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找我們專家開藥後,服用一段時間效果並不明顯,甚至有些患者服藥後出現了不良反應,其中一些不良反應與我們的食物密切相關。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食物與藥物的禁忌問題。
古代中醫認為,對於不同部位病證,應採取不同用藥時間。比如治療上焦的疾病(包括心、肺、頭面部等),如頭痛、感冒,應該在飯後服藥;
治療中焦的疾病(包括胃、脾等),應該藥物與飯同服;
而對於下焦的疾病(包括大腸、肝、腎等),則應在飯前空腹服藥。
當然,對於古人的觀點,現代中醫學並不完全認同。
原則上,服藥時間應該與進食時間錯開,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後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對整個肝臟代謝酶系統產生影響,所以服藥期間吸菸同樣會產生不良影響。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生蘿蔔
因為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比如補中益氣丸時,吃蘿蔔會削弱其補益作用,降低藥效而達不到調理目的。
少吃生冷食物
黃瓜、冬瓜等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難以消化。生冷類食物還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腸胃對藥物的吸收。
故在調理「寒症」服用中藥時(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溼或健脾暖胃的藥等,比如理中丸),不可多吃寒性食物。
服藥期間不要喝茶
茶葉中的鞣質、茶鹼與鐵劑/制酸劑都可發生作用;
使多種酶類(胃蛋白酶、胰酶、澱粉酶等)失去活性;與生物鹼和苷類藥物相結合而沉澱,影響藥物作用。
孕婦服用中藥應當謹慎
由於西藥可能會引起胎兒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婦對中成藥更加青睞。但部分中成藥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謹記的是,孕婦對清熱類、祛風除溼類、消化導食類、瀉下類、理氣類、開竅類、驅蟲類、祛溼類等多種類型的重要應當謹慎對待。
此外,患有疔瘡、皮膚病者忌食鹹水魚、蝦、蟹及羊肉、牛肉等食物;
水腫病忌食食鹽;
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
服荊芥時忌服魚、蝦、蟹;
服天冬時忌服鯉魚;
服白朮時忌服大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