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是鳥,你就是天堂; 如果孩子是魚,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
如果想要孩子智慧,你首先要做一個智慧的家長。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父母個人的言行,對於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做這4件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經常互相挖苦,當著孩子的面,把日子過成了互損模式。
爸爸嫌棄媽媽讀的是野雞大學,媽媽嘲諷爸爸雖然是學霸,但薪水對不起學霸兩個字。
有一天,孩子對著要檢查作業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你是「智障」,你就別檢查了,我怕你會算錯。
媽媽的心瞬間涼了半截。
心理專家認為:父母在孩子的面前詆毀另一半,或拉著孩子站隊,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扭曲和分裂感,對孩子未來的性格、感情、婚姻,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爸爸說媽媽無能,媽媽說爸爸無用,孩子聽多了,也會慢慢從心裡產生一種認同感。
本該是尊重和崇敬的爸爸媽媽,卻在孩子的心裡變成了「垃圾」、「廢物」,孩子的心裡也會很不好受,性格也會因此產生偏差。
作家劉繼榮說,曾經聽到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聊天:「我沒有幸福感,哪裡能笑得出來,人生真正苦……」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她打了個寒顫,不曉得兒子怎麼會變得如此消極悲觀。
於是,她對著老公大發牢騷,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麼也幫不到她。老公卻笑著說,兒子的這些壞情緒都是從她身上學來的。
劉繼榮這才反應過來:兒子說的那些話,正是她的口頭禪啊!每天下班後,她都是苦著一張臉回家。晚飯後,就與朋友通電話,從小職員的難,說到兼職主婦的累。訴夠了苦,這一日也算交代完畢。
天天年年,一成不變的怨婦聯播,不經意間,還把抑鬱傳染給了兒子。沒有幸福感的父母,怎麼會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它會悄然無息地潛入你的生活,吞沒你的好心情,毀掉你的人生。偶爾抱怨,是一種情緒發洩;但無休止的抱怨,只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更消極。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當著孩子面抱怨。牢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是怨天尤人。
畢淑敏在《家問》中說: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事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調查顯示:85%的孩子最怕父母吵架,夫妻唇槍舌戰時,旁邊的孩子會被無辜的傷害。甚至太多父母把怒火直接發洩在了孩子身上。長此以往,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修復的傷害。
有這麼一個心理案例。一個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強,抓匪徒從來不會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為匪徒爬上了一個很高很高的建築物,而這個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來了心理醫生為他做心理輔導,溝通之後,心理醫生發現警察恐高是因為,當他還是個嬰孩在搖籃裡的時候,他爸爸媽媽就老站在搖籃旁邊吵架。
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陰影。
中國的家長,似乎大部分都不願意告訴孩子最真實的家境。
就算家境不窘迫,也要在孩子面前哭一哭窮,就為了讓孩子更「懂事」。
況且,在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方面,「哭窮式教育」確實是父母最為省心的一種方式
--只要一句「家裡缺錢,家裡沒錢」,就能避免很多說辭,不用跟孩子解釋太多家裡的經濟狀況。
但家長們並不知道,「哭窮式教育」帶給孩子們的後遺症,其實很嚴重。
曾經聽到一個母親這樣說:不要隨便向孩子訴苦,因為你會發現,你無意間的訴苦,會讓孩子形成無形的壓力。而你永遠不知道,這樣的壓力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從不會向孩子訴苦。
…………
李嘉誠說: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對孩子教育的失敗。
每一個把孩子培養成才的父母,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歷經一次次蛻變,最終才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