勿貪多求全,給孩子造成負擔。

來源:新華視點

相關焦點

  • 中產家庭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鋼琴排倒數第一?別讓教育「變了味」
    暑假興趣班太貴了!一位寶媽在網上分享了,自家娃一個暑假的費用清單,並且直呼:真的過不起暑假了!每年到了暑假,興趣班都是家長們繞不開的話題,這樣的現象在中產階級的家庭中更為常見。,別讓教育「變了味」興趣班本該是給孩子培養興趣,可在中產階級父母的挑選下,儼然已經偏離了初衷,書法、唱歌這些興趣班根本上不了臺面,只有樂器類和運動類才勉強能入眼,總之就是,越「燒錢」越「冷門」越「高貴」,越值得上。
  • 興趣班還有鄙視鏈?
    如果興趣班脫離了興趣這一出發點,興趣培養也就變了味。興趣班有了「鄙視鏈」,源於家長的攀比心理。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滿了攀比,現實生活中圍繞職業、收入、生活條件等也產生了各種「鄙視鏈」。但與這些「鄙視鏈」相比,興趣班「鄙視鏈」顯然是最為荒誕的——興趣班的主體應該是兒童,而不是家長,興趣班「鄙視鏈」卻是家長反客為主,這悖逆了興趣班的本義。興趣班本不該有「鄙視鏈」,興趣班一旦有了「鄙視鏈」,就會毀了興趣。興趣某種程度上取是天賦的,一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 興趣班還有鄙視鏈?
    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課程不僅排得滿,內容也與大眾認知的鋼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記者在吉林、湖南等地採訪發現,現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願優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
  • 光明時評:別讓興趣班「鄙視鏈」毀了興趣
    這樣的「攀比型」興趣培養,亟待回歸理性。所謂興趣班,原本是孩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興趣的課外培訓,一切應該以興趣為基礎。如果興趣班脫離了興趣這一出發點,興趣培養也就變了味。興趣班有了「鄙視鏈」,源於家長的攀比心理。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滿了攀比,現實生活中圍繞職業、收入、生活條件等也產生了各種「鄙視鏈」。
  • 給孩子報興趣班哪個需要先考量?一定得確定一點,防止興趣班跑路
    其實,我們並不是說興趣班對孩子的不利影響,而是要從資質不良的興趣班對孩子的危害來說起。因為孩子多一門興趣是好事,並且可以讓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之餘放鬆自己。但是,興趣班的辦學質量以及辦學資質,卻直接決定著興趣班作用的發揮。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下,那些資質不良的興趣班,到底有多恐怖吧!首先,資質不良的興趣班非但沒有辦法培養孩子的興趣,反而會讓孩子喪失興趣。
  • 讓興趣班回歸興趣
    比如,像足球、籃球、遊泳、跆拳道等興趣班司空見慣了,於是一些家長就開始為孩子追捧起了棒球、橄欖球、擊劍、冰球、高爾夫、馬術等興趣班;學西洋棋的,鄙視學中國象棋的;學中國象棋的,鄙視學軍棋、五子棋、跳棋的……興趣班「鄙視鏈」,透露出不少家長「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虛榮心理。
  • 孩子的暑假作業「變了味」,責任在誰?
    孩子的暑假作業「變了味」,責任在誰?孩子的暑假作業「變了味」,責任在誰?可惜,學校布置這類實踐性作業的美好初衷卻「變了味」,這些作業不是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而是全部由家長代勞;學生並沒親手做小報,而是家長花錢去列印社列印,這種勞民傷財、舍本求末的事情著實讓人大跌眼鏡!孩子的暑假作業「變了味」,責任在誰?恐怕板子要打在家長身上。
  • 又一興趣班跑路,家長瘋狂追求的興趣班,跑路風直逼「健身房」
    本應該是充實而又多味的生活,如果不是舞蹈班突然跑路,這幫家長都可能還不知道這些舞蹈班竟然是誰在報興趣班的時候能想過一些意外發生,不曾想過的事情,在全國各地頻繁爆發花樣跑路事件。在領導留言板上,全國各地的網友紛紛留言稱,遭遇早教機構跑路、舞蹈班跑路,各類興趣班跑路、無一例外,都是突然消失,拒不接電話、剩餘課程不予退款等問題,群解散等。
  • 什麼貴報什麼,什麼與眾不同報什麼,興趣班還有鄙視鏈?
    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課程不僅排得滿,內容也與大眾認知的鋼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記者在吉林、湖南等地採訪發現,現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願優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
  • 孩子的興趣班or家長的興趣班?興趣班對孩子真的有用嗎?
    昨天跟朋友聊天,說他家的孩子又報了一個興趣班:擊劍。然後問我朋友多少錢一年。朋友開心地說:5000塊一年。言下之意就是非常便宜。什麼?什麼時候5000一年的興趣班在家長眼裡都算便宜了。後來一想也就釋然了,跟其他的一年2、3萬的興趣班一比,5000一年的可不就是便宜了嗎!
  • 學馬術是王子,學吉他是屌絲,是誰給興趣班分出三六九等?
    現在的孩子除了日常的課程,在課後也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語數英的課外補習不算,還有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學舞蹈、學樂器、學體育等等,花樣繁多,見縫插針。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興趣班開始變了味,明明只是單純地提升孩子的能力
  • 興趣班也有鄙視鏈?鋼琴排在最後,冷門燒錢的反而更高貴?
    但是近年來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孩子們的童年時光完完全全被各種興趣班、特長班所取代了。除了上學上課,還要去父母報的各種興趣班裡面去學習,自由玩樂的時間相對來說是很少的。近年來為什麼興趣班廣受歡迎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受教育的程度也有普遍的提高,許多家長為了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就會給孩子報滿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興趣班本來也是一個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知識,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一個好地方。
  • 奮豆洗成大珍珠,毫無興趣的興趣班,精神錯亂的興趣班
    導語:本次故事內容主要講述的是奮豆向星太奇介紹他的珍珠洗面奶,因為之前臉已經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所以奮豆拿了款新的洗面奶,但沒想到最後還是洗成了大珍珠,放學後的星太奇則要參加各種興趣班,而且種類繁多,連個兄弟踢足球的時間都沒有,之後過了幾天瘋狂興趣班後,星太奇精神愈加萎靡
  • 績效讓教育變了味
    班主任津貼讓教育變了味!主任、組長津貼。以前,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等崗位是作為學科領銜者的存在,雖然也有津貼,大家也都不當一回事情。現在,在績效中,主任、組長的津貼被放在了桌面上,其實也並不多,但是老師看到的卻是沒有上多少課的主任或組長卻拿了比他多的績效,既然這樣「不公平」(其實更多的是誤解),自己又何必那麼玩命呢?主任、組長津貼讓教育變了味!課時津貼。
  • 興趣班並不是必需品,孩子不願意,不去也罷
    所以那些鬱悶孩子不願意去興趣班的家長,我很想說,你願意學這些東西嗎?如果不願意,憑什麼要求孩子願意?很多家長抱怨,養一個孩子太難,無關其他,興趣班就是一筆最大的支出,可是大部分孩子都是不願意去興趣班的。為什麼興趣班會叫興趣班,那是因為興趣所開設的培訓,是完全自願的,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趣班變成了一種「必需品」,似乎不將孩子送到興趣班,那就不是合格的家長一般。
  • 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
    來源:經濟日報讓興趣班回歸「興趣」本義周一圍棋課,周三少兒編程課,周五拳擊課,周六馬術課,周日思維培訓課……這是吉林長春一個7歲孩子的興趣班課程表。媒體調查發現,如今部分家長為孩子挑選興趣班時,不以孩子的意願為先,而是專挑冷門、昂貴的課程。
  • 新型智商稅:「輔導班」「興趣班」
    還有銷售人員過來親切的問你是否需要給孩子報個班,只要你一張口,早已準備好的話術就會把你帶進消費的路途。更加可惡的是網絡興趣班,給你電話讓你試聽,報名後給你一堆錄製好的視頻讓你孩子看,如果你不上當也沒有關係,你的電話和孩子的名字也變現成為了他們的資源,變賣後你又會接到一大堆相同的電話。
  • 孩子的興趣班該怎麼選?李玫瑾:3種興趣班花錢,對孩子還沒好處
    因此,很多家長都爭先恐後地把孩子送去各種興趣班,想讓孩子多學一點東西,將來也好多一種出路,但是現在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五花八門,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怎麼給孩子選。有的家長看別人報什麼也跟著報什麼,完全不管自己孩子是否喜歡,還有的家長一股腦給孩子報一堆興趣班,孩子學得是苦不堪言。
  • 別讓興趣班毀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班,這個詞對家長和孩子們來說都不陌生。可有人卻說興趣班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孩子對興趣班,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這看似玩笑的一句話,卻包含著家長、孩子跟興趣班之間的「愛恨情仇」。當然讓所有老母親共鳴的是:興趣班。跟小時候那些吃喝拉撒的花費比起來,上興趣班才是真正「燒錢」的開始。
  • 別讓「興趣班」抹殺了孩子的興趣
    美術、舞蹈、象棋、編程…現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讓家長們眼花繚亂,很多家長也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弄得筋疲力盡。那您有沒有想過,您給孩子選擇的「興趣班」有沒有必要再讓孩子繼續學下去?孩子到底對「興趣班」感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