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草案)》的說明。(12月23日人民日報)
站在國家安全的視角,考慮到一些浪費行為的愈演愈烈,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審議,實有必要。
然而,消息一出,在輿論上,出現了兩種不同聲音,一種認為,反食品浪費立法是回應了社會的關切,制定法律非常必要;另一方聲音,認為反對浪費應是倫理道德層面的事,法律可以不去管它。
站在反對浪費糧食的立場上,提及立法,對是否有這個需求的疑問,我們不妨回到現實:儘管總體來看,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仍然向好。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創紀錄的「十六連豐」,近5年都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已經達到470多公斤,明顯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糧食安全平均線水平。
但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則是食物浪費現象日益嚴重。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以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數據推算,我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糧食危機,並不是一個遙遠的話題,就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面臨糧食危機的風險。
問題還不僅僅出現在消費端,在生產、銷售、加工、儲運等環節的問題,更是不容小覷。特別是隨著短視頻平臺興起,「大胃王吃播」大行其道,浪費糧食儼然習以為常,浪費正在呈現為全鏈條行為。而這些問題,並沒有相關法律規範予以關注。相關道德層面的評判,並不能形成約束力,長此以往,只有道德倫理的日漸式微。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立法反對浪費,也不是我們獨行。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法國自2013年起陸續出臺多部法令限制糧食浪費行為,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2016年頒布的《反食物浪費法》,其強調用法律全方位遏制浪費行為。
我們的態度是鮮明的:與其討論反食品浪費立法是否必要,真不如回歸對立法技術的關注——如何用法律條文強化對浪費行為的監管?怎樣不虛設法律權利,也不虛無法律義務?浪費糧食,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唯有如此,在保護糧食安全的道路上,我們才會打開新的局面。
我們確信:反食品浪費立法是現實的迫切需要。一個用法律維繫的糧食文明觀,也將會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風尚更加文明健康向上。
【來源:檢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