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主食吃出各種花樣來一向是我們民族的特殊技能,有時候就算有的雜糧不太好吃,我們也有辦法吃掉他們——做成爆米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爆米花曾經是一種十分奢侈的零食,是消耗剩餘雜糧的重要方式,而今天,爆米花更多的成就了人們輕鬆愉悅的消遣時間。
雖然可以說爆米花是一種世界人民都很喜愛的零食,但其實世界上第一的爆米花消費大國還得說是美國,據說美國人均一年能吃掉43升爆米花。爆米花在美國能受到這樣的歡迎,跟其製作成本低,銷售價格低廉有很大得關係。上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老百姓們買不起昂貴的零食,5美分一包的爆米花成了大家解閒的好食品,所以當時所有行業都不景氣,只有爆米花依然堅挺。當時的娛樂產業都受到了重創,也沒有人再去電影院看電影了,但這是電影院卻驚奇的發現,賣電影票不賺錢,但是靠爆米花、飲料等食品卻可以很快收回成本,甚至盈利面很大,從那以後,爆米花就和電影院捆綁到了一起,在高端的電影院也走上了這條親民的路線,開始銷售這種利潤極高的平民食品。
而對於觀眾們來講,爆米花代表的就是放鬆自在的生活方式,吃起來隨意又愜意,而且對於情侶們來說,也是拉近關係的好媒介,所以它也是娛樂業不可或缺的靈魂伴侶。因為它本身就包含著簡單快樂的含義。隨著好萊塢的電影,爆米花也走向了國際,發展市場橫跨全球,到要研究爆米花的歷史卻是一個小難題,據說是美國,最初是土著人先用熱沙煨的方式來製作爆米花。
至於我們國家,大家印象中的爆米花多是一種神器的機器,它可以走街串巷,還可以震人耳目,一般是由小轉爐、鍋爐和風箱、長布袋共同組成(又稱穀物膨化機,由日本人發明)。
今天,連這種機器我們也無法在尋常路邊見到了,現在的路邊攤用一個小小的壓力鍋就可以做出來爆米花銷售,市場上還賣的比較流行的有微波爐爆米花,拿回家自己就可以加工,開機就震天響地的大爆米花機逐漸的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到了19世紀末期,美國人(又是美國人)發明了第一臺如今我們常見到的,沒有異響的爆米花機,雖然與「嘣」機原理相同,但使用的玉米原料和方法很不相同。
中式爆米花就是普通的玉米粒,而西式爆米花的原料卻是特殊品種,不需要很長時間就可以炒好,炒出來的效果比中式爆米花的口感上要好吃很多倍。
從外形上來講,完全爆裂開,像朵鮮花狀的就是碟形的。而皮如果是均勻脹開的,就是球形爆米花,也叫「蘑菇雲」,它的膨脹的比率沒有碟型的大,更經常被選擇一點,可以說現在球形爆米花是越來越多了。
據說人們天生就喜歡吃酥脆的食物,那爆米花真是迎合了太多人的喜好,悠閒的午後時光,陽光明媚的下午,選擇爆米花作為零食都是不錯的選擇,只不過,爆米花再好吃,也不要吃多了呦。
圖片來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