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薦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21-02-19 吉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論語·子路》,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因為富有哲理,故耐人尋味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通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並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蕩然無存了。或許,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來,孤立的個體是很容易吃虧和受到傷害的,如果不加入某個幫派、不擠進某個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卻是以犧牲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代價的。當一個人連真實的思想都不敢表達,連自己的見解都無權具備的話,這個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于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許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和而不同」強調的是事物的多樣性,強調的是有機的統一。《國語》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正由於有了萬事萬物,才有了和諧的自然界,才能構成和諧的人類社會。以音樂為例,只有用不同的音符,才能演奏出和諧美妙的旋律。因此和諧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必須正視社會中湧現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並在一致中得到化解。「和而不同」不僅對每個人具有啟示意義,而且對每個人更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君子和而不同」小至一個家庭、單位、大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大都同理。竊以為「和」指的是和諧、統一,表現的是事物的相容性,它至少包括兩種意思:一是說在一個群體「君子」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如國稅部門根本宗旨是「聚財為國,執法為民」。二是每一個人的言行都應當圍著同一個目標,大家應當齊心協力,團結一條心,不能各自為政。而「不同」表現的是事物的多樣性,是指在這個團結一致的群體中,應當允許存在不同的聲音。因為每個人所處的崗位不一樣,職責也不完全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完全一樣,但每個人都應當堅持原則,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意見,為群體的發展獻計獻策,為共同的事業盡力盡責。與此相反,倘若一個部門或單位缺乏民主的和諧氣氛,代之為「一言堂」、「和稀泥」整天只能聽見一個聲音,不能充分發揮各人的主觀能動性,則該部門、單位必然變得萬馬齊喑、死氣沉沉。

「小人同而不和」。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當面不說,背後亂說;表面一團和氣,笑容可掬,實際上心懷叵測,暗藏殺機,這就是所謂的「小人」。與小人共事,「同」的是一個表面,當面阿諛奉承,唯唯諾諾,對你笑臉相迎,有意見也不提,有建議也不說,實質上卻是「不和」,背地裡使絆子、下套子,幹著分裂組織、損人利己的勾當,讓你防不勝防。所以「小人」求的是「面和心不和」,實際上起著內耗,破壞團結的作用。

如今,國家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構想,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向。「和而不同」,一方面它強調的是人心的「和」,強調通過共同的奮鬥目標以凝聚人心。比如說我們吉安縣國稅局,相同的地方無疑是大家的根本利益,那就是為國家聚財,為納稅人服務。同時另一方面也必須正視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正視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同」,倡導大眾獻計獻策,在全局上下積極營造一種「言者無罪,聞者足誡」的良好氛圍,使每一個幹部都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每一個中層幹部則應當帶頭學做「君子」,做到有話當面說,坦坦蕩蕩;有意見會上提,義正辭嚴,堅決不做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小人」。而局領導更應當虛懷若谷,具有寬闊的胸襟與容量,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只有用「和」,才能化解著「不同」,也只能容納「不同」,才能創造出嶄新的、更高層次的「和」。這既是辯證法,也是事物的發展規律。於是「和而不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我們也只有不斷踐行「和而不同」的為人處事哲學,才能創造出理想的和諧社會!

古人說:「眾人之諾諾,不如一人之諤諤」。的確如此,「同而不和」,它的「同」就是一種表面層次上的「唯唯諾諾」。這種無原則的妥協,是迴避了現實矛盾的徹頭徹尾的假「和諧」。「同而不和」,非但無益於事業而且製造了內耗與分裂。由此可見,「同而不和」不僅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並且對於人們的行為準則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必須堅決予以抑制消除!

  

以上內容摘編自網絡,如果本文有涉及到相關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
  • 人際交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
  • 拙讀《論語》第三百三十九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講究和諧,糾正別人錯誤的意見,而不盲目附和跟從,小人盲從,卻不肯表示自己的意見。」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不一定觀點相同;小人只與自己觀點相同的人相處而與不同觀點的人不能和諧相處。」拙的體會:孔子之前也有說過此類的話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亦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所謂「和而不同」也就是保留自己的意見而不人云亦云。 「和」的觀念,肯定多樣性的統一,主張容納不同的意見,於文化的發展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 做人要和而不同,做項目要同而不和
    很多人在遇到爭端時,喜歡引用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處事原則。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人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不會隨便去附和他人的意見;而小人則是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交互。
  • 和而不同彰顯君子風範
    《論語》中孔子有句話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很好理解,大意就是,正人君子可以在各自意見不同的時候依然融洽相處,而小人則相反,明明意見和方向是一致的,卻仍然要鬥個高低、相互詆毀。團隊建設需要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同而不和的小人。比如,在家庭裝修中,夫妻倆為了整體風格、家具色彩、材料材質等等爭得不亦樂乎。其實,為了家庭更溫馨的目標是一致的,應該包容不同的意見。一般的,男人往往就妥協了,按夫人的意見辦——無論如何得裝完啊,還能把家拆了?不還得和嘛!當然,這裡沒有君子小人之分。
  • 「四個一」即可把小人之嘴臉昭示天下(薦讀)
    (一)一序言   俗話說,成大事者必須依靠五種人:高人、貴人、內人、敵人和小人。對前四種人都有大書特書,唯獨對小人卻欲說還休。今天給親們薦讀有關小人的''四個一'',即一句話、一首詩、一本經、一文章。
  • 「君子和而不同」的本意和今天的變化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可是不同怎麼和呢?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典型的各部門諫言,老闆統一政令,然後大家擱置爭議,全力朝一個方向前進的新時代企業管理學。其實熟讀《論語》的話,就知道孔子本意並非如此。孔子對「小人」有個定義,即社會地位低、人格卑鄙的人,用來襯託修德修身的「君子」。
  • 君子和而不同,尊重別人不同的意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三觀不同,對同一件事往往有不同的見解。如果和別人的觀點不同,我們是據理力爭說服對方,還是不與其爭辯選擇沉默?人們往往會選擇第一種方式,也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也許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學識。
  • 不要說什麼「君子和而不同」
    和光同塵孔乙己之類的書生秀才常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掛在嘴邊。似乎很在乎和,不計較同異。而戴著眼鏡瞪著瞳孔挑剔小人的,他往往恰恰正是偽君子。和光同塵是佛陀的境界,凡俗與聖賢也是第三者第三隻眼的分辨,在佛陀自己看來,他與弟子,與眾生無甚區別。
  • 和而不同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無原則地附和。與人和睦相處;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苟同。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反義詞有:同流合汙,和而不同是中性成語,複句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古人的處世箴言,值得借鑑
    俗語云:「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明了。每個人都特別希望能與君子相交,就算是為君子提鞋也心甘情願。就算是能與小人一起發財,人們也不屑與之為伍。這句俗語既反映出了人們對高尚品德的嚮往,同時也表達出了愛憎分明的態度。
  • 君子和而不同,世界必將大同,終於明白為何都尊稱孔子為聖人了
    這不僅僅是因為「新冠肺炎」肆掠全球,更多的是因為「君子」們的「不和」也「不同」。在孔子時代,據《論語·子路》記載,「君子和而不同」思想最初見於孔子與子路的一場對話。據記載,在這次對話中,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作文365】成都一診:君子和而不同
    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和而不同真君子」。北宋三大著名政治家兼詩人——司馬光、王安石、蘇軾三人政見不和,這是人所共知的,他們對對方的評價卻能讓我們看到他們的君子人格,這正印證了「君子和而不同」這句話,而這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三人雖政見相左,卻能做到和而不同,真乃君子之爭。
  • 「求同存異」與「和而不同」之解析:到底要不要「同」
    小湯發問:我曾在金庸的小說裡學過一個詞叫「和而不同」,後來才知道「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君子和而不同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裡孔子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同而不和」則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 這種單一性傾向,最終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直至滅亡。比如五音諧和乃為律,如果全是一個音符,就無法令人聽下去。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君子求同存異,應要「和而不同」
    君子以同而異。意思是:火在上、澤在下,是為睽卦。君子以此感悟要求同存異。正所謂,物有不同,必有所異。君子既然知道這個情況,就要儘量的求同存異。縱然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不能盡善盡美,但至少可以「小事吉」。君子這時該怎麼辦呢?就是要在異中而求同、求同而存異。君子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就是君子能和有不同意見的人和睦相處、共同努力。而小人則恰恰相反。以處事安身之道而言,自然「和而不同」才是正確的處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