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微夢媽咪(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自打孩子開始萌芽出自主意識後,育兒之路就不再是「一帆風順」。面對孩子各種「調皮搗蛋」不聽話的行為,父母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可你知道嗎?被吼大的孩子大腦易受傷,可能智力會低於同齡人正常水平。
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理學教授Martin A. Teicher,曾帶領團隊研究孩子大腦發育,十幾年後發現長期受到父母語言攻擊的孩子,成年後大腦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達到14%。換言之長期受到吼叫的孩子,難以達到正常的智力與語言水平。
江燕對兒子童童的要求很高,為瞭望子成龍,每天晚飯後,江燕會雷打不動陪伴兒子寫作業。
「這道題我說了多少遍,怎麼又錯了?」一開始江燕還努力控制情緒。
「前幾天輔導才給你說過這個字母該怎麼寫,今天怎麼又不記得了?」漸漸地,江燕會拔高音量。
「你怎麼這麼笨?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個不聽話的孩子!」氣急的江燕忍不住伸手戳了兒子的腦門。
幾乎每天這樣的場景都會在家中上演,而童童也對媽媽的指責習以為常。但江燕想不到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竟然會狠狠打臉自己。
童童的班主任在一次家長會後把江燕單獨留了下來,班主任很委婉地告訴江燕:童童這孩子學習很刻苦,但就是有時候腦子木訥了一些,不夠靈活。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過嚴要求,以至於孩子接受了太多責罵,讓其大腦受到了損傷。
「你的意思是我家童童比別人笨?」江燕說這話的時候,連帶聲音都是顫抖。 她萬萬不想不到,自己嘶吼孩子本意是為了規範孩子的行為,沒想到卻害苦了孩子。
嘶吼、打罵看似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可這一行為的背後會實則是在釋放家長的負面情緒。情緒失控下的嘶吼,不僅會破壞親子關係,也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安全感,引起孩子出現焦慮、憂鬱等症狀,更嚴重地會影響孩子大腦健全發育,造成他們智力發育遲緩。
1)保持冷靜、理性
不可否認,家長也是「肉體凡胎」,面對孩子犯錯或者不聽話的時候,家長的情緒也會受到負面影響。遇到這種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深呼吸,進行自我平靜,確保自己的情緒得到控制之後,再談孩子的下一步教育。
2)融洽的親子溝通
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溝通是雙向的,很多家長會犯一個錯誤。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味的「高談闊論」,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
交流是一個雙向性的過程,家長要平心靜氣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在確定了孩子後,家長再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這個過程出現意見分歧的時候,不要以家長的權威去嘶吼孩子,不違反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允許「求同存異」存在。
3)學會與孩子共情
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家長保持共情,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一想。
什麼樣的話當講,什麼樣的話不當講,家長以「同理心」感受在心中過濾一遍,可能「脫口而出」的話殺傷力就會減弱,變得溫和許多。
心理諮詢師孫春梅說過:「如果您家的孩子有吼叫的現象,那麼我們不妨先審視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
長時間被嘶吼的孩子,可能也會有樣學樣以嘶吼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造成他們脾氣暴躁,缺少耐心。沒有人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但聰明的父母懂得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家孩子成長的一條路。最後,希望您也能成為一位成功的父母。
PS: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