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錄|劍橋校長:合作創新,四海一家

2020-12-17 南京江北新區

「輕輕」的他來了,

留下「四海一家」的願景

「悄悄」的他走了,

帶走了夢想逐步變為現實的滿足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

正式在新區奠基,

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託普接受小北專訪

他這樣說

Q:您對江北新區的印象如何?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A:劍橋大學非常高興加入江北新區創新發展中,我們認為江北新區持續關注創新,極具創新潛力,這樣的特質會吸引到來自全國和全球的合作夥伴。成為江北新區創新發展的一部分,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效地合作,去應對我們共同的挑戰,這個挑戰就是,面對未來,我們怎麼建設更好的城市。

史蒂芬託普在劍橋大學中國夥伴關係建設論壇上

發言交流

一套灰色細格西裝,白色襯衣搭配淺格領帶,腳蹬黑色皮鞋,休閒而又不失正式感,史蒂芬託普總是面帶微笑,那般紳士親和。史蒂芬託普在回答小北提問時,沒有過多思考的時間,但卻又條理清晰,顯然這個問題,他已經思考了很久。

史蒂芬託普參觀新區規劃展示館,羅群陪同

史蒂芬託普是8日抵達南京的,在4天的行程中,他走過南京很多地方,待在江北新區的時間就佔了近半。在新區規劃展覽館的40多分鐘裡,他詳細了解新區的方方面面,「這些規劃全部實現大概要多少年?」「地下管廊是有供熱系統?地下管廊熱能從哪裡來?」「新區新增人口的來源是?」大到整體規劃,小到某項技術特點,託普習慣性右手握著左手腕,左手握著眼鏡盒,好像始終在思考,因為這個城市的發展與劍橋息息相關,他完全投入,充分交流,怕遺漏些什麼。

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他說,南京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區的建設是「有遠見」、「有前瞻性」、「有領導力」的。這份期待和認可,是他對新區最直觀的感受。

合作不是一個選項,「四海一家」的理念在此行中多次被史蒂芬託普提及。位於國際健康城的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是他極力促成的項目,也是劍橋大學史上首個以學校命名的海外創新中心,同時也是他心中藍圖變為現實的實例。

2015年以來,南京方面與劍橋大學開展了多輪協調磋商和談判。2018年7月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在新區中央商務區國際健康城揭牌,這是史蒂芬託普上任後推行的重要戰略,他有意將其打造成全球合作典範。在參觀國際健康城時,他就直接表示,新區為吸引人才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服務,尤其自貿區設立後,更將有力促進創新發展。未來劍橋大學將考慮把更多的資源和要素注入到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劍橋會努力成為新區最好的合作夥伴。

奠基儀式上,託普提到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是中西思想智慧的碰撞。圓桌論壇上,他又直接提到,氣候變化、食品安全等各類全球問題,沒有任何一個研究機構可以獨立完成,世界級的機構必須利用好和其他大學、企業以及政府的夥伴關係進行戰略合作,全球的大學必須追求聯結、交流和合作,要和政府和企業、行業進行更多的協作。如果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交流合作是必須的。

而就如何能實現「四海一家」,史蒂芬託普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們需要一個激勵的機制。」一個合理的激勵機制能幫助劍橋和中國雙方的教職人員更好地分享共同研究的成果,再將研究成果用於人類的實際使用中,從而達到學術成果流通性的最大功效。

「我們應該利用自己的校友資源。」人才是創新的源動力,在培養人才的基礎上要集合現有資源,不僅可以在項目研究方面合作,也可以在融資和管理方面取得合作。

「我們要把江北新區當作一個樞紐,是我們合作夥伴關係的樞紐。」新區是一座橋梁,是連接不同的合作夥伴的橋梁,不僅在江北甚至要輻射到更廣闊的地方,託普笑道:「劍橋也和其他很多的歐洲學校有連接,我們可以幫助中國和這些學校進行對接。而在中心內部也應該為關注領域建立出技術轉移平臺,建立合作對接體系,加強與中國大學密切合作,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多過去,託普的夢想有了現實的模樣

每一個時刻都值得慶祝

每一個時刻都是未來道路的鋪路石

加深鞏固合作之誼,尋求志同道合之人

這是他此行所帶來的

改革、突破、創新,把奇思妙想變為現實

這是新區給予他的信心

小北日記:

前不久小北知道劍橋校長史蒂芬託普要來,就有點小緊張,但知道要採訪他的時候還是很激動滴。

儒雅、紳士是小北對託普的第一印象,不管是參觀還是交流,總是有種很想讓人親近的零距離感,開口就能娓娓道來,但又有著一份魄力和堅定。他總是那麼投入地與新區相關工作人員交流,那種專注,那般細緻,以至於小北都不忍上前打擾採訪。

躊躇半晌,小北鼓足了十二分的勇氣衝上去,用練了一遍又一遍蹩腳的英語進行採訪。他身高很高,比小北他高了一個頭,他就禮貌性的俯下身聽小北的問題,回答時也習慣性地注視小北的眼睛,分分鐘化掉。

託普此次行程很緊,小北採訪的時間較短,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認真,回答行雲流水,聽得小北卻是肩負重任般的熱血沸騰。經過劍橋風「吹過」後的新區,勢必會將這頂級高校資源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化,不斷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營造科研創新環境,打造科研創新文化,這是打造自主創新先導區的要求,也將是新區未來已來的不竭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訪問清華大學
    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訪問清華大學兩校籤署合作備忘錄 繼續推進深入合作清華新聞網3月24日電(記者 李含 攝影 李派 趙青松)3月24日,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Stephen Toope)一行訪問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工字廳與杜思齊教授舉行會談,就繼續推進兩校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參加會見。
  • 搭建合作之橋!南京-劍橋大學深化合作夥伴關係發展大會共話創新
    ,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蔣躍建,南京市政府副市長沈劍榮,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託普,劍橋大學機構與國際關係副校長艾麗斯·費倫,劍橋大學科研副校長克裡斯·艾貝爾,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領導出席會議。
  • 劍橋大學在英國境外的首個合作研究機構於南京奠基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託普,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費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浙江大學副校長何蓮珍等出席。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是該校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的合作研究機構,也是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
  •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來了!連結世界,南京又多一座「橋」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託普,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費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浙江大學副校長何蓮珍等出席。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是該校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的合作研究機構,也是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
  • 南京—劍橋大學深化合作夥伴關係發展大會舉行
    北京時間9月25日下午3點,倫敦時間9月25日上午8點,一場跨越萬裡的交流「無時差」進行——南京—劍橋大學深化合作夥伴關係發展大會舉辦。一年前,劍橋大學在海外唯一一個以劍橋大學命名的創新中心,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在江北新區舉行奠基儀式。目前,劍橋南京中心已開展兩批次科研項目,今年年底,劍橋南京中心的一期主體建築將全面竣工。
  • 劍橋校長北大論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以《搭建溝通橋梁,應對特殊時期:全球大學的角色》為題進行了遠程演講,闡述大學的作用和扮演的關鍵角色,強調大學的根本目的是服務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層面都是如此。官微特刊發全文,以饗讀者。文字根據發言整理,供參考。
  • 14年劍橋大學校長與清華大學校長的對話,至今引人深思
    面對這一國家和普通民眾都關切的課題,在14年前,英國劍橋大學校長和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有一番對話。雖然時間過去適十多年,在看他們的對話,以及對照我們當前中國大學的發展,依然值得人們深思。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曾於2004年8月在北京召開,與會的中外各著名高校的校長就「大學發展戰略規劃」等話題進行交流。
  • 專訪劍橋校長:英國or美國?要看孩子是「刺蝟」還是「狐狸」
    ▲史蒂芬·託普Stephen Toope教授可能是最國際化的英國大學校長,他分別在美、加、英三個國家的頂級學校就讀(哈佛文學與歷史學士,獲麥吉爾大學普通法及民法學位,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他也是劍橋大學開校800多年來首位非英籍大學校長(加拿大籍),還曾是加拿大知名學府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校長。
  • 學而思與劍橋大學出版社戰略合作五周年 新成果亮相
    5月17日,學而思英語與劍橋大學出版社戰略合作暨HE上線五周年慶典在英國大使館舉行。學而思發布英語產品體系升級計劃,並與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宣布開啟未來五年的全新深度戰略合作。英國駐華貿易使節彭雅賢(Richard Burn)、劍橋大學出版社亞洲區總裁Daniel Hutchinson、劍橋大學出版社大中華區行政總裁袁江、學而思總校校長楊付光、學而思英語負責人李林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
  • 劍橋、哈佛校長分別在北大講了什麼?
    前幾日,哈佛大學校長白樂瑞(Lawrence S. Bacow)和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圖普(Stephan Toope)分別訪問北京大學,並在「大學堂·北大講壇」發表演講。下面摘錄精彩演講片段與各位分享。
  • 英國劍橋大學與康復大學(籌)洽談合作
    12月17日,英國劍橋大學校長助理、邱吉爾學院院士袁博平一行來校交流,洽談項目合作。青島市委副書記王魯明、康復大學(籌)領導小組、臨時黨委李欣章、姜振家等陪同客人參觀了校區建設工地,並舉行交流座談會。
  •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來了
    劍橋與南京攜手合作有著先天的緣分、紮實的基礎張敬華說:「劍橋與南京,雖然相隔萬裡,但我們攜手合作有著先天的緣分、紮實的基礎、諸多的必然。」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城市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性,正在發揮優勢聚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重點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緊布局、孕育突破,致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創新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願景。唯有創新、才有未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都是如此。在託普校長的帶領下,劍橋大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創新、持續創新。
  • 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託普到訪領科教育上海校區
    ·託普(Stephan Toope)訪問領科教育上海校區,隨行人員包括劍橋大學副校長(Eilis Ferran)、劍橋考評委員會東亞區區域總監趙靜博士、劍橋大學出版社大中華區總監袁江女士及同仁9人,領科教育集團董事長梁洵安、上海校區校長梁興安及其他校領導接待來賓。
  • 四海一家,你還會回來嗎?
    益田假日廣場 · 四海一家 2020/1/27 - 2020/3/23 至今仍在休市 >、金錢豹,和僅存的四海一家。
  •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來了……
    今天,南京多了一座「橋」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來了它是一座攜手發展、共贏未來的合作之橋,將打造成為科學探索之橋、成果轉化之橋、交流連結之橋……9月10日上午,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在國家級江北新區舉行。
  • 大慶一中劍橋國際中心校長喬曉宇專訪:解開枷鎖讓孩子自由探索
    因為妹妹在大慶吧,我倆不僅是姐妹,也是合作夥伴,我們倆攜手共同創建了劍橋國際中心。最開始我們也是在探索。大慶一中領導班子和我們相互的認知和理念特別契合,所以我們就紮根於大慶一中,建立了國際中心。京領:您覺得劍橋中心的一個核心的文化是什麼呢?
  • 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雷冬冬校長專訪:校長需要以身作則,才...
    校長領導力是此次調研的重點環節,國際學校校長作為掌舵人不僅需要具備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師能力的素質,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力、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優質教育教學人才的鑑別與吸引能力。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雷冬冬校長進行了專訪。
  • 復旦劍橋全球人文合作研討會舉行
    2020年1月10日至11日,由國際合作與交流處主辦的復旦劍橋全球人文合作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在為期兩日的活動中,吳景平、吳松弟、褚孝泉、潘公凱等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學、國際關係、古籍保護、出土文獻、外國語言文學諸領域的20餘位復旦學者與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圍繞全球人文合作分享各自研究側重點、共話未來合作新願景。
  • 劍橋大學校長呼籲全球大學開展「二軌外交」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楚楊12月5日報導】「當地緣政治使國際合作處於緊張狀態時,學術機構必須繼續開展合作,追求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Stephen Toope)在12月5日舉行的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年北京論壇上表示。
  • 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雷冬冬校長專訪
    校長領導力是此次調研的重點環節,國際學校校長作為掌舵人不僅需要具備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師能力的素質,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力、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優質教育教學人才的鑑別與吸引能力。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雷冬冬校長進行了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