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論語·子路》,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因為富有哲理,故耐人尋味 。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通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並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蕩然無存了。或許,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來,孤立的個體是很容易吃虧和受到傷害的,如果不加入某個幫派、不擠進某個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卻是以犧牲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代價的。當一個人連真實的思想都不敢表達,連自己的見解都無權具備的話,這個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于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許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和而不同」強調的是事物的多樣性,強調的是有機的統一。《國語》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正由於有了萬事萬物,才有了和諧的自然界,才能構成和諧的人類社會。以音樂為例,只有用不同的音符,才能演奏出和諧美妙的旋律。因此和諧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不同社會階層的社會,必須正視社會中湧現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並在一致中得到化解。「和而不同」不僅對每個人具有啟示意義,而且對每個人更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君子和而不同」小至一個家庭、單位、大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大都同理。竊以為「和」指的是和諧、統一,表現的是事物的相容性,它至少包括兩種意思:一是說在一個群體「君子」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如國稅部門根本宗旨是「聚財為國,執法為民」。二是每一個人的言行都應當圍著同一個目標,大家應當齊心協力,團結一條心,不能各自為政。而「不同」表現的是事物的多樣性,是指在這個團結一致的群體中,應當允許存在不同的聲音。因為每個人所處的崗位不一樣,職責也不完全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也不完全一樣,但每個人都應當堅持原則,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意見,為群體的發展獻計獻策,為共同的事業盡力盡責。與此相反,倘若一個部門或單位缺乏民主的和諧氣氛,代之為「一言堂」、「和稀泥」整天只能聽見一個聲音,不能充分發揮各人的主觀能動性,則該部門、單位必然變得萬馬齊喑、死氣沉沉。
「小人同而不和」。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當面不說,背後亂說;表面一團和氣,笑容可掬,實際上心懷叵測,暗藏殺機,這就是所謂的「小人」。與小人共事,「同」的是一個表面,當面阿諛奉承,唯唯諾諾,對你笑臉相迎,有意見也不提,有建議也不說,實質上卻是「不和」,背地裡使絆子、下套子,幹著分裂組織、損人利己的勾當,讓你防不勝防。所以「小人」求的是「面和心不和」,實際上起著內耗,破壞團結的作用。
如今,國家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構想,既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向。「和而不同」,一方面它強調的是人心的「和」,強調通過共同的奮鬥目標以凝聚人心。比如說我們吉安縣國稅局,相同的地方無疑是大家的根本利益,那就是為國家聚財,為納稅人服務。同時另一方面也必須正視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正視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同」,倡導大眾獻計獻策,在全局上下積極營造一種「言者無罪,聞者足誡」的良好氛圍,使每一個幹部都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每一個中層幹部則應當帶頭學做「君子」,做到有話當面說,坦坦蕩蕩;有意見會上提,義正辭嚴,堅決不做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小人」。而局領導更應當虛懷若谷,具有寬闊的胸襟與容量,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只有用「和」,才能化解著「不同」,也只能容納「不同」,才能創造出嶄新的、更高層次的「和」。這既是辯證法,也是事物的發展規律。於是「和而不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我們也只有不斷踐行「和而不同」的為人處事哲學,才能創造出理想的和諧社會!
古人說:「眾人之諾諾,不如一人之諤諤」。的確如此,「同而不和」,它的「同」就是一種表面層次上的「唯唯諾諾」。這種無原則的妥協,是迴避了現實矛盾的徹頭徹尾的假「和諧」。「同而不和」,非但無益於事業而且製造了內耗與分裂。由此可見,「同而不和」不僅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並且對於人們的行為準則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必須堅決予以抑制消除!
以上內容摘編自網絡,如果本文有涉及到相關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