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北京大學公布了《2021年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本科生免筆試項目招生簡章》,明確規定:對具有符合相關國際通行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的學生科免除入學筆試考核環節,直接進入複試考核環節。
《簡章》一出,便引起了網友的質疑。在他們看來,即使是外國留學生也不應該缺少筆試這種最為嚴格、最為公平的選拔程序。
早在2017年清華大學就已經實施了對申請入學清華的外國留學生免筆試的政策。在2020年疫情的影響下,北京大學也採取了這一政策,放寬對外國留學生入學政策。
但其實清華北大並不是我國外國留學生最多的高校,在2020年我國高校外國留學生人數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名第三,而清華大學僅排名第8,而真正排名第一的是很少受到關注的北京語言大學,這座在周總理關懷下建成,由主席親自題寫校名的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外國留學生最多的高校
在校友會2020年中國高校國際留學生人數排行中,北京語言大學以9056名外國留學生高居榜首,是外國留學生最多的高校。
北京語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創辦於1962年,學校規劃時,擬定的校名為「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建校目的就是培養知華懂華的外國留學生,在1965年經周總理批准後更名為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再次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
建校至今,北京語言大學為世界上176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5萬餘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其中很多校友已經成為學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比如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幹事卡塞姆· 託卡耶夫,衣索比亞總統穆拉圖·特肖梅·沃圖,哈薩克斯坦政府總理卡裡姆·馬西莫夫,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伊戈爾·莫爾古洛夫,德國漢學家顧彬,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埃裡克·康奈爾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北語學習過。
可見,外國留學生來我國高校就讀,對我國的發展有重大的正面意義:
1、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相繼解決了挨打問題、吃飯問題,國際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但是在西方把控世界輿論的當下,我們卻成了「啞巴」,中國高速發展的故事,被西方媒體「屏蔽」,所以通過招收外國留學生,讓他們來華切實感受中國的變化,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可以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形象。
2、成為溝通兩國的橋梁,促進國家交流
就像前面提到的,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的衣索比亞總統穆拉圖·特肖梅·沃圖,哈薩克斯坦政府總理卡裡姆·馬西莫夫,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伊戈爾·莫爾古洛夫,他們畢業回國後,致力於加深和中國的關係,成為兩國溝通的橋梁,有利於促進兩國的合作交流。
3、提升學校國際知名度,增強辦學實力
從高校自身來講,培養出優秀的外國留學生,也能夠提升學校的國際知名度,進而和國外名校合作,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如北京語言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設立哈佛北京書院,在泰國設立了曼谷學院,與美國韋伯斯特大學、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德國康斯坦茨應用科學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十餘所國外大學開展聯合培養本科生或研究生項目,並承辦了16所孔子學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甚至超過清華北大。
當然,在大量引進優秀外國留學生的同時,我國高校也要解決目前客觀存在的不良現象:
1、差別對待國內外學生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在前段時間,政法大學因為國內學生使用了留學生浴室,就被學校老師批評「你配嗎」,這就是典型的差別對待國內學生。
要想讓國內網友支持外國留學生政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差別對待國內外學生的問題,要做到在學習、生活中一視同仁,這樣才能服眾。
2、無差別獎學金的浪費
國內部分高校不僅對外國留學生發放高額獎學金,甚至是無差別發放,只要是留學生,每個月就有上萬元的固定獎金,這不符合獎學金的性質和目的,起不到引進和培養人才的作用。
獎學金是獎給成績優異、正直誠信的學生的,獎學金應該分級進行發放,發揮真正育人助人的作用。
擴大高校開放,吸引外國留學生,是我國高校國際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國提升國際影響力的要求,但是在引進外國留學生時,在做到寧缺毋濫,嚴把質量關的同時,要堅持公平、平等的原則,別讓差別對待國內外學生的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