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時候,我去樓下遛狗,遇到了鄰居小張,她帶著她的兒子鐺鐺在樓下玩。鐺鐺今年三歲了,特別可愛,也很會說話,每次看見我都阿姨阿姨的叫,叫的人心裡甜甜的。
我和小張坐在長椅上聊天,鐺鐺就在附近玩,坐了不到十分鐘,他跑過來七八次,問媽媽一些奇怪的問題,諸如:天上的雲是不是會飛,泥土到底能不能吃,我覺得很可愛,可是小張卻煩的不行。「天天就這樣,像一個話癆,每天追著你問這問那,你不回答,他就作天作地,你回答就是沒完沒了,每天下了班,還要應付他,煩死了,他什麼時候才能閉嘴呢?」
其實,不只小張,很多家裡有孩子的家長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上一天班累的口乾舌燥,下了班還要被孩子問個沒完,即使他不問你,也會在你身邊說個不停,讓很多疲憊的家長心煩。
不過,這是正常現象,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一個階段,家長們一定要謹慎處理,否則就是耽誤了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首先,想要好好的利用這段時間,就要了解孩子話癆背後的真正原因。
孩子話癆的原因有很多,每個孩子雖然不太相同,但是大體都是相似的。
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是語言的爆發期,他們會突然的特別喜歡說話,像是一個話癆,他們說的內容有的是接觸範圍內的,有的則是憑空想像的。
他們或者圍著家長問東問西,或者自己在那自說自話,這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是很奇怪,可是在孩子這個年齡段,卻是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他不愛說話,家長才需要引起重視。
孩子是否愛說話,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很喜歡說話,那麼孩子多半也是喜歡說話的。
李湘是非常出名的主持人,語言能力、臨場反應能力都是一流的,她的女兒王詩齡在這方面就得到了母親的真傳,不僅愛說話,而且還很懂說話的技巧,小嘴特別的甜。
對於我們大人來說,對很多事情都是見怪不怪了,而對於我們來說這世界上的一切,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是新奇的,他們為了搞懂這一切,就會主動地去向父母提問。
希克森特米哈伊曾經說過:「幼兒好奇心越強,問題就越多,話也就越多。」
所以,父母一定要仔細的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要敷衍或者不理睬孩子。
在這個關鍵時期,家長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認真積極的面對孩子。如果家長敷衍了事,或者批評孩子,就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以後再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因為懼怕而不提出疑問,進而變得內向甚至是消極。
所以,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家長一定要樂觀的面對孩子的這個時期,積極的引導孩子,讓孩子把這個話癆的小習慣變成一個好習慣。
想要孩子從能說變為會說,這其中需要父母做的有很多。
當孩子開始跟父母嘮叨的時候,不論此時的父母是如何的煩躁,或者不想搭理他們,都不能流露出這樣的想法。
普希金曾經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之路。」
父母只有仔細傾聽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孩子心裡真正的想法,為以後了解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這樣也會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另外,如果父母能夠仔細傾聽,並且不打斷孩子,甚至可以跟孩子有交流,那麼這就是在用另一種方式鼓舞孩子去表達自己,孩子以後也會更願意和別人溝通。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如果沒有閱讀基礎,那麼說出來的話就沒有知識含量,只是隨著自己的心情隨便說說而已。想讓孩子言之有物,那就必須讓他們多讀書,拓寬知識面,這樣說出來的話,才更加有內容。
像劉燁的兒子諾一,曾經被封為《西遊記》十級學者,無論遇到什麼,都會想到他最喜歡的孫悟空,因為他讀過,所以才知道。同時也一定要孩子多走走看看,讀書和行路放在一起,孩子的知識才會和實際聯繫到一起,說起話來才更能讓大家喜歡。
學會說話,就要學會閉嘴,因為不是所有的時刻都需要講話的。比如說在公共場合,電影院,圖書館等地,這裡都是需要安靜的地方。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閉上嘴了,否則一直說就會打擾別人,給別人造成麻煩,同時也是沒有道德的表現。會說話不是難事,知道如何說話,何時說話,何時閉嘴,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面對孩子的話嘮行為,家長不要覺得煩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好好的訓練孩子,孩子將來的口才一定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