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的&34;(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在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意識中根深蒂固,也在絕大部分語文課堂教學中常態呈現。突破&34;桎梏,應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課堂轉型的當務之急。&34;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要件,選用教材是展開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
突破傳統教學中的&34;,是探索教學模式,促進課堂轉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基於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僅就對&34;的解讀、突破及教學內容的拓展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
一是迷信教材,照本宣科。在教學中忠實依照教材展開教學,以本為本,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將教材中的一些錯誤也不敢更正,以致將錯就錯,以訛傳訛。
二是過度肢解,條分縷析。教師在講課時將作品分解的支離破碎,咬爛嚼碎餵給學生,好比一個母親將食物自己嚼過後餵給孩子,其實孩子得不到多少營養。看似很愛孩子,實則還可能有害於孩子。美味佳餚之美在於自我咀嚼的過程,華章美文之美在於獨立思考品味。過度肢解後教給學生,只是教師將自己的思考理解展示給學生而已,作為主體的學生反倒成了旁觀者。
三是囿於課本,依賴教參。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書本中,機械地參照教參,對課文做程式化處理。於是,教師便成了個&34;。只是將一個個預設好的內容,&34;給學生。如此課堂,只有預設,沒有生成,也不可能有生成,因為,學生幾乎沒有說話和思考的機會;只是平鋪直敘,沒有波瀾起伏。教學既沒有個性,又缺乏生機。
一、準確把握教材(課文)中心。
對教材(課文)的準確把握不等同於過度肢解,&34;的前提是從學生角度而言。通過老師對課文的闡發引導,讓學生感受深刻,給學生啟迪教益。縱不能使其刻骨銘心,也應使其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欲如此,就須對課文&34;,&39;義理&34;。這須教師有提綱挈領一語中的之本領;
不僅如此,還要訓練、培養學生掌握此技能,亦即整體閱讀整體感知的能力。而此能力的培養,最原始最奏效的莫過於學生自主閱讀、涵泳品味了。&34;,我們耳熟能詳,但踐行者能有幾人?反覆品讀《荷塘月色》(),
不難體味出作者&34;的心曲;精讀《故都的秋》,不難感受出作者&34;的意境;疏通《廉頗藺相如列傳》&34;板塊,&34;的中心便呼之欲出等等。如果上述課文核心由學生自主閱讀獲得,而非被動&34;所得;由學生在字裡行間感受到,而非老師耳提面命劃出來;則這種所得因源於親自品讀而理解深刻,難以磨滅;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要不提高也難。從這個意義上言,對教材內容做深入闡發,既是對&34;的突破,一定程度上也是&34;的突破。
二、適當調整教材(課文)內容。
可以說,在稱得上是真正的語文教學中,沒有一篇課文是無須加工調整直接拿來講的。對課文適當調整,不僅是應該的,有時是必須的。翻譯文言文有&34;六字訣,據此,我們也可概括出調整教材內容的四字法:即&34;。
補,指補充說明相關的內容。如時代背景,作者處境,前因後果等等,這些都有助於解讀課文。學習《促織》,只有對蒲松齡的人生際遇有個清晰了解,才能更好地體味《促織》&34;的辛辣,正所謂知人論世。
同樣,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等,都須對時代背景及作者處境有較為詳細的了解和梳理。
還,指課文還原至原作中。有些課文只是原作的一部分(節選),管中窺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只是&34;,要觀其整體,還須還原&34;,如學習《阿Q正傳》(節選),課本只選擇了表現阿Q&34;的有關章節,而對阿Q&34;,即不懂何為革命,為何革命,革何人命和如何革命的相關內容就只有通讀全文方可知曉,而這一點恰恰是小說主旨----&34;之所在。
當然,全部還原講解,雖然在教學中是不可行的,但老師有責任和必要帶領學生了解全貌。
續,指課文內容的續寫或擴充。也就是某些內容的延伸擴展。這裡應有兩種情況,一是對客觀&34;的交代,以歷史的真實感化人;一是對文學作品結局的延伸,以文學的虛構吸引人。前者如《陳情表》,晉武帝收到信後如何反應,是對這封信力量、效果的最好檢驗,也是大多數學生急於知道的結論。教師對此當然不能迴避。史載晉武帝看信後,嘆為觀止,&34;終轉怒為憐,予以懷柔,恩準了李密之請,並&34;。這既生動地表現了文章撼動人心之威力,也因真實的史實而讓人刻骨銘心。後者如《項鍊》中的結尾,原文中佛來思節夫人說出&34;
後戛然而止,如此意外,對主人公而言,無異晴天霹靂,她會有怎樣反應,後續故事會如何發展,作者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想像空間,這無疑是訓練學生開放性思維的絕佳素材和機會,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並結合自身閱歷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既可鍛鍊學生的思維,又能強化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塑造學生的人品,可謂一舉多得。
比,指相類似文章的比較閱讀。也可分兩種情況,一是課內文章的比較,一是課外文章的比較。無論是何種比較,均可幫助學生串聯知識,構成體系,形成網絡。課內溫故而知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課外內外勾連,篩選吸收,將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個性。
有形式內容上的比。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的《巴爾扎克葬詞》兩文體裁相同:都是悼詞;內容相似:都是一個偉人深切悼念另一個偉人;感情脈絡相似:都沿用悼詞的一般格式:用悼念——評價——謳歌來表達悲壯——激越——景仰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相同:悲而不痛,哀而不傷。讀這樣的文章,能讓人真切感到人物思想的偉大,情感的偉大。品讀如斯文章,不啻讓學生經受一次精神洗禮。又如教《陳情表》,很自然會想到諸葛亮的《出師表》,古人云:
&34;
兩文相較,同中有異,撼人心魄,使學生獲益的何止是深刻的傳統文化教育?
有風格技巧上的比。如豪放派與婉約派的比。蘇東坡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境界雄闊,豪邁激越,雄視古今,空前絕後。其中雖有傷感,正乃詞人進取奮發之真情流露,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可謂詞音鏘鏘,響徹古今!柳永的《雨霖鈴》,纏綿悱惻,悽婉動人,起伏跌宕,景情雙繪,將離愁別緒表現的如風卷浪擁,無可遏止。可謂心結千千,柔腸百轉!將二者比較閱讀,豪放之鐵板銅琶,婉約之紅牙玉板,昭然若揭,不言自明。小說結尾的技法,歐·亨利式的結尾使主人公命運陡轉,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而莫泊桑《項鍊》中的結尾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慢起猛落,高高託起,重重摔下,留下懸念,浮想聯翩,別具一格。
還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風格的比。豪放如蘇東坡,也有&34;,柔腸寸斷的婉約之作;婉約如李清照,也有&34;不讓鬚眉的豪邁;恬淡自然,無欲無求,一派田園風光之陶淵明,也有&34;的金剛怒目式詩句等等。比較品味這樣的作品,能引導學生窺視到人性之複雜,世事之多變。
上述比之種種,既突破&34;,又培養思維能力,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在語文教學中適時運用比較,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幫助識記,提高興趣,豐富內涵,拓展視野,增強思辨以及提升寫作能力都不無好處。()
三、靈活拓展教材(課本)外延。
著名期刊《語文學習》有句名言,&34;。語文學科和時代脈搏一起跳動,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化用曹雪芹&34;的名言,可以說&34;。拓展其外延,就是要突破課本,突破學科,突破學校;邁向生活,邁向社會,邁向世界;將語文和其他學科關聯起來,和現實生活方方面面對接起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當下,真正將 &34;落到實處。無疑,這樣的教與學,必定有趣、有味也有用。
延展學科界限,融匯百科知識。語文是孕育各科知識的搖籃,社會人生、科學自然、天文地理等無所不包,與其中的文科類課程更是關係密切,水乳交融,歷來就有&34;之說。講《史記》、《左傳》,幾乎離不開歷史知識;學《老子》《莊子》,必然要貫穿哲學思想。沒有這些學科的介入,要想把課文學實學透幾乎不能。其實,何止歷史哲學,有時地理也要參與,比如文言中的&34;概念,古人為何以&34;&34;?是隨意的人為的&34;?還是有什麼科學道理?不懂點地理知識幾乎是說不清的。()
藉助藝術手段,賞析相關課文。文學藝術並駕齊驅,音樂、繪畫、電影、戲劇、建築等藝術形式均有涉及,是拓展語文教學外延的不竭資源。學《琵琶行》()不妨來一段琵琶曲,讓學生切身體味一下&34;的美妙;學《沁園春·長沙》不妨欣賞一下國畫大師李可染的《萬山紅遍》,
直觀感受一下祖國江山的壯美;學《邊城》、《雷雨》等不妨觀看一下同名電影,系統理解感受一下小說的全貌等等。適時地藉助相應的藝術手段來輔助教學,會一改枯燥的教學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其效果不言而喻。
接通當下生活,展現語文魅力。當今社會,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從平面到立體,無不與語文相關。盡人皆知的搜尋引擎&34;之得名原由,據筆者揣測,很可能源於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名言&34;一句;文言中的使動用法,學生常常聽得雲裡霧裡,其實,我們頻繁使用的&34;一詞中的&34;,就可理解成使動用法,&34;(把酒喝乾)。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接通當下,還可糾歷史偏差,還古人清白。講《阿旁宮》時,人們不由得對項羽咬牙切齒,因為史書一直認為他是焚毀阿旁宮的罪魁禍首,而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業已證明,阿旁宮根本就不存在,子虛烏有,杜牧的&34;一句話,讓項羽背了千年黑鍋,讓人慨嘆,也讓人思索。至於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熱點焦點,社會生活中的世相百態,其中折射出來的思想意味,幾乎都能在課文中找到,都與某些文章有或多或少的關聯。因為,文學有其永恆的主題,古今中外的任何作秀作品,必定是歌頌真、善、美,貶斥假、醜、惡。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中,總能找到與現實生活的對接點,總能將語文教材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
綜上所述,突破&34;,渠道眾多,手法靈活,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旁徵博引,視野開闊,不死板,不教條。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深厚的積澱,要與時俱進,要有&34;。當然,突破&34;絕非漫無邊際,信馬由韁,為突破而突破,以致喧賓奪主;而是在確立&34;的前提下,圍繞&34;、服務&34;的原則下,突破教材束縛,拓展教學內容,套用散文中的一句話,就是&34;。
(原創)本文首發於《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