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父母,不會當孩子面做的4件事

2020-05-13 育木YUMU

如果孩子是鳥,你就是天堂; 如果孩子是魚,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


如果想要孩子智慧,你首先要做一個智慧的家長。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父母個人的言行,對於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做這4件事:


1、不當著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經常互相挖苦,當著孩子的面,把日子過成了互損模式。


爸爸嫌棄媽媽讀的是野雞大學,媽媽嘲諷爸爸雖然是學霸,但薪水對不起學霸兩個字。


有一天,孩子對著要檢查作業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你是「智障」,你就別檢查了,我怕你會算錯。


媽媽的心瞬間涼了半截。

別人家的父母,不會當孩子面做的4件事


心理專家認為:父母在孩子的面前詆毀另一半,或拉著孩子站隊,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扭曲和分裂感,對孩子未來的性格、感情、婚姻,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爸爸說媽媽無能,媽媽說爸爸無用,孩子聽多了,也會慢慢從心裡產生一種認同感。


本該是尊重和崇敬的爸爸媽媽,卻在孩子的心裡變成了「垃圾」、「廢物」,孩子的心裡也會很不好受,性格也會因此產生偏差。


2、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抱怨

作家劉繼榮說,曾經聽到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聊天:「我沒有幸福感,哪裡能笑得出來,人生真正苦……」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她打了個寒顫,不曉得兒子怎麼會變得如此消極悲觀。


於是,她對著老公大發牢騷,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麼也幫不到她。老公卻笑著說,兒子的這些壞情緒都是從她身上學來的。


劉繼榮這才反應過來:兒子說的那些話,正是她的口頭禪啊!每天下班後,她都是苦著一張臉回家。晚飯後,就與朋友通電話,從小職員的難,說到兼職主婦的累。訴夠了苦,這一日也算交代完畢。

別人家的父母,不會當孩子面做的4件事


天天年年,一成不變的怨婦聯播,不經意間,還把抑鬱傳染給了兒子。沒有幸福感的父母,怎麼會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它會悄然無息地潛入你的生活,吞沒你的好心情,毀掉你的人生。偶爾抱怨,是一種情緒發洩;但無休止的抱怨,只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更消極。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抱怨。牢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是怨天尤人。


3、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畢淑敏在《家問》中說: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事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調查顯示:85%的孩子最怕父母吵架,夫妻唇槍舌戰時,旁邊的孩子會被無辜的傷害。甚至太多父母把怒火直接發洩在了孩子身上。長此以往,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修復的傷害。

別人家的父母,不會當孩子面做的4件事


有這麼一個心理案例。一個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強,抓匪徒從來不會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為匪徒爬上了一個很高很高的建築物,而這個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來了心理醫生為他做心理輔導,溝通之後,心理醫生發現警察恐高是因為,當他還是個嬰孩在搖籃裡的時候,他爸爸媽媽就老站在搖籃旁邊吵架。


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陰影。


4、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哭窮

中國的家長,似乎大部分都不願意告訴孩子最真實的家境。


就算家境不窘迫,也要在孩子面前哭一哭窮,就為了讓孩子更「懂事」。


況且,在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方面,「哭窮式教育」確實是父母最為省心的一種方式


--只要一句「家裡缺錢,家裡沒錢」,就能避免很多說辭,不用跟孩子解釋太多家裡的經濟狀況。


但家長們並不知道,「哭窮式教育」帶給孩子們的後遺症,其實很嚴重。


曾經聽到一個母親這樣說:不要隨便向孩子訴苦,因為你會發現,你無意間的訴苦,會讓孩子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壓力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會向孩子訴苦。

…………

李嘉誠說: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對孩子教育的失敗。


每一個把孩子培養成才的父母,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歷經一次次蛻變,最終才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相關焦點

  •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做這4件事,看完恍然大悟
    那麼在為人父母的時候,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做這4件事,看完漲知識。因此,在面對一些社會規則時,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破壞規則,比如過馬路不能闖紅燈、排隊買東西不能插隊等,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很多父母工作一天之後,回到家就開始用抱怨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壓力,工作的辛苦、生活的不易成了孩子每天都會聽到的話語。也許這些話讓普通人說出來並沒什麼,但是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這會給孩子帶來非常消極的影響,甚至決定他們以後對生活、對工作的認知。
  • 這4件是孩子"不孝"的根源,高層次的父母,從來不會對孩子做
    這4件是孩子&34;的根源,高層次的父母,從來不會對孩子做孩子其實就像是父母的一面&34;一樣,就像是混蛋的背後永遠有一對更混蛋的父母,有很多孩子就是因為從小爸媽沒有教育好,從而導致他走上了歧途,所以你希望你將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去成為什麼樣的人。
  • 羨慕別人家孩子情商高?李玫瑾:父母做好3件事,你家娃也能做到
    李玫瑾說過一句話「父母行為影響孩子人格」,所以在她看來,與其羨慕別人家孩子情商高,家長不如做好三件事,這樣你家寶寶也能做到哦。大家可別小看這件事,它的作用非常大。因為小孩子的心思都比較單純,他們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豐富多彩的圖畫吸引,父母跟寶寶一起閱讀,會讓他們感到輕鬆。同時,大家還可以利用書本裡的故事,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這可比直接說教的效果好很多哦。
  • 動不動就看「別人家的孩子」,有遠見的父母都在做這件事
    我們的孩子那麼好,為什麼要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呢?每一對父母在面對自己眼前稚嫩的新生兒時,最初都信誓旦旦的告訴過自己: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就好,我不會給孩子任何壓力,我也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我沒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想法!
  • 有3件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小心被孩子「記仇」,父母要注意
    有3件事,尤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在孩子眼裡,父母是對抗這個世界唯一的屏障,也是安全感的唯一來源,如果父母都不信任自己,孩子又能去依靠誰呢?當孩子與外界發生衝突時,如果是對方的錯,堅定地站在孩子的一方,做孩子的堅實後盾。
  •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做這5件事
    層次高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抱怨。牢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是怨天尤人。有智慧的父母,從不會向孩子訴苦。5、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有這麼一個心理案例。一個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強,抓匪徒從來不會失手。可見,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會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傷害和衝擊力。其實婚姻就像鐘擺,時好時壞是常態,難免吵架。但是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吵,即使吵架,也會手拉著手吵架,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這4件事最好別當著孩子做,會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教科書,這4件事最好別當著孩子做,會影響孩子一生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孩子的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品德也反映了自己的家庭狀態,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還是經常接到學校老師的問候。
  •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對孩子做這13件事第一件事:他們絕不懷著受害者心態養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經常覺得自己的原生家庭讓你變成自己不滿意的樣子,自己是很不幸的,然後也認為沒有辦法變得更好,你潛意識裡的信念不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那麼這樣的心態養育孩子只會讓你和孩子一直生活在迷茫和痛苦中。
  •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做4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在現在這個社會,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共同關心的問題,無論是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是做人做事的方面,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特別優秀,特別會害怕孩子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有些行為,家長絕對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特別是以下這4種,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家長們都對照看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羨慕別人家孩子,先做別人家父母
    「別人家孩子」這個特殊的物種,多少媽媽見了兩眼放光,而且羨慕的咬牙切齒,多少自家孩子活在你的陰影中,甚至懷疑自我。 他們曾多次對著你吶喊:別人家孩子,請別讓我媽認識你。 父母滿眼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卻只會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那你知不知道,在孩子眼裡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又是怎麼樣的存在?
  • 李玫瑾:孩子成長過程中,「三件事」不能當孩子面做,家長牢記
    李玫瑾:孩子成長過程中,「三件事」不能當孩子面做,家長牢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始終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有些事是需要尤其注意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教育演講中就說到,三件事家長不能當孩子面做,不然會教壞孩子,甚至是毀了一個孩子。
  • 父母做的這6件事,會讓孩子感覺到無助和害怕,父母一定要注意
    但事實這種觀念卻導致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做父母的正在做無數令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正在親手把孩子推離自己。孩子害怕父母做的6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很多時候,父母忙於為生活奔波和勞碌,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缺乏耐心和愛心,表現出不耐煩的神情或情緒,雖然有時候這種情緒非常微小,但在孩子單純而幼小的世界裡,這種情緒會被放大無數倍,影響孩子的心理。比如說,孩子的求知慾趨使孩子不停的發問,父母被問的煩躁,不耐煩的說「你不會自己去找答案嗎,話那麼多」,比如孩子想要某種玩具,哭鬧著非要,父母不想買,不耐煩的吼孩子「哭,哭,哭,就知道哭」等等。
  • 這幾件事父母常做!卻比打罵孩子更嚴重
    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出自同一個家長,給了孩子希望又讓孩子失望,這樣的事你做過嗎?據我所知,許多家長喜歡圍繞孩子的學習做一個口頭承諾,諸如考好了怎麼怎麼樣,但當孩子真的完成了父母的要求,很多父母卻又出爾反爾,或者推三阻四。
  • 聰明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的面做這些事,尤其是第1件
    孩子其實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怎麼教育就會得到怎麼樣的回饋。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還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控制自己的行為,要明白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特別應該清楚哪些事情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做。
  • 孩子3歲後,父母最好別當著他的面做這4件事,每一件都不能碰
    父母們有什麼樣的不當行為,會給寶寶帶來陰影造成傷害?在孩子三歲左右,這四件事情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做,否則遭受的心理陰影是窮其一生也撫平不了的。一,父母當著寶寶的面換衣服,並且露出身體孩子三歲以後,就已經對性別有了一些概念,在這個時候,父母要格外注意,不要當著寶寶的面換衣服。爸媽會經常要求寶寶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但是自己卻往往有一些特權方面的行為。
  • 媽媽當女兒的面模仿她做過的事: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你有沒有嘗試過在孩子面前模仿他做過的事?有位外國媽媽當著女兒的面模仿女兒曾經不小心製造出來的&34;,女兒的反應可愛又暖心,也讓人感受到這個家庭平時的教育如何。媽媽當女兒的面模仿她做過的事第一件事,這位媽媽端著一碗麥片走過來,結果&34;摔倒了,麥片灑了一地。
  • 媽媽當女兒的面模仿她做過的事: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你有沒有嘗試過在孩子面前模仿他做過的事?有位外國媽媽當著女兒的面模仿女兒曾經不小心製造出來的"麻煩",女兒的反應可愛又暖心,也讓人感受到這個家庭平時的教育如何。媽媽當女兒的面模仿她做過的事第一件事,這位媽媽端著一碗麥片走過來,結果"不小心"摔倒了,麥片灑了一地。她手足無措地坐在地上收拾著,女兒看到後溫和地說:"你怎麼了?"
  •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這3件事
    但我和她說,父母不要用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孩子的成長,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因為變化一直在,孩子的習慣亦是如此,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狀態。換句話說,父母的內心要強大起來,這樣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在我看來,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這3件事。
  • 哈佛大學發現,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接送孩子上學,不到進出校門那一刻,書包永遠都不是孩子自己背著;其實我也非常理解這樣的父母,畢竟教孩子穿衣吃飯繫鞋帶,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會,但幫他做,三秒鐘就搞定了,況且讓孩子自己做,肯定做得一塌糊塗,回頭還得父母重新做,簡直不要太麻煩。
  • 想要孩子變優秀,父母一定要「忍住」的4件事
    在養娃的道路上我們總是想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培養的更優秀。有些媽媽輕輕鬆鬆就養出了出類拔萃的孩子,而又有些媽媽累死累活也養不出好孩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要想孩子更優秀,一定要「忍住」4件事。 第一件事:忍住妥協。 在商場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孩子哭鬧著想要某一樣玩具,有些家長堅持著不買,把孩子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