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就是錄像機,耳朵就是錄音機。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陽光。
1.不當著孩子面挖苦另一半
我們會無意間在孩子面前挖苦另一半不好的地方,比如:
你爸爸就是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帶扶一下的。
這輩子跟著你爸沒享過一天福,要不是你,早跟他離了。
你媽媽又笨又蠢,豬腦子。
你媽媽每天都跟機關槍似得,嘮叨個沒完。
孩子的一半來源於母親,一半來源於父親,否定孩子父母任何一半,其實就是在否定孩子的一半,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習慣性的在孩子面前攻擊數落另一方,不僅會給孩子錯誤的師範,還會讓孩子認可父母的負面情緒,可能造成孩子對父母親有偏見,甚至對父母不滿。
2.不當著孩子的面破壞規則
很多人說,現在的熊孩子是被大人給寵壞了,沒有規矩。其實想一想,孩子的行為,大多是大人的影子。同事王姐,是一個風風火火的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沒有車就衝過去。而且現在出了禮讓行人的政策,王姐就更加放肆了。
前幾天,我們一起過馬路的時候,王姐竟然和我們一起等綠燈。她說是因為兒子,有一次和兒子一起過馬路,兒子看附近沒有車就打算跑過去、結果剛到半路,就有一輛計程車飛奔而來,她當時嚇得魂都丟了,幸好司機及時剎車,要不然後果無法想像。
王姐反思自己,是自己沒有給兒子做好榜樣,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不僅僅是過馬路,有的家長和孩子逛超市,和孩子約定時買一樣零食或者玩具,但是在孩子的哭鬧下,父母就會妥協,把孩子想要的都買下來。這樣成功幾次,孩子的規則就變了,哭鬧就能得手。
沒有規則感的孩子,如果步入社會,就會發現外部的規則和自己內心形成的規則是不符的。孩子的內心就會焦慮不安,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所以家長要停止破壞規則的行為,不要最終反而害了孩子。
3.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抱怨
劉繼榮說自己曾聽到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說,我沒有幸福感,那裡笑得出來,人生真的很苦。聽到這裡的時候,她害怕了,為什麼兒子會變得如此消極。於是,他對著老公發牢騷,抱怨老公不在家也不能幫自己。老師卻說,兒子這些壞的情緒都是和她學的。
劉繼榮這才反應過來,兒子的這些話,都是她的口頭禪,每天下班回家,自己也會苦著臉。吃完飯,和朋友打電話,就會抱怨一通,訴完苦,這一天才算結束。每天都是這樣重複著日子,自己已經變成了怨婦,不經意間,就把情緒傳遞給了孩子。
沒有幸福感的父母,怎麼會培育出幸福的孩子呢?抱怨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他會悄悄的潛入你的生活,吞併你的好心情,毀掉你的人生。偶爾抱怨是發洩情緒,一直抱怨就會讓自己和周圍的人變得更加消極。高層次的父母不會當著孩子面抱怨,在抱怨中長大的孩子,將來也會是一個消極的人。
4.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哭窮
一次,作家謝可慧在醫院排隊看病的時候,他前面是一個小姑娘。小姑娘旁邊的母親一直在斥責她,怎麼這麼小就把眼睛搞近視了。小姑娘就一直委屈的哭,母親也開始哭了起來,說道:「你怎麼就把眼睛搞近視了呢,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還讓我給你配眼鏡,你不知道這是錢嗎?」一邊說,母親還一邊推搡著小姑娘。
小姑娘哭著哭著就跑了出去,謝可慧說,我不知道他們家的日子到底有多苦,但是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斥責自己的女兒,訴苦自己的不易,認為不幸福是因為女兒,實在是不體面。不要隨便和自己的孩子訴苦,否則你會發現,你無意間的訴苦,會讓孩子有很大壓力。聰明的父母,從不會向孩子訴苦。
5.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一個勇猛的警察,他抓歹徒從不失手,唯獨有一次,因為歹徒爬上了很高的建築物,這個勇猛的警察因為恐高失手了。警察局為這個勇猛的警察找來了心理醫生,溝通以後發現,原來這個警察恐高是因為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經常在搖籃旁邊吵架。
可能有人聽起來很搞笑,但是引人深思,我們都覺得孩子小什麼也不懂,但其實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學會了觀察身邊的人,開始觀察世界。有網友說,他爸媽吵架的時候,總會忍不住說一些狠話,在他看來,就像看恐怖片一樣。
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婚姻就像鐘擺一樣,有時好有時壞,難免會吵架。聰明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吵架,即便是吵架,也會手拉手吵架,給孩子的傷害儘量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