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第一次開口講話時,相信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反應:寶寶終於開口講話了!終於會叫媽媽(爸爸)了!當然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兩歲還不能連貫說出簡單句子時苦惱焦慮:怎麼還不會講話呢?發育會不會遲緩?
語言發展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生理髮育正常的兒童,乃至智力較遲鈍的兒童,都能在出生後4~5年內不經任何正式訓練而順利地獲得聽、說本族語的能力。所以說,語言發展只是或早或晚的問題。明白了這一點,我相信也能夠大大緩解那些開口遲的兒童家長的焦慮,但是對於兒童的語言發展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聽之任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孩子的語言發展牽動著家長的敏感神經,每一個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伶牙俐齒,那如何抓住孩子語言發展黃金期,養出一個「小話癆」?0-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關鍵期,在上篇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幾個方法。今天我們來具體談談如何讓孩子的語言達到「水滿則溢」的效果。
認識語言發展
語言發展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分為語言準備期和語言發展完備期。
1、什麼是語言準備期?語言準備期又稱語言預備階段或前語言期,這個階段是指0-3歲幼兒前期,為語言產生方面做準備的時期。
這個階段又可以細分為5個階段,分別為:
- 0-3個月,無意識的交流階段。此時的嬰兒一開始並無意識自己發出的聲音或者啼哭聲能夠引起父母的注意,影響父母的行為。但是父母從一開始就把嬰兒當作交流對象,有意識地對孩子發出的不同聲音作出不同的照顧性應答,在這樣的作用下形成了父母與嬰兒的交流環境,嬰兒也懂得用啼哭聲表達自身需求,如餓了,尿溼了等。這是早期的語言準備。
- 3-9個月,有意識的交流階段。3個月開始,嬰兒的視覺聽覺和心理迅速發展。視覺更加靈敏,注視範圍更廣,對色彩鮮豔的物體表現出明顯興趣,視線也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聽覺方面可以辨別聲音,並且在聽到聲響時,能迅速將頭轉向聲源。此時情緒也會有了發展,會笑和生氣等,具備了基本的交流水平。6、7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夠跟隨父母的指引,進行有意識的信息傳遞。在前期父母足夠刺激影響下,部分語言發展較快的嬰兒已經能夠蹦出單字,如「爸」,「吃」等。9個月左右的嬰兒已經具備了語言儲備,對於簡單的名詞已經能夠理解,如家裡的物品、小動物等。
- 9-18個月,單詞階段。約12個月左右,孩子會說出簡單的單詞。這個時期的幼兒往往在一些生活情境中說出單詞表達自己的意思,開始會一個字或兩個字,發展較為緩慢。但接著就會不斷出現新的詞組。疊詞在這個時候也會出現很多,並且這個時期會用手勢、表情、肢體語言等輔助表達自己的意願。
- 18-24個月,詞組階段。這個時期,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識,詞彙量迅速增加。他們會用單詞和詞組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有了最初的語句形式。孩子會運用兩個或者三個不相關聯的簡單詞彙來表達完整句子的意思。如:媽媽、班班,意思是說:媽媽在上班。
- 24-36個月,早期造句階段。由於孩子身心發展,理解能力增強,生活場景豐富,這個期間的孩子詞彙量明顯增多,會運用邏輯性較強、含有主語謂語的簡單句子。還能使用代詞「我、你、他」,介詞「上、下」,形容詞「好、壞、多、少」上等等。會模仿大人的語言方式,說一些「超綱」的話,讓人捧腹。至36個月左右,孩子基本上能用短句進行表達,並且開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統。
2、什麼是語言發展完備期?語言發展完備期又稱複合句的過渡階段,是指兒童語言向成年人的完整語言過渡期。這個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句子運用階段和完整語法階段。
- 3-6歲,句子運用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運用已經掌握的詞彙表達自己意願,簡單描述內心想法,發音正確,掌握了大部分的語法結構形式,學會了組詞成句的規律。而且,他們能夠有一點理解詞語的抽象關係,簡單句逐漸被複合句所代替。有心理學家認為,此時的兒童詞彙已接近成人,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說話儼然像個「小大人」。
- 6歲至成人階段。5-6歲階段的兒童,仍然在不斷擴充自己的詞彙,完善語言在不同環境中的使用,改善自己的表達方式。6歲左右的兒童表現出個體交流能力和水平的不斷增強。
專家認為,5、6歲是兒童語言發育的分水嶺,從此時開始至12歲,語言的發展將出現根本性改變。不僅是句子的複雜化,而且句子的含義和語言的用途向高級發展,最為顯著的一個變化是兒童用語言學習閱讀和書寫。
語言並非與生俱來的,從出生到掌握語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是一般都會遵循大體的發展階段,具備語言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而通過以上內容對語言發展階段的認識,對於孩子來說,0-3歲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大腦皮層的語言區特別敏感,更容易對聽到的語音信息進行記錄和整理。同時,孩子自身也迫切地想要掌握更多的語言去表達自己。
所謂關鍵期,指的是孩子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在關鍵期,孩子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收外界的資訊,如果照顧者能適時給予大量刺激,加上孩子本身的潛能,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將會飛快地進步。
如何抓住孩子語言發展關鍵期?
如何抓住孩子語言發展關鍵期?一招幫你搞定!
我們都知道,要讓桶裡的水流出來,先是要把桶裡裝滿水。語言發展也是一樣,想要讓孩子學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我們就要不斷給孩子輸入語言的「活水」,直到他們「水滿自溢」。那何為語言的「活水」?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輸入?
最為有效且實用的輸入就是和孩子多說話。但是親子之間的交流都是一些日常的語言,詞彙量極為有限,如何才能擴充孩子的語言?其實兒童繪本是一個不錯的好幫手,繪本除了有吸引孩子的豐富的畫面,還有精雕細琢的語言,真正是家長與孩子取之不盡的「活水」。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中說:「要增加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聽到豐富的詞彙。事實上,建立幼兒閱讀能力的基礎,是從耳朵不斷累積詞彙開始,而不是讓幼兒提早識字、看書。」
- 如何選擇有助孩子語言發展的繪本?
- 繪本的語言重複簡單。0-3歲選擇繪本時,儘量避免太複雜的內容,信息要簡單。繪本的語言要多重複,能夠讓孩子不斷感受到熟悉感。同時,內容要富有節奏感、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兒歌與各類童謠繪本是首選。
- 繪本的色彩豐富鮮豔。小月齡的孩子要注意選擇色彩豐富的繪本,這樣既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又可以刺激孩子視覺發育。畫風清新明麗,色彩鮮豔的繪本能夠增加親子互動性,促進交流。
- 繪本的題材要貼近孩子生活。選擇繪本時要符合孩子所處的智力發展階段的特徵,這與成人欣賞文學作品一個道理,有共鳴的讀物才能夠投入其中。比如1歲左右的孩子,喜歡用手和口去探索世界,可以選擇能夠撕咬的布書,硬紙板書或者抓抓拍拍的觸覺訓練書;而2歲之後,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意識,身心發展到了新階段,可以選擇生活習慣,性格培養,情緒管理等方面的繪本;2歲半之後,理解能力較好的孩子可以選擇有趣味性,有故事情節的繪本,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想像力,社交能力。
2. 如何陪伴孩子閱讀繪本?
- 韻律繪本。這類繪本主要包括兒歌和童謠類的,節奏輕鬆活潑,語言富有音韻和節奏感,不僅能朗讀,還能唱和。童詩童謠具有銜接重複性,上句出現,下句還會出現,但是會加入不同詞彙擴充。家長朗讀文字時可以配合節奏,拍打孩子的後背,或者將孩子抱在身上,坐在腿上,讓孩子在律動中感受語言文字。也可以引導孩子一起打拍子,一邊拍一邊讀。一定要充滿熱情,讓孩子真正融入情境。
把孩子抱在膝上讀書給他們聽時,我們的心情能傳達給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傳達給我們。
- 圖畫繪本。這類繪本會讓有些家長犯難,因為文字太少。教孩子看圖畫書時,家長應該引導孩子仔細欣賞繪本的畫面,從封面、封二、扉頁、正文到封底,仔細閱讀每一幅插畫。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裡說:「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大人要先了解圖畫的意義,親身體驗圖畫書的樂趣,進行親子語言溝通,針對性地提一些問題,與孩子進行深入互動,引導孩子在圖畫當中感受美,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從而使其獲得樂趣。在快樂中感受美,學習語言。這是了解幼兒與圖畫書的關係的最好方法。
- 故事情節繪本。有故事情節的繪本比較貼近孩子的生活,適合有了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如兩歲以上兒童。這類繪本包括生活習慣、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家長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引導孩子將繪本情節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繫,從而培養良好的習慣,增進語言發展。
- 求知探索繪本。這類繪本充滿趣味性,科學性,可以大大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長在帶領孩子閱讀這類繪本的時候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或者進行小劇場式地講解。如經典繪本《好餓的毛毛蟲》當中毛毛蟲長大變成蝴蝶,家長可以提前做一些小的手工,引導孩子認知,多角度促進語言發展。
結語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任何一項技能的獲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通過後天不斷努力習得的,這個過程是長久緩慢的。
孩子的天賦固然重要,家長的循循善誘同樣舉足輕重。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家長如果能夠及時為孩子輸送充足的「彈藥」,那麼孩子語言發展的這挺「機槍」將更容易射出源源不斷的「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