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遇到爭端時,喜歡引用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處事原則。
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人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不會隨便去附和他人的意見;而小人則是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交互。
但世間萬物如此複雜,以至於我們並不能用「非對即錯」的簡單標準來進行判斷事務的合理性;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因為某些行為,就隨隨便便就給別人安上「君子」或者「小人」的帽子。
做人,我們該「和而不同」;做事,我們則要「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做人的基本素養
我們生活中什麼樣的人最討厭?大概非槓精莫屬,他們為了獲取自己「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竭力把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別人,為了尋求觀念上的同而不顧和。
郭德綱曾說過「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說的就是不要隨便拿自己的想法觀念強加於別人身上,不然大家以後連朋友都沒的做。
人的思想是由自己周圍的環境,以及所經歷的事情所塑造而成的,世界上絕不會存在兩個三觀完全一致的人。
只有能容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才能促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而不同,是做人的基本素養。
同而不和,是做事的基本原則
會做事的人都知道,想要辦好事情就得「先小人後君子」,提前把可能出現的紛爭解決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同而不和」。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小李,他從偏遠地區到上海打拼多年,終於站穩了腳跟,有了一定的根基和積蓄。老家的親戚朋友們都覺得他很有本事,於是無論遇到什麼的事情,都會找小李來幫個忙。
小李為人古道熱腸,但無論是出錢還是出力,小李堅持與親戚朋友們約法三章:借錢要寫借條,並按時歸還;牽線搭橋,中間費用對方自理等等。
個別親戚覺得小李這樣做事不厚道,不顧親戚朋友間的和氣;可是小李覺得,雙方想要把事情辦好,首先就是要消除可能存在的任何紛爭和分歧,這樣才能把力往一處使,至於雙方之間的關係,可以在事情辦成後慢慢修復。
「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做人要和而不同,做事則要同而不和。
我們在項目管理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場景的不同,靈活的追求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
比如,在項目團隊建設、用戶溝通、意見收集等事情上,我們就要注重「和而不同」以獲取最為廣泛的友誼和支持。
而在需求管理、問題解決、計劃制定、變更管理等問題上,我們要謹守「同而不和」堅持項目管理的原則,達成共識、保證項目不產生偏離。
做人我們要和而不同,做事還是要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