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獎孩子是每個父母都要學會的技能,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因為適當的誇獎能激勵和鼓勵孩子,增加他們的自信,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但是誇獎孩子也是要有方法的,而不是盲目的誇獎,很多媽媽以為誇獎孩子就是對孩子說「你好聰明」「你真的好棒」其實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並不會起到什麼好的作用。
小志非常喜歡動腦,動手能力也特別強,時不時的會做一個新鮮的小玩意出來,每次都會驕傲的向家人展示他的小發明。家人和親戚朋友都誇小志好聰明,長大肯定是一個發明家。
小志為了博得家人的誇獎,經常去搗鼓新鮮玩意,家人們也一直誇他好聰明,最後小志越來越膨脹,在學校瞧不起同學,認為他們都不如自己厲害,學習也不認真學習,天天都在想怎麼發明小玩意。慢慢的,成績越來越差,而自己「發明」的東西也越來越沒用,慢慢的家長也失去了耐心。
出現這樣的問題,責任其實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長身上,孩子的表現欲和滿足感是天性,這個不能避免,但是家長不應該用「聰明」去應付他們,一旦孩子習慣了「聰明」這個標籤,他就會想盡辦法得到它。
美國的教育學家曾經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研究人員先讓幼兒園的孩子解決一些問題,然後就反覆對其中一部分孩子說:「你們很聰明,做對了8題。」然後又對另一半的人說:「你們很努力,做對了8題。」然後研究人員給了所以孩子兩個選擇,一個是做一個非常有把握的事情,另一個是做稍微有挑戰難度的事情。
被誇聰明的孩子,七成都選擇了容易的有把握的事情,而被誇努力的孩子有九成的孩子選擇了有挑戰難度的事情。難道就因為誇獎得不一樣,就讓孩子形成如此大的差異嗎?最後研究表明,孩子一旦喜歡上被誇獎的感覺,就會想要下一次誇獎,他們為了保住自己「聰明」的帽子,就會選擇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因為能更容易完成,保住得到誇獎,從而不敢嘗試有難度的挑戰,因為他們怕破壞他們「聰明」的形象,時間長了,這類孩子就會變得不愛動腦,不敢面對困難,害怕失敗。
誇獎孩子是好事,但是媽媽們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用錯了方法,適得其反,誇獎孩子不是單純的誇獎孩子聰明,而是要誇獎他做事過程中的付出和努力以及結果,讓孩子明白自己還有提升的空間,一點點進步。
在育兒路上,育兒難題千千萬,比如說孩子寫作業拖拉、馬虎、不愛動腦、三心二意怎麼辦?《好媽媽家庭作業輔導課》深入解析孩子不愛做作業的心理,讓你告別吼叫式教育,讓孩子再也不牴觸家庭作業,學習起來幹勁十足。
再比如孩子喜歡挑食、不善於表達、愛發脾氣、不愛學習怎麼辦?聰明的媽媽會通過講故事來啟發孩子,著名兒童文學家冰心曾說:「講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
以上問題,你在這就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