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言文教學小妙招」「略讀課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和「小學古詩匯總容易讀錯的40個字音」三個教學話題。
「學貴有疑,疑則有進。」順應形勢,在線研討;線上問答,服務教學。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抗擊疫情,人人有責;網絡推進教研,停課不停「研」;文字連接情懷,教研從不止步。眾志成城,抱團取暖,一起相約:待到似錦開學時,一起叢中笑。第一則:關於「文言文教學」的教學小妙招
問題:
小學語文統編本教材從三年級開展安排文言文,因為之前一直使用蘇教版教材,沒有涉及文言文教學,能分享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嗎?除了將文言文讀好以外,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還有哪些目標?那在具體執教過程中,不同年級或者說不同學段的學習側重點又有哪些不同?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句子的意思呢? 感謝劉老師的提問。看得出,您是一位熱愛教學、善於思考、紮實細緻的語文教師。 關於文言文教學,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解答您提出的問題。 小學文言文學習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讀」。沒有大量、充分的讀,文言文學習與感知就無從談起。教師的範讀更是必不可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課文讀通,把課文讀懂,繼而熟讀成誦。 除了「以讀為本」外,還要引導學生去積累語言,延伸知識。激發、保護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年級剛剛接觸文言文,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文體概念,捕捉文言文語言的特點,四年級時,對於文言文關鍵詞的學習要更加深入一些,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走」這個古今異義詞,代詞「之」在文中出現了三次,指代的內容不一樣。如果說中學段的文言文學習是「知其然」,那高學段的學習就要向「知其所以然」推進,探究斷句、翻譯、仿寫等的方法和技巧。 藉助注釋、藉助生活經驗、藉助插圖、藉助已有的漢語基礎等等都是不錯的辦法。有了一定的積累以後,學生慢慢會建立起文言文語感,有些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總之,文言文的教學,需要研讀課標、教材和學生,不斷探索,發現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取得教學成效。第二則:關於明確略讀教學的大的基本方向「略的是教師的教,不能略的是學生的學。」—全面把握略讀教學提問: 統編教材將閱讀教材分為精讀、略讀和課外閱讀三類,一線教師在執教略讀課文時如何把握,既能實現略讀教學目標,又不會過多的幹涉學生呢? ——平度市何家店學校張娜老師平度市東閣街道勝利路小學姜蘇菊老師回覆: 在教學中該如何把握略讀課文呢?2006年春季崔巒老師在人教版教材培訓會上的講話指出: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建議採取幾遍讀的方法,如一讀,讀對讀通,口誦心惟;二讀,畫畫批批,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收穫(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啟發,可以是好詞佳句的理解,可以是文章的寫法,可以是讀書的方法),積累語言。 全國小學語文教學專家沈大安先生認為:略讀也就是大略地讀,可以叫粗讀。體現在教學上,就是不求精細、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學步驟也相對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讀,讓學生大致了解課文的意思;再讀,選擇一兩個點,重點學一學;三讀,讓學生自主地、自由地閱讀,重在運用閱讀技能,享受閱讀樂趣。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指出,略讀課的設計應以大板塊、大框架的設計為主,避免精讀課的線性設計,教學流程不宜過細過精,要給學生留出整塊的自主閱讀空間。同時,教學應從閱讀技能的鞏固運用著眼。閱讀活動前,應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標,並在閱讀活動之後評價一下目標的達成。閱讀活動的設計也要避免精讀課的講析,應以練習設計為主,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在自主的言語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 這幾位專家的意見是一致的,略讀課文在閱讀內容上應「不求甚解」,在閱讀技能培養上更強調運用。略的是教師的教,不能略的是學生的學。這是大的基本方向,在這個大的方向指導下,怎樣做到對略讀課文教學的全面把握?要解決對略讀課文教學的全面認識,至少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教學性質 葉聖陶先生對略讀教學早就有過精闢的闡述:「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葉老的話清楚地表明了精讀與略讀的關係,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和延伸,它們同是閱讀的基本方法和要求,雖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學而言同等重要。兩種不同的閱讀方法就學生的成長和實際應用作用而言,略讀更具有獨立閱讀的性質,更貼近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需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這些同樣指明了略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實上,在資訊時代,略讀能夠更迅速、便捷的獲取更大量的需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讀比精讀具有更大的實用價值。 略讀課文是學生運用所學會的閱讀知識,利用閱讀期待進行獨立閱讀、理解的好材料,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重要途徑。通過個性化閱讀獲取信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略讀是學生獨立閱讀的有效嘗試,個體閱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的主要學習方式。課堂上教師應該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和交流,當然其中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適時點撥,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略讀課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略讀能力是學生閱讀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種標誌。只要教學得法,措施有力,它的作用並不比精讀課文教學小。 二、編排意圖 教材的編排是緊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的,略讀課文的編排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亮點之一。略讀課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方法用於閱讀實踐,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品質。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安排略讀課文,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比其比例越來越大,分別是三年級33.33%、四年級82.86%、五年級100%、六年級104.17%。而且隨著略讀課文比例增大的同時,選讀課文的比例也同時增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對略讀課文教學重視程度和要求要相應提高,所花的教學時間和精力要不斷的增加。任何忽視略讀課文教學的行為都是與語文教學的要求相違背的。同時,如何對精讀課文教得更「精」,略讀課文教得更「簡」,選讀課文教得更「活」是對教師教學能力、教學理念和教學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戰。教師的教學要區分不同類型課文的教學目標,為了更好的達成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必須保證「兩個要求三個目的」。「兩個要求」指的是:一在內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訓練的重點;二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重點考察把握文章大意,評價瀏覽,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個目的」包括: 目的之一,訓練學生的略讀能力。略讀是一種與精讀有較大差異的閱讀方式方法,即「粗知大意」的閱讀,粗知大意並不是降低閱讀要求。要求閱讀的速度更快,閱讀效率更高,獲取的信息量更大、更有針對性,與生活中的閱讀聯繫的更緊密。略讀能力的形成與精讀能力的培養一樣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個人的潛心努力和長期的實踐磨鍊。 目的之二,是在訓練學生略讀能力的同時也在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獨立閱讀能力重點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獨立思考的品質。要求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摸索符合個性的讀書方法。 目的之三,是幫助我們確定精讀課文的訓練重點。略讀課文前面都有一段導語,這段導語有兩大作用:一是幫助把握略讀課文的教學重點;二是通過它倒回去推測出精讀課文教學重點的重要依據。在精讀與略讀課文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使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教學重點更趨一致,聯繫更加緊密。 三、教學範式 基於精讀課文的遷移設計。「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葉聖陶)充分體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略讀課文有時排在單元的中間,有時排在單元的末尾。這樣編排的目的不僅遷移學生在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還讓略讀課文發揮其總結與延伸的作用。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個單元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組成,它們相對獨立但又互有關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教學中不能彼此孤立,應該瞻前顧後,有機融合。尤其是排在單元中間或末尾的略讀課文,更應該發揮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略讀課文的地位、作用及教學規範引起充分的重視。 基本思路: 複習導入,揭題存疑:如:《白楊》《成全一棵樹》(精讀課文不一定是本單元的)。 研讀課文,遷移方法:在精讀課文中滲透了閱讀方法,在學習略讀課文中簡單回顧這些閱讀方法,運用閱讀方法自學,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拓展閱讀,適度延伸:閱讀相關主題相關寫法的文章,進一步運用閱讀方法,拓展學生閱讀視野,發展學生閱讀能力。 (二)質疑解疑式設計。 這是「方法遷移式」的變式,教學步驟與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是讓學生提出不懂或者值得探究的問題,師生一道篩選出或整合為一兩個、兩三個問題,作為全班共同學習、探究的目標。在精讀課中也經常採用質疑解疑模式,但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往往相機把課文的重點詞句拎出來,通過精心的設問,引導他們細緻的「咬嚼」和深入的「解悟」,並把有感情朗讀巧妙地、和諧地穿插其中。略讀課則應減少設問和穿插,重在交流學習的收穫並進行適當評價。 基本思路:提出問題,整合問題;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交流學習,點撥評價;激發情趣,拓展閱讀。 (三)比較式教學設計。 同一內容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較。泰戈爾的《紙船》和冰心的《紙船》同一主題不同作品的比較。《金色的魚鉤》和《三人行》、《母雞》《我的母親》同一內容不同題材的比較。《三人行》和《長徵》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較。老舍《祥子買車》《我的母親》、張麗鈞《你還活著嗎》《捐贈天堂》不要把已學課文僅僅當作導入新課的例子,要引導學生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閱讀,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基本思路: 以舊帶新,導入新課;初讀比較,感知內容;細讀推敲,感悟表達;總結提煉,拓展閱讀。 (四)基於課前導讀的教學設計。 課前導讀是課文教學落實單元要素的重要提示,也是一篇解讀略讀課文的「落腳點」。我們要積極發揮課前導讀的作用,培養學生根據教材提出的問題進行閱讀的意識。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15課《小島》,課前導讀提示「結合資料,了解我國守島部隊的生活,說說你對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的理解」,你就會明白,此文的要素是引導學生結合我國守島部隊的生活資料,去體會海島戰士艱苦奮鬥的精神、樂觀向上的態度和熱愛海島熱愛祖國的情懷,文中的將軍為此而深懷敬意(這也是課文最後一段的含義)。 基本思路: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快速默讀,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 細讀導讀,明確問題:這篇課文怎麼學呢?看一看課前導讀。然後圍繞導讀自讀自悟。 深化感悟,拓展延伸:或進行總結,或質疑問難,或結合實際談感受;或拓展閱讀,或進行表達訓練。 總之,略讀課文的教學策略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個單元的略讀課文教學中要從學情出發靈活選擇,可以幾篇課文選擇同一種策略,也可以一篇課文選擇一種策略,甚至可以組合幾種策略等多種形式和方法,只要對學生學習和成長有利都是好的策略。略讀課文應是「教」略而「學」不略,教師的「教」應儘量地略,學生的學要儘量地「豐」,以求最大限度地擴張課堂,拓展課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提問教師反思: 感謝姜老師能抽出寶貴的時間,對我得疑惑做出細緻全面的解答。看到長長的一段文字備受感動,再細細讀來,姜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了略讀教學的一些策略,舉出詳細案例講解略讀的運用令我茅塞頓。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快速默讀,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 細讀導讀,明確問題:這篇課文怎麼學呢?看一看課前導讀。然後圍繞導讀自讀自悟。 深化感悟,拓展延伸:或進行總結,或質疑問難,或結合實際談感受;或拓展閱讀,或進行表達訓練。記住姜老師簡潔的總結,相信年輕教師和我一樣對略讀教學都有了明確的思路。 如果精讀是理論,那略讀就是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由此看來略讀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總之,科學地掌握略讀教學措施,使它與精讀和課外閱讀實現「無縫對接」,讓學生在略讀課文中也能開出別樣的花,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第三則:統編教材1-6年級古詩中最容易讀錯的40個字音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正音 / 郭學萍
1.解(jiě)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一上)
解落:吹落,散落。
2.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yīn)照水愛晴柔。(一下)
樹陰:樹木枝葉在日光下形成的陰影,也稱「樹蔭」。
3.遙知不是雪,為(wèi)有暗香來。(二上)
為:因為。
4.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ìng)人。(二上)
應:回應,應答,理睬。
5.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ě)。(二上)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見(xiàn)牛羊。
6.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三上)
斜:古讀(xiá),傾斜,偏。
7.知有兒童挑(tiǎo)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三上)
挑:用細長的物件撥弄,逗引。
8.江南好,風景舊曾諳(ān)。(三下)
諳:熟悉。
9.返景(yǐng)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四上)
返景,同「返影」,指夕陽返照的光。
10.梅雪爭春未肯降(xiáng),騷人擱筆費評章。(四上)
降:服輸
11.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四上)
應悔:是揣度之詞,想必悔恨。
12.日長籬落無人過,惟(wéi)有蜻蜓蛺蝶飛。(四下)
惟:單,只。蛺:讀jiá。
13.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lǜ)未成陰。(四下)
新綠:初春草木顯現的嫩綠色。
14-16.最喜小兒亡(wú)賴,溪頭臥剝(bō)蓮蓬(péng)。(四下)
亡賴:同「無賴」,指頑皮、淘氣。
剝蓮蓬:去掉蓮蓬的外皮。
17.欲將輕騎(qí)逐,大雪滿弓刀。(四下)
輕騎:裝備輕便而行動快速的騎兵。騎:騎兵。
18.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liú)清氣滿乾坤。(四下)
留:留住,留下。
19-20.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五上)
垂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深處觸鬚,形狀與其有些相似。(課文中的絞絲旁是簡寫。我電腦打不出來,同學們書寫時一律以教材為準。)
藉:憑藉。
21-22.七夕今宵(xiāo)看碧霄(xiāo),牽牛織女渡河橋。(五上)
今宵:今夜。
碧霄:碧藍的天空。霄:雲。
23-24.九州生氣恃(shì)風雷,萬馬齊喑(yīn)究可哀。(五上)
恃:依靠。喑:沉默,不說話。
2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èi)有源頭活水來。(五上)
為:因為。
26.童孫未解供(gòng)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五下)
供:從事,參加。
27.敲成玉磬(qìng)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五下)
磬:古代打擊樂器,多用玉、石製成,可以懸掛在牆上。
玻璃:古時候的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並不是現在的玻璃。
28.草滿池塘水滿陂(bēi),山銜落日浸寒漪。(五下)
陂:池岸。
29.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cháng)。(五下)
裳:古代指裙子。
30.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五下)
唯:只。
31.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xiàn)(六上)
見:同「現」,顯現,出現。
32-3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é)……待到重陽日,還(huán)來就菊花。(六上)
斜:傾斜,偏。
還:返。
34.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六上)
衰:指人的鬢髮稀疏脫落。
35.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xié)。(六下)
斜:歪斜,歪扭。
36.盈盈一水間(jiān),脈脈不得語。(六下)
間:之間,相間隔。
37.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shuāi)。(六下)
衰:凋落,凋謝。
38.今我來思,雨(yù)雪霏霏。(六下)
雨雪:下雪。
39.京口瓜洲一水間(jiān),鐘山只隔數重山。(六下)
間:之間,相間隔。
40.卜算子·送鮑(bào)浩然之浙東(六下)
鮑浩然:人名,生平不詳。
▼
本號為學術研究和傳播,不涉及商業,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素材綜合整理自青島市小學語文網絡教研、長辮子老師的創意寫作坊等網絡資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