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許多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教育,對於孩子的引導可謂是非常上心,有些家長覺得相比於對孩子的&34;還是覺得對孩子多點誇獎,容易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朋友圈有一位家長經常曬出自己孩子獲獎的照片,每次孩子獲獎都會誇孩子:&34;&34;但是很容易發現這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容易沮喪,失去信心,遇到一些問題就變得笨手笨腳。
我們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當中一些被許多大人誇獎&34;等這樣詞語的孩子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突然變得笨手笨腳,起來了仿佛&34;是假的一樣。其實孩子並不是變笨了,而是孩子形成了固定思維,因為孩子本身長期被父母誇獎自己的天賦,而被忽視了自己努力的過程,所以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失去家長&34;的評價。但是遇到挫折之後,沒有獲得相應的誇獎,會變得緊張起來,事事不順,發揮不出自己原本的水平。
其實多誇孩子聰明,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種教育方法,有些時候誇獎孩子聰明確實能夠激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這樣長期下去,盲目的誇獎孩子聰明,並不等於正確的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孩子的固定思維,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避免盲目使用誇獎性的語言去鼓勵孩子。
別老誇孩子聰明?作為家長要知道或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經過數十年研究之後,在《終身成長》指出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那麼什麼是固定思維呢?其實固定思維就是成長性思維的反面,固定思維很容易導致人們在長期的活動當中所積累的經驗,固定住自己的行動以及思想,形成一個比較穩定不容易改變的思維路線。
擁有固定思維的孩子會很容易覺得自己所獲得的成就是自己的智力以及天賦所得到的,而且會很容易覺得自己自身的智力以及天賦水平很難改變,所以自身的成就也會很難獲得較大的進步,但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覺得自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自我,不受自己的智力以及天賦水平的限制。所以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很容易固步自封,容易原地踏步,難以突破自我。
而導致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的原因,大多數都是來源於家長的引導。當我們一直誇獎孩子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來源於孩子的天賦,而忽略了孩子在這個事情上所花費的努力以及時間和精力,會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通過聰明才智所取得的成就,導致孩子看不見自己,在做這件事情當中做的好的地方,以及做的不好的地方,也看不到自己的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孩子對於自身的能力,其實並沒有具體並且客觀的判斷意識只能通過家長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假如作為家長的我們盲目對孩子的天賦進行誇獎的時候,孩子只會看到自己成功的,那一方面是由於自己很聰明的原因所造成的。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避免我們的盲目性誇獎,導致孩子做某一件事情會原地踏步,採取正確科學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客觀的意識到自己自身的能力以及水平,突破自我,激發孩子的潛力,讓孩子取得真正的進步。
作為家長利用以下技巧改變引導模式,避免讓孩子失去努力動力
1、誇孩子的時候要具體
很多時候我們在誇獎孩子的過程當中,總是敷衍的對孩子說 :&34;&34;&34;其實這種泛泛而唐的誇獎,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以為自己的努力是自己的天賦所造成的,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在誇獎孩子的過程當中避免將這些天賦一樣的詞語,將他們具體化,這樣誇獎孩子可以讓孩子實際的看到自己努力的實際在哪裡,通過在這些誇獎當中查漏補缺自己不足的地方,自我進步。
比如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要敷衍了事,只是簡單的誇孩子,寫作業寫得快,我們應該誇獎的時候具體化:&34;&34;
2、誇孩子的自身進步
有些孩子容易形成固定思維,會很容易導致孩子遇到挫折之後不知道該怎麼辦,固步自封,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再繼續走下去了,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這塊孩子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結合孩子的自身進步來誇獎孩子,仔細觀察孩子的發展狀況,對比之前的努力誇獎孩子進步的方向,讓孩子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是有所收穫有所進步的,只要再努力也會有進步的空間,甚至會達到突破自我的境界,激發孩子的潛力超越自我。
當我們發現孩子可以獨立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不需要其他人的陪同下完成時我們可以誇獎孩子的進步的地方,而不是盲目的誇獎孩子很聰明等等這樣的語句:&34;比如說孩子考出一個成績之後,我們可以誇獎一下孩子的進步,告訴孩子說:&34;
3、誇獎孩子不盲目對比
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很容易與其他孩子進行對比,比如說當表揚孩子的時候,很容易跟一些表現比較差的小夥伴進行對比帶孩子,遇到挫折失敗之後會將孩子跟一些比較好的同學進行對比,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遇到任何問題,很容易產生驕傲自大或容易沮喪的心理,作為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不要盲目的與別的孩子進行對比,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跟自己進行對比,才能突破自己,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就感,才能夠不斷的成長。
我們在誇獎孩子的過程當中,首先要仔細觀察孩子,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什麼?不要通過別人的孩子進行對比,要肯定孩子自身未知付出等時間以及精力,比如可以這樣說:&34;&34;
我是小D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母親,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