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中院院長李東(左三)深入法庭走訪調研。宋 昕 攝
黑龍江省綏化市地處廣袤的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國寒地黑土特色農業物產之鄉,也是黑龍江省的糧食主產區,轄區10個市縣區、166個鄉鎮、1336個行政村,轄區人口586萬。近兩年來,綏化市兩級法院把目光盯在基層法庭,把力量投向基層法庭,把法庭建設成為凝聚人氣的寶地、普法維穩的陣地、服務群眾的基地,努力打造「3D(地)」版基層法庭。植根在這塊黑土地上的54個基層法庭,猶如鑲嵌在松嫩平原上的54顆珍珠,在當地人民群眾心中散發出美麗的司法光芒。
■凝聚人氣的寶地
離家在外,工作、生活條件艱苦——一提起基層法庭,在法院工作的人往往會有這樣的印象。
「以前有些法庭一到冬天,就在辦公室盤個火炕,或是搭個爐子,大家都擠到一起辦公,凍得哆哆嗦嗦的,就是為了省點煤。」主管法庭工作的綏化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曉波告訴記者:「即使這樣,有的法庭也燒不起,就到老鄉家弄點苞米稈子什麼的燒,弄得滿屋子煙。」
「有一次我在法庭值班,燒爐子煤煙中毒了,幸虧父親找我有事,發現我人事不省,把我送到醫院,我才在鬼門關溜達了一趟又回來了,不然,哪還能在這兒和你說話。」回憶過去,望奎法院廂白法庭庭長安國鋒的話,幽默中透著酸楚。
2011年11月,李東赴任綏化中院院長。到任伊始,即到法庭調研,僅用半年多的時間,行程一萬五千多公裡,逐一走遍全市54個法庭,不久,一篇五千多字的《關於加強人民法庭建設的調研報告》擺在了班子成員面前。熱議之後,班子成員達成共識:把抓好基層法庭建設當成一個時期的首要任務來抓,不抓出成效絕不收兵!
立言立行。中院班子動起來,李東一個縣一個縣地協調,幫助解決法庭取暖用煤、幹警下鄉夥食補助等問題,其他班子成員也各負其責,密切配合。上有所動,下有所效,各基層法院立即動起來,望奎是國家級貧困縣,院長裴景田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投入100多萬元,所轄4個基層法庭全部實現數位化;肇東法院快步前行,所轄8個基層法庭全部達到標準化法庭的標準;慶安、蘭西、海倫、安達等法院「各顯其能」,在短時間內法庭辦公、生活條件大為改觀。
火已點燃,再加一把柴,讓火燃得更旺。去年9月下旬,綏化中院召開了全市人民法庭工作望奎現場會,這是該院有史以來第一次就法庭建設工作召開的一次專門性會議,會上出臺了《關於加強人民法庭建設的指導意見》,就法庭的組織管理、幹部管理、審判運行、庭務管理、物質保障等,以文件的形式予以規定,把推進法庭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兩級法院著力實施「暖身」工程,每個法庭的冬季用煤都增加20噸,法庭再也不用為冬季取暖勞神。
每個法庭都配備一輛辦案用車,電腦、印表機、安保設施等一應俱全,幹警不再為辦案缺東少西犯難。
所有法庭全部辦起食堂,煤氣灶、電磁爐、冰箱等配備齊全,儼然一個溫暖的家,不管工作到多晚,都有熱乎飯吃。每名法庭幹警每月享受不低於180元的駐庭夥食補助,夥食標準提高一大截。
院機關的幹警開始羨慕:發獎金或津貼,法庭幹警高於機關人員至少20%以上;評先選優,優先考慮法庭;基層法院提拔任用中層幹部,沒有法庭工作經歷的,門兒都沒有!
「現在工作、生活條件好了,我更不想離開法庭了。」慶安法院致富法庭副庭長張希文憨厚地說。張希文是綏化法院系統唯一家住農村二十多年的法官,大家都叫他「身邊的翟樹全」。
張希文的話絕非虛言。望奎法院先鋒法庭庭長趙國良向記者說:「以前叫誰到法庭工作,都晃腦袋;現在,院裡好些人都問我,啥時候法庭缺人千萬想著他。」
人氣旺了,幹警素質也相應得到提高。近兩年來,綏化法院有36人被評為全省優秀法官、辦案標兵、調解能手,其中21人來自法庭。隨之則是案件質效的提升:自去年年初至今年8月,全市法庭結案率達到96%,始終保持高位勢頭;上訴率、發改率、上訪率則始終處於全市法院最低水平。
■普法維穩的陣地
自去年年初以來,綏化法院54個法庭共深入農村、企業、學校、社區等開展法律諮詢1259次,接待群眾10萬餘人;開展法律講座216次,受教育群眾5萬餘人;在學校、社區等就地調解、開庭審理案件6876件,旁聽群眾12萬餘人。談起法庭在普法維穩方面的作用,肇東法院肇東鎮法庭庭長王建軍說:「法庭最接地氣,每天面對的就是人民群眾,把法庭建設成普法維穩的陣地,條件便利,意義重大。」肇東法院法庭指導辦公室主任方樹俊認為:「無論是普法宣傳,還是維穩促和諧,法庭的作用無可替代。」
除了上門講法、以案說法等「常規性」的普法宣傳外,一些法庭還嘗試創新普法方式,把法院文化建設等融入宣傳法律中。在蘭西法院榆林鎮法庭,從辦公室到會議室,從走廊到餐廳,書法作品琳琅滿目,莊重典雅,這些全部出自該院副院長李建明之手。記者看到審判員辦公桌對面的牆上懸掛著「一絲不苟」的條幅。「這算是『情景文化』吧,掛在這裡可以時時提醒審判員辦案要『一絲不苟』。」李建明這樣告訴記者。榆林鎮法庭庭長王巖說起把「情景文化」運用到法律宣傳,進而助力執法辦案時,頗有體悟:「我們調解案件前,先領當事人到文化走廊走走,給他們講一些法律常識,或者講一些諸如『六尺巷』等法律故事,案件調解就容易得多。」奮鬥法庭庭長趙式立也有同感:「全庭審結案件中有三分之二的案件當事人是受到法院文化的薰陶,得以順利解決」。
2012年,綏化全市法庭案件調撤率達到了94%。肇東法院昌五法庭實施的「四級調解網絡」調解工作方式,受到大家首肯,他們在轄區的2個鄉鎮21個行政村78個自然屯範圍內,建立以法庭、鎮司法所、村調委會、屯調解聯絡員為主體的四級調解網絡,不少糾紛在法庭的指導下,不出村屯即得到解決。這種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或初始階段的做法,為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農業發展意義重大,有鑑於此,綏化中院在全市所有法庭推廣了「四級調解網絡」的做法。
記者來到海倫法院,在其所轄的倫河法庭公示板裡,「心理關愛疏導員」陳燕的名字和照片赫然在目。原來,去年11月,倫河法庭受理了一起案件,被告情緒特別激動,說話前言不搭後語,說了半天,辦案人包括原告在內,都一頭霧水,原告急得原地打轉轉,被告也急得跳腳。幾經打聽,當地中學的心理輔導老師陳燕被請到法庭,她運用專業技能與被告溝通,把被告的意見向辦案人、原告表述清楚,最後這起案件以調解方式結案。自此,綏化法院有近七成的法庭都陸續聘請了「心理關愛疏導員」。給一些確有需要的群眾以心理關愛,穩定他們的情緒,成為當地諸多基層法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服務群眾的基地
記者在慶安法院元寶法庭採訪時,看到書記員辦公室一個稀罕物件兒,類似一個電腦機箱,擺放在柜子旁。記者找了好一會兒,愣是沒找到「電腦」的開關鍵在哪裡,無奈,只好請教書記員。「這不是電腦,是一個移動電源。」書記員說:「我們有時到鄉下田間地頭辦案,帶個筆記本電腦,記錄的問題好辦,可列印個材料還是不行,田間地頭沒有電源,印表機就是擺設。比如調解一起案件,調解筆錄當時打不出來,還得麻煩當事人到法庭跑一趟,費時費力。院領導考慮這種情況,給我們配備了移動電源,就是為了讓老百姓省時省力。」
讓老百姓省時省力地化解矛盾糾紛,把基層法庭建設成為服務群眾、司法為民的陣地,是綏化兩級法院的共同目標。
去年年初的一天,一位老漢來到望奎法院衛星法庭,要起訴他的三個兒子索要贍養費。庭長魏立軍二話沒說,馬上來到老漢家,叫來老漢的三個兒子。經過一上午的教育和勸導,三個兒子均答應按時給贍養費,並立了字據,老漢一分錢沒花就解決了問題。
「不花錢,也辦事」,李東說:「綏化是傳統的農業地區,基層法庭直接面對的就是農村、農民,農忙時農民群眾連飯都顧不上吃,收入也不高,對訴前調解這種不花錢也能快速解決糾紛的辦案形式非常歡迎,老百姓歡迎的我們就要堅持做好。」由此,綏化兩級法院對訴前調解工作傾注了大量精力。中院以蘭西法院為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後,全面推開訴前調解工作,僅去年一年,全市法院法庭訴前調解案件就達5703件,平均每起糾紛處理時間不超過兩天。
昌五法庭調解室的牆上,上書四個大字:「法律錦囊」,四個大字下,掛著一塊深藍色的粗紋布,分上下兩排均勻地縫了16個口袋,口袋上寫有「贍養糾紛」、「繼承糾紛」、「執行有關規定」等。庭長常文沫告訴記者:「這個主要是方便當事人了解法律法規。」
在綏化法院,便民利民措施,既有各個法庭的「自選」動作,也有「規定」動作。記者看到,綏化中院下發的《法庭工作便民利民措施》,共計19條,對設立便民服務臺、公示欄,便捷立案、巡迴辦案、發放便民聯繫卡、開通綠色訴訟通道等等,均作出了規定。
便民利民,法庭幹警寧願自己受累,也要讓群眾受益。慶安法院元寶法庭女庭長董初春說:「我們累點、苦點沒啥,只要群眾高興,我們就高興!」