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多艱,是人總要吃飯。
各色人群,能力各異,生存各有各的道,貓有貓道,狗有狗道,牛鬼蛇神各有各道。
術業各有專攻、人才各有千秋。
我們沒有辦法整齊劃一要求每個人都去開店當大老闆,要求每個人都去企業做高管。
當我們一擲千金,紙醉金迷時,又有誰知道普通人的艱辛。
沒有什麼文化,沒有什麼技能,年齡偏大,工作難找。想找個地方擺個地攤掙點飯錢,卻處處被驅趕。獨在異鄉,莫大的城市卻沒有自己的立錐之地。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你想靠勤勞的雙手掙點飯錢,卻偏偏不被允許。因為你會佔道經營阻礙交通,因為你會影像市容市貌。
究竟是市容重要、交通重要,還是民生重要?這個問題,就算有一千哈莫雷特我想回答都是出奇的一致,人的生存最重要。
擺地攤因經營成本低又無需納稅,是典型的民生經濟,是以地攤為代表典型的草根經濟。
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可以為市民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地攤經濟的繁榮,恰恰是城市活力的表現,人間煙火氣才是最美、最真實的社會。
這次兩會給地攤經濟合法化身份政策的出臺,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的繁榮與普通百姓就業的希望。
站在當下,在歷史長河中上溯150年的人類歷史去看歷史,尤其是看影像歷史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影像的直觀性將真實氣息的畫面直逼而來。
我驚嘆那時人的生存方式,尋常巷陌,三三兩兩小販為生活、為生存走街串巷擺地攤,掙一口飯錢,我看見了普通人生存的艱辛。
全國各省在150年跨度裡各個時期的攤販是如何擺地攤的,賣的是什麼,他們的生存狀態是什麼樣的?在這裡一一為你呈現。
無論何時代,民生多艱,混碗飯吃真的都不容易。
德蘭/文
未經授權嚴禁洗稿轉載
第一、河北地攤
1918年左右,山海關,賣大蒜的小販。西德尼·D·甘博/攝。
第二、貴州地攤
2004年,貴州省貴陽市,賣貨女。王文瀾/攝。
第三、臺灣地攤
1950年,臺灣,臨街小煙攤。
第四、海南地攤
1990年,海南三亞,賣太陽鏡的小販。謝軍/攝。
第五、新疆地攤
第六、山東地攤
1910年前後,濟南小布政司街。
小布政司街其地處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濟南三大名勝之間,為歷代文人墨客來濟必遊之地。
1948年12月,青島市場三路,服裝地攤的繁華景象。
第七、湖北地攤
1918年左右,湖北宜昌,街邊的菜販。西德尼·D·甘博/攝。
1981年2日,湖北襄樊市樊城定中街,看風車。
第八、浙江地攤
1980年,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農民在購買年貨。佚名/攝。
改革春風吹滿地,一年總比一年強,從他們的年貨就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的改善。
1984年,溫州木勺巷,這裡是溫州地區最早開放的自由市場。蕭雲集/攝。
第九、河南地攤
2018年3月31日,河南省虞城縣鄉鎮集市上,小五金地攤。湯凱/攝。
這個集市是每周六上午開市,集市有1.5km長。
一開始是賣狗的自發形成的,漸漸的其他各類小販都來了,弄得集市越來越長達到1.5公裡。
2019年10月23日,河南省虞城縣,做鋁鍋。湯凱/攝。
農民自己收集易拉罐及用壞了的鋁質廚具,交給這做鍋的師傅高溫融化成鋁漿澆入鍋模中做成新鍋。加工費是每口鍋30-40元。
第十、遼寧地攤
1937年,"偽滿洲國"時期的撫順,賣眼鏡地攤。
1990年,大連,天津街附近,郵品交易市場。
1995年5月,瀋陽,賣像章的小販。謝軍/攝。
第十一、雲南地攤
1993年,昆明官渡小板橋街,街頭牙醫。吳家林/攝。
2009年9月,雲南省綏江縣綏江大橋上,算命先生。羅懷學/攝。
2015年,雲南麗江,菜攤。克裡斯·斯蒂爾·帕金斯/攝。
第十二、安徽地攤
2018年4月27日,安徽定遠縣藕塘鎮廟會,賣棉花糖。德蘭/攝。
2018年4月28日,安徽定遠縣藕塘鎮廟會,紋身地攤。德蘭/攝。
2018年4月28日,安徽定遠縣藕塘鎮廟會,賣工藝品的攤販。德蘭/攝。
第十三、北京地攤
1871年,北京,街邊賣古玩的攤販。約翰·湯姆遜/攝。
1871年,北京,觀看西洋鏡。約翰·湯姆遜(英)/攝。
西洋鏡又稱"拉洋片",一種民間的遊戲器具,匣子裡面裝著畫片兒,匣子上裝有放大鏡,根據光學原理操作暗箱就可以看見放大的畫面。
因為最初畫片多是西洋畫,所以叫西洋鏡。
1917年,北京,小販在故宮內賣大碗茶。
北京,賣糖葫蘆小販。海達·莫裡循/攝,照片大約拍攝於1933-1946之間。
北京,賣自行車車具的小販。海達·莫裡循/攝,照片大約拍攝於1933-1946之間。
貨架上方是自行車座套,下方是彩色的車軸刷(在自行車前後輪軸皮外彎曲成環狀呈現裝飾美,並隨車輪轉動清除油泥和灰塵)。
1948年,北京,煙攤。布列松/攝。
1948年,北京,魚販。布列松/攝。
1956年,北京王府井,賣茶的小販。湯姆·哈金斯/攝。
1958年春節,北京市宣武區留學路副食品商店出動流動售貨車為居民服務。
1970年代,北京街頭賣蟈蟈的小販,自行車上掛滿了蟈蟈籠子。翁乃強/攝。
1973年,北京,冰棍攤。布魯諾·巴貝/攝。
1978年,北京,進城賣菜的農民。李曉斌/攝。
1980年,北京故宮,大碗茶。李曉斌/攝。
1981年,北京,地攤。唐納德、葛蘭達夫婦/攝。
1994年10月,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以"國營"名義承攬拍照生意。謝軍/攝。
2009年,北京,舊貨攤。馬丁·帕爾/攝。
1996年10月,北京市密雲區大城子鄉牆子路火車站,竿上商店。周朝榮/攝。
北京通往秦皇島的火車停靠在這裡只有5分鐘,當地村民見縫插針,用竹竿頂起商品向旅客叫賣。
改革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我要說的是改革就是釋方人本能的欲望,看看這張照片就知道了,誰不想多賺錢,誰不想發家致富?
第十四、上海地攤
1902年,上海,街頭攤販。照片現藏於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1905年,上海,剃頭。照片現藏於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1937年,上海,小吃攤。照片現藏於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1947年,上海,書報攤。圖片來源:美國《LIFE》雜誌。
1949年5月,上海,小販甩賣自己的襪子。傑克·伯恩斯/攝。
2016年,上海,流動攤販。布魯諾·巴貝/攝。
第十五、廣東地攤
01、連州
2008年12月6日,廣東省連州市,古玩地攤。周建生/攝。
02、廣州
1970年代末,廣州,河沿邊的早市,各種新鮮蔬菜供人們挑選。翁乃強/攝。
1995年,廣州,西湖路燈光夜市。
第十六、深圳地攤
1987年,深圳,擦鞋。
2020年6月5日,深圳,一位攝影師的地攤。莊生/攝。
第十七、香港地攤
香港,小吃攤和水果攤。照片大約拍攝於1880-1890年之間。照片現藏於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1920年代,香港,水果攤。照片現藏於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1955年,香港,九龍街頭小吃攤前的食客。
1955年,香港警察驅趕街頭擺攤的小販。
香港沒有城管,警察是兼管城管的重任,這張照片說明至少在1955年起香港街道是不允許擺攤的。
香港,街道兩邊的地攤。何藩/攝,大約拍攝於1950-1960年代。
第十八、江蘇地攤
01、無錫
1981年,無錫,崇安寺小吃。李鴻遠/攝。
2010年代,無錫南禪寺古玩市場,熟睡的古玩小販。
02、如皋
2014年4月,江蘇省如皋市,春季集市上賣木梯女子 。羅傑士/攝。
03、南京
1944年,南京夫子廟,賣豆腐。海達·莫裡循/攝。
1944年,南京,做蒸兒糕。海達·莫裡循/攝。
1944年,南京夫子廟文德橋,賣豆芽的小販。海達·莫理循/攝。
1944年,南京,做蔥油大餅的攤販。海達·莫裡循/攝。
1944年,南京夫子廟文德橋,賣菜的婦女。海達·莫理循/攝。
2013年8月,南京河西揚子江大道有恆碼頭附近,賣葡萄的女子。羅傑士/攝。
第十九、西安地攤
1947年,西安臨潼縣,算命攤。馬克·考夫曼/攝。圖片來源:美國《LIFE》雜誌。
1984年,西安,一個賣茶水、汽水、小零食的小攤。
1985年春節前夕,西安,市民購買煙花爆竹。
1987年,西安南大街,鐘樓旁的裁縫個體戶。趙利文/攝。
1989年,西安,賣菜刀的小販遭遇警察執法。趙利文/攝。
1992年,西安,自我推銷。葛新德/攝。
第二十、重慶地攤
1945年8月,重慶,擺地攤賣美國香菸的小販。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布匹市場。傑克·威爾克斯/攝。
第二十一、成都地攤
1935年,成都,街頭小吃攤。福爾曼·約拍/攝。
1941年,四川簡陽縣龍泉驛鎮(今成都龍泉驛區),賣糧食地攤。卡爾·邁登斯/攝。
1941年,四川簡陽縣龍泉驛鎮(今成都龍泉驛區),代寫書信營生的先生。卡爾·邁登斯/攝。
2019年,成都,兒童玩具。布魯諾·巴貝/攝。
2019年,成都,烤紅薯玉米攤。布魯諾·巴貝/攝。
第二十二、擦鞋地攤
一位背著孩子的擦皮鞋婦女。照片大約拍攝於2008年,拍攝地點不詳。
特別說明:本文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多數照片的作者與來源不詳,如有侵權請給本平臺留言。
微言大義
寫完此文,放下筆墨,推開窗戶,屋外星光點點,城市燈火璀璨,這個城市是多麼的美好。
遠方的天際線有詩和遠方,回頭看看鍋裡冷若冰霜,夢想總要照進現實。我想說:從今以後去他媽的詩和遠方,老子要找個地方擺個地攤,掙點口糧。
【往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