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反思:突破「教材中心」,拓展教學內容(原創)

2020-09-05 語文新思維


傳統教學的&34;(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在絕大多數語文教師意識中根深蒂固,也在絕大部分語文課堂教學中常態呈現。突破&34;桎梏,應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課堂轉型的當務之急。&34;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要件,選用教材是展開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

突破傳統教學中的&34;,是探索教學模式,促進課堂轉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基於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僅就對&34;的解讀、突破及教學內容的拓展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

傳統意義上的&34;,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點或弊端:

一是迷信教材,照本宣科。在教學中忠實依照教材展開教學,以本為本,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將教材中的一些錯誤也不敢更正,以致將錯就錯,以訛傳訛。

二是過度肢解,條分縷析。教師在講課時將作品分解的支離破碎,咬爛嚼碎餵給學生,好比一個母親將食物自己嚼過後餵給孩子,其實孩子得不到多少營養。看似很愛孩子,實則還可能有害於孩子。美味佳餚之美在於自我咀嚼的過程,華章美文之美在於獨立思考品味。過度肢解後教給學生,只是教師將自己的思考理解展示給學生而已,作為主體的學生反倒成了旁觀者。

三是囿於課本,依賴教參。將教學內容局限在書本中,機械地參照教參,對課文做程式化處理。於是,教師便成了個&34;。只是將一個個預設好的內容,&34;給學生。如此課堂,只有預設,沒有生成,也不可能有生成,因為,學生幾乎沒有說話和思考的機會;只是平鋪直敘,沒有波瀾起伏。教學既沒有個性,又缺乏生機。

現在所說的突破&34;,當然,不是說不要教材,而是在科學合理處理教材的前提下,不唯從教材,不囿於教材,適當拓展延伸教材。略述如下:

一、準確把握教材(課文)中心

對教材(課文)的準確把握不等同於過度肢解,&34;的前提是從學生角度而言。通過老師對課文的闡發引導,讓學生感受深刻,給學生啟迪教益。縱不能使其刻骨銘心,也應使其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欲如此,就須對課文&34;,&39;義理&34;。這須教師有提綱挈領一語中的之本領;

不僅如此,還要訓練、培養學生掌握此技能,亦即整體閱讀整體感知的能力。而此能力的培養,最原始最奏效的莫過於學生自主閱讀、涵泳品味了。&34;,我們耳熟能詳,但踐行者能有幾人?反覆品讀《荷塘月色》(),

不難體味出作者&34;的心曲;精讀《故都的秋》,不難感受出作者&34;的意境;疏通《廉頗藺相如列傳》&34;板塊,&34;的中心便呼之欲出等等。如果上述課文核心由學生自主閱讀獲得,而非被動&34;所得;由學生在字裡行間感受到,而非老師耳提面命劃出來;則這種所得因源於親自品讀而理解深刻,難以磨滅;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要不提高也難。從這個意義上言,對教材內容做深入闡發,既是對&34;的突破,一定程度上也是&34;的突破。

二、適當調整教材(課文)內容。

可以說,在稱得上是真正的語文教學中,沒有一篇課文是無須加工調整直接拿來講的。對課文適當調整,不僅是應該的,有時是必須的。翻譯文言文有&34;六字訣,據此,我們也可概括出調整教材內容的四字法:即&34;。

補,指補充說明相關的內容。如時代背景,作者處境,前因後果等等,這些都有助於解讀課文。學習《促織》,只有對蒲松齡的人生際遇有個清晰了解,才能更好地體味《促織》&34;的辛辣,正所謂知人論世

同樣,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等,都須對時代背景及作者處境有較為詳細的了解和梳理。

還,指課文還原至原作中。有些課文只是原作的一部分(節選),管中窺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只是&34;,要觀其整體,還須還原&34;,如學習《阿Q正傳》(節選),課本只選擇了表現阿Q&34;的有關章節,而對阿Q&34;,即不懂何為革命,為何革命,革何人命和如何革命的相關內容就只有通讀全文方可知曉,而這一點恰恰是小說主旨----&34;之所在。

當然,全部還原講解,雖然在教學中是不可行的,但老師有責任和必要帶領學生了解全貌。

續,指課文內容的續寫或擴充。也就是某些內容的延伸擴展。這裡應有兩種情況,一是對客觀&34;的交代,以歷史的真實感化人;一是對文學作品結局的延伸,以文學的虛構吸引人。前者如《陳情表》,晉武帝收到信後如何反應,是對這封信力量、效果的最好檢驗,也是大多數學生急於知道的結論。教師對此當然不能迴避。史載晉武帝看信後,嘆為觀止,&34;終轉怒為憐,予以懷柔,恩準了李密之請,並&34;。這既生動地表現了文章撼動人心之威力,也因真實的史實而讓人刻骨銘心。後者如《項鍊》中的結尾,原文中佛來思節夫人說出&34;

後戛然而止,如此意外,對主人公而言,無異晴天霹靂,她會有怎樣反應,後續故事會如何發展,作者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想像空間,這無疑是訓練學生開放性思維的絕佳素材和機會,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並結合自身閱歷給出不同的答案,這既可鍛鍊學生的思維,又能強化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塑造學生的人品,可謂一舉多得。

比,指相類似文章的比較閱讀。也可分兩種情況,一是課內文章的比較,一是課外文章的比較。無論是何種比較,均可幫助學生串聯知識,構成體系,形成網絡。課內溫故而知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課外內外勾連,篩選吸收,將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個性。

有形式內容上的比。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的《巴爾扎克葬詞》兩文體裁相同:都是悼詞;內容相似:都是一個偉人深切悼念另一個偉人;感情脈絡相似:都沿用悼詞的一般格式:用悼念——評價——謳歌來表達悲壯——激越——景仰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相同:悲而不痛,哀而不傷。讀這樣的文章,能讓人真切感到人物思想的偉大,情感的偉大。品讀如斯文章,不啻讓學生經受一次精神洗禮。又如教《陳情表》,很自然會想到諸葛亮的《出師表》,古人云:

&34;

兩文相較,同中有異,撼人心魄,使學生獲益的何止是深刻的傳統文化教育?

有風格技巧上的比。如豪放派與婉約派的比。蘇東坡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境界雄闊,豪邁激越,雄視古今,空前絕後。其中雖有傷感,正乃詞人進取奮發之真情流露,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可謂詞音鏘鏘,響徹古今!柳永的《雨霖鈴》,纏綿悱惻,悽婉動人,起伏跌宕,景情雙繪,將離愁別緒表現的如風卷浪擁,無可遏止。可謂心結千千,柔腸百轉!將二者比較閱讀,豪放之鐵板銅琶,婉約之紅牙玉板,昭然若揭,不言自明。小說結尾的技法,歐·亨利式的結尾使主人公命運陡轉,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而莫泊桑《項鍊》中的結尾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慢起猛落,高高託起,重重摔下,留下懸念,浮想聯翩,別具一格。

還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風格的比。豪放如蘇東坡,也有&34;,柔腸寸斷的婉約之作;婉約如李清照,也有&34;不讓鬚眉的豪邁;恬淡自然,無欲無求,一派田園風光之陶淵明,也有&34;的金剛怒目式詩句等等。比較品味這樣的作品,能引導學生窺視到人性之複雜,世事之多變。

上述比之種種,既突破&34;,又培養思維能力,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在語文教學中適時運用比較,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幫助識記,提高興趣,豐富內涵,拓展視野,增強思辨以及提升寫作能力都不無好處。(

三、靈活拓展教材(課本)外延。

著名期刊《語文學習》有句名言,&34;。語文學科和時代脈搏一起跳動,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化用曹雪芹&34;的名言,可以說&34;。拓展其外延,就是要突破課本,突破學科,突破學校;邁向生活,邁向社會,邁向世界;將語文和其他學科關聯起來,和現實生活方方面面對接起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當下,真正將 &34;落到實處。無疑,這樣的教與學,必定有趣、有味也有用

延展學科界限,融匯百科知識。語文是孕育各科知識的搖籃,社會人生、科學自然、天文地理等無所不包,與其中的文科類課程更是關係密切,水乳交融,歷來就有&34;之說。講《史記》、《左傳》,幾乎離不開歷史知識;學《老子》《莊子》,必然要貫穿哲學思想。沒有這些學科的介入,要想把課文學實學透幾乎不能。其實,何止歷史哲學,有時地理也要參與,比如文言中的&34;概念,古人為何以&34;&34;?是隨意的人為的&34;?還是有什麼科學道理?不懂點地理知識幾乎是說不清的。()

藉助藝術手段,賞析相關課文。文學藝術並駕齊驅,音樂、繪畫、電影、戲劇、建築等藝術形式均有涉及,是拓展語文教學外延的不竭資源。學《琵琶行》()不妨來一段琵琶曲,讓學生切身體味一下&34;的美妙;學《沁園春·長沙》不妨欣賞一下國畫大師李可染的《萬山紅遍》,

直觀感受一下祖國江山的壯美;學《邊城》、《雷雨》等不妨觀看一下同名電影,系統理解感受一下小說的全貌等等。適時地藉助相應的藝術手段來輔助教學,會一改枯燥的教學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其效果不言而喻。

接通當下生活,展現語文魅力。當今社會,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從平面到立體,無不與語文相關。盡人皆知的搜尋引擎&34;之得名原由,據筆者揣測,很可能源於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名言&34;一句;文言中的使動用法,學生常常聽得雲裡霧裡,其實,我們頻繁使用的&34;一詞中的&34;,就可理解成使動用法,&34;(把酒喝乾)。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接通當下,還可糾歷史偏差,還古人清白。講《阿旁宮》時,人們不由得對項羽咬牙切齒,因為史書一直認為他是焚毀阿旁宮的罪魁禍首,而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業已證明,阿旁宮根本就不存在,子虛烏有,杜牧的&34;一句話,讓項羽背了千年黑鍋,讓人慨嘆,也讓人思索。至於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熱點焦點,社會生活中的世相百態,其中折射出來的思想意味,幾乎都能在課文中找到,都與某些文章有或多或少的關聯。因為,文學有其永恆的主題,古今中外的任何作秀作品,必定是歌頌真、善、美,貶斥假、醜、惡。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中,總能找到與現實生活的對接點,總能將語文教材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

綜上所述,突破&34;,渠道眾多,手法靈活,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旁徵博引,視野開闊,不死板,不教條。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深厚的積澱,要與時俱進,要有&34;。當然,突破&34;絕非漫無邊際,信馬由韁,為突破而突破,以致喧賓奪主;而是在確立&34;的前提下,圍繞&34;、服務&34;的原則下,突破教材束縛,拓展教學內容,套用散文中的一句話,就是&34;。

(原創)本文首發於《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4A

相關焦點

  • 中學語文教材教法:魯迅小說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因而,江澤民同志在《進一步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魯迅誕生一百一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作為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而進行百折不撓鬥爭的偉大代表之一。魯迅是不朽的戰士,他的作品和思想,是鼓舞人民從事新的歷史創活動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遺產。"
  • 陝西師大全國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教學觀摩研討會通知
    全國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教學觀摩研討會通知江蘇 · 宜興統編語文教材總結了多年語文課改及教材編寫經驗,吸收了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編寫理念、編寫體例、選文、練習設計等多個方面均有新的突破,煥發著勃勃生機。如何了解、認識、使用統編教材,需要深入研討。為了幫助廣大教師準確理解國家統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和主要內容,紮實提高教師使用新教材教學的能力,促進語文教學工作,由陝西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編輯部主辦,宜興市教育局協辦,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承辦的「全國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教學觀摩研討會」將在江蘇宜興隆重召開!
  • 一年級上冊語文《雪地裡的小畫家》1~3教學反思參考
    (教學反思參考1)雪地裡的小畫家這是一篇韻文,講的是一群「小畫家」在雪地裡「畫畫」的事,課文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課文語言簡練,內容淺顯易懂,充滿童趣。(教學反思參考2)雪地裡的小畫家《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共有十行詩句,描寫了雪地裡的一群「小畫家」畫畫的事。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字裡行間流露著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 楊再隋 | 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
    楊再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小學語文教材審查委員召集人、全國語文教師繼續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除了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一定的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之外,還應具備哪些教學能力呢?深入鑽研教材,首先要具有現代課程觀和一定的語文素養,這是深鑽教材的前提。
  • 【聚焦語文真問題】「閱讀教學內容研究四十年:回顧與展望」之一│吳欣歆:小說教學內容研究四十年:審辨思考與多元對話
    (二)指向內容更新的知識拓展2003年,學界逐漸認識到「三要素」對小說教學的負面影響,努力引介現代文藝理論、語言學理論,拓展小說教學內容。這一時期的研究表現為繼承性和探索性兩個特點。這一時期,《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先後頒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小說教學內容研究的進程。尤其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頒布後,《外國小說欣賞》成為高中語文選修教材,「與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說的基本元素來組織單元,分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結構』『虛構』八個單元。
  • 【70語文專題】顧振彪:新中國70年中學語文教材建設的反思
    顧振彪,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語文教材編制與研究專家。主編多套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著有《語文教材的編制和使用》《語文教材改革研究》等。新中國70年來,中學語文教材建設經過不平凡的歷程,取得輝煌的成績,也有不少經驗教訓。回顧70年中學語文教材建設的歷程,可獲得下面一些認識。所謂「文」,指語言形式;所謂「道」,指語言蘊含的內容。
  • 論語文教學過程中拓展延伸環節的合理設計
    所以我認為,應當遵循識字、閱讀、習作有機結合的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所以材料的選擇就應該按著教學目標來選擇和確定,在備課時首先確定好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定位學生的收穫和需求是否成正比,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完成拓展閱讀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閱讀教學不是語文教材閱讀教學,它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
  • 依託統編語文教材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實踐
    此後,語文教材單元設計或以語言知識、文體知識為線索,或以聽、說、讀、寫能力為線索,或以人文主題(也有稱話題)為線索,從各個不同角度展開探索和實踐。統編教材為了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確定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基本特性,採用了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這樣兩條線索組織單元,以保證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和語文素養的有效達成。
  • 系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是什麼樣子?
    中小學語文教學仍然是令各界人士、全國人民最不滿意的教學!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條,是以往的努力都用錯了地方。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不在語文教學(過程)上!「不在語文教學(過程)上」在哪裡?在語文教學的內容上!語文教學的內容在哪裡?在語文教材裡!
  • 全國優秀教師張永華:突破教材重難點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以課標為統領,認真把握小語教材重點。部編版教材,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明晰了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語文教材很重要的一點改進,就是讓課程內容目標的線索更加明朗,各個學段單元的教學重點更為突出。
  • 【統編教材答疑十一】|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教學問答三則(7)
    第一則:關於「文言文教學」的教學小妙招問題:    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從三年級開展安排文言文,因為之前一直使用蘇教版教材,沒有涉及文言文教學,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嗎?略讀課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方法用於閱讀實踐,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品質。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安排略讀課文,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比其比例越來越大,分別是三年級33.33%、四年級82.86%、五年級100%、六年級104.17%。
  • 海安市初中語文「新課程 新教材 新教法」研討活動成功舉行
    12月28日,海安市鄉村初中語文骨幹教師培育站的30名學員及全市初中學校各年級語文備課組長相約海安市城南實驗中學,參加市初中語文「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暨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研修活動。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市教師發展中心初中語文研訓員於德甫,市教師發展中心師培部研訓員周義萍,培育站導師、城南實驗中學校務委員陳樹梅參加了本次研修活動。
  • 「同研」教學評理念「共做」語文生命課堂
    紅網時刻11月9日訊(通訊員 黃冬燕 李超貴 張豔紅)為加強區域中學語文教師之間的交流,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11月5日,長沙市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雨花區教育科學研究所特聯合舉辦了長沙市「菜單式」同研共做—
  • 全國優秀教師張永華:吃透小語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 成長一「夏」
    小學的單元設計非常豐富,一般有思考練習題,單元課文後還有語文園地(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包括:「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快樂讀書吧等欄目),」這是部編教材的一個亮點,教學中對各欄目內容要強化落實訓練,練有所得。
  • 知點考研:2020華中師範大學學科教學(語文)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826中國語言文學綜合考試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史、現代漢語、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門專業課看似比較繁雜,但它的內容對於本專業的學生不陌生,而且正因為內容廣泛,所以在考試中所考查的深度不會太深。古代文學參考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現代漢語》黃廖版和邢福義版都需要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作為華師近幾年新加的內容,官網上沒有確切的參考書目,我在複習中有用到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倪文錦《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張筱楠《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初期主要是看教材結合教材筆記和其它資料進行補充,後面在背誦中不斷整合總結,後期結合真題以名詞解釋、簡答、論述的類型將所有知識點列出來。
  • 不斷迭代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隨著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雙線組元」「三位一體」「助學系統」等術語逐漸被廣大一線教師所熟知。其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借統編教材的使用和《溫州市初中教學常規(2016版)》(簡稱《新常規》)的出臺,在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煥發了新的生機。
  • 拓展內容創新課型,激活語文課堂
    課堂教學內容不豐富、缺乏學生喜歡讀的東西、缺乏學生喜歡的活動是一個重要原因。怎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小學語文學習的新生態?近幾年,我們從建設特色校本課程和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開發適合學生的校本課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
  • 王本華: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閱讀教學體系——談統編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
    溫先生在訪談中說到,他曾經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新生中做過兩次調查,一次是「你怎樣看待中學語文教學」,另一次是「你怎樣看待魯迅作品教學」,要求以小論文形式呈現。調查的結論是:大多數學生不喜歡語文,甚至討厭上語文課。試想,這樣一門最有可能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學科,在這樣一個上了全國頂尖大學中文系的群體中調查,得出的結論居然是這樣,這難道不應讓我們這些語文教育工作者深思並反思嗎?
  • 教學反思該「反思點」什麼
    四、思所難,突破難點,化難為易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難點的突破事關整個教學的成敗。所謂教材的難點,是指教師難講、學生難懂的知識點。如果我們每一輪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的信息反饋或效果、今後改進的教學設想等寫下來,並且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師處理教材難點的能力,化難為易,再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使其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 中學語文教材教法15: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商培養
    中學語文教材教法15: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商培養 http://www.hteacher.net2011-08-22 17:26教師網[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