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南京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 張 純
早上先送孩子上學再去上班,晚上接孩子回家後準備晚飯,再收拾碗筷、陪孩子寫作業,周末接送孩子去上興趣班……在不少媽媽每天的時間表裡,24小時中竟沒有1個小時能留給自己。不少人戲稱,「媽媽」是一份全年無休、永遠不會下班的「工作」。
天生的母性、社會的期待,很容易讓女性進入母親角色後,不自覺陷入一種「無我」模式,對孩子投入無止盡的愛、對家庭投入全部精力,且被當作理所當然。
南京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純表示,不少年輕媽媽曾在家裡備受寵愛,結婚後卻要承擔處理家庭關係、照顧孩子的重任,種種壓力讓她們心理落差極大。為了幫子女減輕負擔,不少年老母親主動照顧孫輩,日程表被做飯、接送孩子、照顧家庭等家務佔滿。除去身體的力不從心,不少老人還面臨隔代帶娃的衝突,傷身又傷心。
如果壞情緒不斷累積、神經崩得太緊,再加上工作的高壓、高焦慮,她們就像充滿負能量的氣球,隨時可能爆炸,不只會傷害孩子,還有整個家庭。張純表示,媽媽的好心情是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礎。家人不妨從每天一句「辛苦了」做起,讓媽媽感受到全家人的認可和尊重。
每天抽身一刻鐘。美國知名作家瓊·安德森曾寫過一本《好女人,翹家去》,裡面說道:「作為媽媽,一定要留點時間給自己,暫停工作和家務」。哪怕只有一刻鐘,她們也能「躲」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比如書房,擺脫固化的生活模式;短暫的分離也能讓親子關係更親密,又相互獨立。
會找理由放假。張純建議,媽媽如果做不到固定時間抽身也別強求,可選擇婦女節、生日、家庭紀念日等節點給自己放假。孩子5、6歲後,家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媽媽的放假時間,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媽媽、奶奶或姥姥照顧自己的不易。如果實在抽不出時間,家中其他成員可以帶著孩子給媽媽做頓飯、洗衣服,對媽媽都是不錯的撫慰。
爸爸主動作為。每天下班後,爸爸們要主動分擔家務、照看孩子,讓妻子沒有太大壓力,讓母親去公園和廣場跳跳舞、散散步。到了周末,爸爸不要賴床,可以早早起來準備早餐。最好每周都安排好全家外出遊玩的行程,給家中女性一個輕鬆自由的周末,即使只是全家出門吃頓飯,都是不錯的交流、減壓方法。
媽媽學會「放權」。不少媽媽也希望休息,但總是放不下心,怕爸爸沒給孩子穿好衣服、怕亂點外賣。放假時,媽媽也要學會「放權」,做個「甩手掌柜」,讓家人主動承擔孩子的事情,培養更和諧的親子關係。也許爸爸不善於烹飪,也不會打掃房間,但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去做,這樣才能切實理解妻子的辛苦。爸爸身體力行地承擔家務,也能給孩子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